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嵇康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

        2014-12-03 23:13:32王麗慧
        江西社會科學 2014年10期
        關鍵詞:人類生態(tài)

        ■王麗慧

        人類已經走過的農業(yè)文明和工業(yè)文明時代,基本是以犧牲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為代價的,尤其是文藝復興和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沉湎于“工具理性”帶來的巨大物質財富,欣喜于科技發(fā)展對自然的征服,將人類征服自然的智慧發(fā)揮到了極致,但卻在追求個人利欲乃至整個社會利欲的過程中將人類社會引向了生態(tài)危機的險途。[1](P12)面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歐洲便深刻反思“工具理性”和“人類中心主義”,并倡導以老莊的東方哲學調和救濟西方的物質文明。20 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后現代主義為代表的生態(tài)哲學觀念興起,并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思潮。[2](P118)當代生態(tài)哲學正在關注并竭力實現的一個中心問題便是,如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協(xié)調互濟,即如何將人類發(fā)展置于與自然環(huán)境的良性互動與和諧共生之中。嵇康的思想理論發(fā)端于老莊,體現出濃郁的生態(tài)和諧思想,兼具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生態(tài)內涵,富含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精粹,不僅凝聚了魏晉的時代精神,而且對后世影響深遠。

        一、嵇康生態(tài)哲學的研究價值

        學術界對嵇康的研究早已展開,并且已經取得了相當高的學術成果。早在20世紀初,劉師培便站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探討嵇康及其著作。隨后,魯迅對劉師培大加撻伐,他從魏晉特殊的歷史背景出發(fā),分析嵇康與舊禮教難以隔斷的特殊聯系,將嵇康研究引上了另一條道路。[3](P318)湯用彤的《魏晉玄學論稿》奠定了20世紀魏晉玄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并指出嵇康作為魏晉名士講名教,其精神是儒家的,而其反對名教的精神,則繼承自道家,從而基本奠定了嵇康哲學思想兼容儒道的基本格調。[4](P96)此后,侯外廬在《中國思想通史》一書中,系統(tǒng)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將嵇康研究推進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不僅詳細考證了嵇康的生平和著述,而且從哲學的角度系統(tǒng)總結了嵇康的世界觀、認識論、人生觀、政治觀、文化觀和辯論之術。[5](P265)徐公持也在《魏晉文學史》中對嵇康的為人與為文進行了互動探討。[6](P326)張節(jié)未在《嵇康美學》一書中,開始借鑒西方的音樂藝術理論,對嵇康的美學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7](P133)

        總體來看,學術界對嵇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學和哲學兩個方面,并且從西方哲學的基本構成要素上厘清了嵇康的哲學系統(tǒng)。21 世紀以來,學術界對嵇康哲學思想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的中心集中于嵇康的自然觀,企圖通過對嵇康自然元氣宇宙論的釋讀,有效解決其“聲無哀樂”、“釋私”和“養(yǎng)生”等思想觀點的內在矛盾。嵇康的自然觀正是其自然主義哲學的根基所在,而其自然哲學觀中蘊含的遵循自然之理、回歸自然之境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恰恰與齊一萬物、天人合一的中國古代生態(tài)哲學觀念一脈相承,是儒道生態(tài)哲學觀念調和互濟的直接產物。然而,嵇康哲學體系中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即立足自然的元氣宇宙觀而構建起來的“任自然”的生態(tài)價值觀念,卻鮮有人研究。由此可見,梳理并分析嵇康詩文著作、哲學思想和人生行為中的生態(tài)哲學理念,既擁有巨大的學術價值,也存在強烈的現實關照。

        二、嵇康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

        嵇康生活于三國與兩晉之交的動蕩亂世。他生于儒學世家,長好老莊。正始末年,嵇康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因娶曹操曾孫女為妻,得任中散大夫的閑職,故世稱之為“嵇中散”。司馬氏篡權后,嵇康因不出仕而與司馬昭交惡,并終為其所害。嵇康身后留有大量詩文著述,主要包括詩歌和散文,今存詩50 余首,文10 卷,后人依據《嵇中散集》輯校的《嵇康集》也有兩個版本傳世。嵇康以自然觀為基礎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集中體現在其傳世的詩、書、賦、論之中。

        (一)嵇康表達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著作

        嵇康現存的50 余首詩中,以四言律詩為多,約占一半以上。除詩歌之外,嵇康尚有書、賦和論存世,從現代文學體裁來看,基本可以歸于散文一類,其中見諸戴明楊《嵇康集校注》者,約有17 篇,且多為文論。這些著作富含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可整理如下。

        在嵇康的詩中,實現了自然意象、植物意象、動物意象和人類意象的齊一。其中《四言詩十一首》、《酒會詩一首》尤其能看到這種意象的交織:自然風貌令人迷醉,肅肅泠風,分生江湄……含陽吐英,履霜不衰”,美麗的鳥兒游行其間,“婉彼鴛鴦,戢翼而游”;詩人的身心與美景相映成趣,“藻泛蘭池,和聲激朗”,“素琴揮雅操,慶聲隨風起”,甚而與自然渾然一體,“操縵清商,游心大象”,還因有知己在側而不再孤獨,“但當體七弦,寄心在知己”。簡短的詩句中,詩人也經常直抒胸臆,表露其生態(tài)思想?!短珟燇稹氛宫F先賢治理的國家該是怎樣的和諧美好;《述志詩》《秋胡行七首》《四言十八首贈兄秀才入軍》《五言詩三首》《六言十首》《與阮德如一首》《游仙詩》等表達了他厭惡濁世、雅好老莊自然之道的人生觀,即“俗人不可親,松喬是可鄰”,“巖穴多隱逸,輕舉求吾師”;《幽憤詩》甚至回顧了自己四十個春秋的生活道路,感嘆時不我與,表達他老莊之好的同時又幻想還能有機會離群索居,親近自然。

        嵇康的書信傳世有二,《與山巨源絕交書》《與呂長悌絕交書》,皆文筆犀利,但前者其實是借題發(fā)揮,借“絕交”之機提出“薄湯武而非周孔”的觀點,通過對所謂名教和病態(tài)社會的辛辣諷刺,體現了他追求真我的人文生態(tài)意識;而后者直陳事實斥責呂安之兄的丑惡品行,體現了嵇康骨子里的儒家底蘊,現實生活中他其實是關注社會生態(tài)、奉行忠義的謙謙君子,如他所說的“古之君子,絕交不出惡言”。

        嵇康傳世賦只有《琴賦一首并序》,該文極盡華美之能事,不僅描繪了琴取材之神奇、制作之匠心,更描摹琴聲之豐富多姿,非深解自然之理的“至人”不能盡雅琴之趣。也正因為如此,其音樂效果居眾藝之首。

        嵇康之論新穎獨到,往往讓人耳目一新,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論述。在名篇《聲無哀樂論》中,他直接推倒了儒家關于音樂可以反映人的心靈并可移風易俗的論斷,認為音樂產生于大化自然,稟賦自然之理,因元氣而生,循自然之理而動,隨季節(jié)氣動而變,只有“善”與“不善”之分,而無“哀”與“樂”之別?!娥B(yǎng)生論》《答難養(yǎng)生論》《難宅無吉兇攝生論》《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等論中,嵇康批駁時人觀點,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如何調養(yǎng)才能使人的肉體和精神都與大自然契合,從而延年益壽。他在老莊的基礎上發(fā)揮的很多觀點,不僅提倡調和情志、節(jié)制欲望和飲食,還指出住宅對健康也有重要影響,并提出“養(yǎng)生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fā),此五難也。”這五者,顯然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的障礙。在《釋私論》中,嵇康從返璞歸真、道法自然的自然之理出發(fā),極力消除名教與自然的界限,認為名教是對自然的反動,是對自然規(guī)律和制度規(guī)范的傷害,并由此出發(fā),在為人處世上極力追求自我自然之性與天性自由的本然回歸,提出“越名任心”、“審貴賤而通物情”等著名觀點。而《難自然好學論》則通過抨擊當時摧殘人性的教育模式,表達了嵇康對人性中自然真我的關注。

        嵇康留給世人的其他雜文中,多層面體現了他矛盾的人格和豐富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如《卜疑》表達了嵇康對現實社會已與自然之道嚴重違和的無奈與沉痛,以及他不愿向現實妥協(xié),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情懷;而《家誡》諄諄教導后人要做一名心靈質樸、言行謹慎、表里如一的正人君子。

        (二)嵇康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精神內涵

        嵇康生態(tài)哲學的起點如同其哲學體系的整個架構一樣,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為基礎。嵇康的唯物自然觀繼承自王充,王充認為“氣”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基礎[8](P39),如王充在《論衡·自然篇》中指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嵇康同樣認為天地的本質在于“元氣”,如其在《明膽論》中指出:“夫元氣陶爍,眾生稟焉?!痹陲悼磥?,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類自身,都是秉受自然元氣而生,元氣分陰陽,陰陽交互化生萬物。在樸素唯物自然觀的基礎上,嵇康還在認識、修養(yǎng)、養(yǎng)生等諸多問題上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些都是嵇康哲學中極具生態(tài)價值的積極成分。

        第一,推崇整體性與多樣性的統(tǒng)一。嵇康認識到人類的身體有一定的先天稟賦,其在《家誡》中指出:“壽夭之來,生于用身?!痹凇娥B(yǎng)生論》中,他又指出人類一些先天固有的體質特點不會因為后天的努力而改變:“百質非積學所能致也。”嵇康認為元氣又可分陰陽,身體的先天特性不僅與父母遺傳有關,還秉承于自然之氣:“夫元氣陶鑠,眾生稟焉。”具備陰陽屬性的氣形成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其《太師箴》謂:“浩浩太素,陽曜陰凝。二儀陶化,人倫肇興。”這種同源性決定了人類身體必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修行的最高境界便是重新回到自然懷抱,如他在《贈兄秀才入軍》詩之十八中所說:“至人遠鑒,歸之自然?!蓖瑫r,嵇康又重視個體的差異,個人無論身體還是性情都千差萬別,正是這種差異的存在,決定了人類對身體先天條件的選擇,即優(yōu)生優(yōu)育:“人姓有五音,五行有相生,故同姓不昏,惡不殖也。”在養(yǎng)生的過程中,個體的差異性是不可忽略的,人要根據個體差異來完成住宅的選址和建造,才能有益于健康。

        第二,強調形神兼?zhèn)洌卦诰?。形神問題是魏晉時期討論的熱點話題,這時的很多思想家都雅好老莊,即便嵇康也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自稱“老子莊周,吾之師也”。然而,嵇康卻在形神觀上走上了與何晏和王弼等人截然不同的路線,他反對形神相離,認為形與神應當是相輔相資的,并初步樹立了形神相濟的基本觀點。[9](P41)如其在《養(yǎng)生論》中提出:“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嵇康認為精神與形體存在先天的相互感應,如果精神受到刺激,身體便會出現相應的反應:“精神之與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喪于外。”在嵇康看來,所謂養(yǎng)生便是要實現精神與形體的陰陽調和,并尤其注重通過精神的修養(yǎng)來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第三,提出養(yǎng)神要摒棄極端,因為七情太過則易夭折。《莊子》提倡形如枯木,心如死水,無喜無嗔甚至完全無情是養(yǎng)生最理想的狀態(tài):“有人之形,無人之情。”[10](P80)嵇康受此影響,認為過于激烈的情緒有損健康:“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因此,養(yǎng)神追求的就是平淡的心境,要“愛憎不棲于情,憂喜不留于意”;要“寂然無思慮”,清空大腦而遺世坐忘,爭取達到“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的境界。當然,一個世俗中人要想達到古井無波的心境,總歸需要一定的發(fā)泄途徑。因此他提出“修性以保神”,而他修持性情的最主要方式是音樂和詩歌。比如嵇康直言,音樂“可以導養(yǎng)神氣,宣和情志”,令人身處孤寂的困境也不覺悶。憑借音樂和詩歌對性情的調節(jié),嵇康確實做到了很少有情緒外露,“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11](P5),甚至在生命的最后關頭也“神氣不變”[11](P94)。無怪乎張湛認為在那個時代眾多修身養(yǎng)性的士人中,嵇康最為出色:“養(yǎng)性繕寫經方,在于代者甚眾,嵇叔夜論之最精?!盵12](P735)

        第四,萬物以養(yǎng)為主。嵇康認為萬物稟天地之氣而生,后天給予的養(yǎng)護不同,壽命也不盡相同。因此萬物都需要養(yǎng),才可能存在長久。具體而言,首先就是要吝生,盡量減少消耗。就算是一匹馬,也是辛勞少一些就能活久一些:“圉馬養(yǎng)而不乘,用皆六十歲。體疲者速雕,形全者難斃?!睂θ藖碚f也是一理。嵇康分析,圣賢們?yōu)榱颂煜轮熑蔚懒x,往往過于勞神費力:“且凡圣人,有損己為世,表行顯功,使天下慕之,三徙成都者;或菲食勤躬,經營四方,心勞形困,趣步失節(jié)〔者〕……神馳于利害之端,心騖于榮辱之涂?!边@樣的結果就是御神者弊,損折壽命,連孔子那樣精通養(yǎng)生之理的圣賢也不過活了七十歲。至于普通人,沉湎酒色,過度勞神,其結果更是夭折早殤:“役神者弊,極欲疾枯”,“縱體淫恣,莫不早徂”。養(yǎng)生的另一方面就是努力改善體質。這包含服藥以“還質易性”,“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因為這些天然之物內含天地精華,服用之可以“澡雪五臟,疏徹開明。吮之者體輕”,加之導引吐納直接吸取自然界的元氣為己用,“又練骸易氣,染骨柔筋”,通過這樣多方面的保養(yǎng),身體才可能健康長壽。

        第五,重一功元益,慎一過之害,全面進行。嵇康認為養(yǎng)生要重視細節(jié)。就如灌溉旱地的禾苗,即便禾苗終會枯萎,一溉之功不可否認,因為哪怕只灌溉一次,就一定比沒有好:“夫為稼于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后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彼€提出養(yǎng)生要“慎一過之害”,要做到勿以益小而不為,勿以過小而為之,防微杜漸,提早預防,積極爭取長壽:“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比绻鹊郊膊“l(fā)作再來救治,就未必來得及了。扁鵲見桓公病已入骨髓,則不再勸說他接受治療,即是因為早些時候病還能治愈,而到晚期則積重難返,再好的醫(yī)術也回天乏力了:“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無功之治?!惫识B(yǎng)生貴在堅持,要擁有堅強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決心,以爭取在一點一滴的日積月累中實現身體的全面精進。同時,嵇康認為養(yǎng)生還要照顧到全面。若要身體健康長壽,必須全面考慮,而不要僥幸認為注意守一和就可以了:“凡事之在外能為害者,此未足以盡其數也。安在守一(利)〔和〕而可以為盡乎?”他在作品中列舉了單豹盡管懂得養(yǎng)生之術,修行養(yǎng)身至面如童子,卻因為沒有照顧到全面,從而夭折短壽的實例:若“單豹以未盡善而致災,則輔生之道,不止于一和”。比如住宅的選址和營造,首先要考慮新鮮空氣的流通和躲避外邪,才能保證健康不因居住環(huán)境的不當而受損。而且,住宅是否有利于健康,還需因人而異,根據每個人的獨特體質作出有針對性的安排。只有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系,身體才可能達到一個最佳的和諧狀態(tài),從而健康長壽。

        第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嵇康提出養(yǎng)生要“養(yǎng)之以和”,才能實現身體與自然相和諧,“和理日濟,同乎大順”。譬如,嵇康注意將身體置于適宜的氣候地理環(huán)境之中,本身就體現了“和”自然的理念。直接得天和之氣,修導引之術,“六氣并御”;“而能含光內觀,凝神復璞,棲心于玄冥之崖,含氣于莫大之涘者,則有老可卻,有年可延也”。對于飲食,他強調不可過分耽于口腹之欲,也是注重調和五味的表現。再如嵇康對于仙游和音樂的處理上,也都突出一個“和”字。據《晉書·嵇康傳》記載,嵇康在野外游歷時,會著意體會自然界固有的深邃哲理,“嘗采藥游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反”[13](P1370)。他企望通過這樣觀察、領會大自然的信息,毫無保留地投入天地廣袤的懷抱中,實現與萬物交融,和諧共存。同時,嵇康指出,音樂當以“和合”為度。好的音樂遵循陰陽“和合”的規(guī)律,更能與宇宙本體相通,調節(jié)人體內部的氣機運行,進而調節(jié)人的情緒,如其在《聲無哀樂論》指出:“及宮商集比,聲音克諧,此人心之至愿,情欲之所鐘”,“可以導養(yǎng)神氣,宣和情志?!币虼?,“和合”的音樂不僅能幫助人類實現身體與自然的和諧,還能協(xié)調好身體內部的各種關系,實在是妙用無窮??梢婏祵θ伺c自然的和諧是非常重視的。他在《答難養(yǎng)生論》就說:“故順天和以自然,以道德為師友,玩陰陽之變化,得長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者,孰享之哉”?

        第七,重視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生態(tài)的交互。嵇康對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生態(tài)的發(fā)展和自我修正主要集中在他對名教和自然的討論中。嵇康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認為自然是一個統(tǒng)一而有秩序的整體,名教應當是用儒道思想改造的、合乎自然秩序的名教。故而,在嵇康看來,名教與自然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二者實際是統(tǒng)一和交互的。雖然嵇康在不斷嘗試調和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生態(tài)的關系,然其“越名教而然自然”的命題和“人性以從欲為歡”的觀點常常被引向極端,產生歧義。實際上,“越名教”是形成嵇康所有思想的內在邏輯出發(fā)點,而“越名教”的目的是要達到自由、逍遙和放達的境界,即“任自然”。首先,心境要自然而然。嵇康認為,若精神境界淡泊,則“酒色不足欽也”。他以澤雉和靈龜作類比:“澤雉窮野草,靈龜樂泥蟠。榮名穢人身,高位多災患。未若捐外累,肆志養(yǎng)浩然?!睗娠粑硪安輩仓?,靈龜處于泥濘之中,它們都不以為苦,知足而樂,不僅說明順應自然對人生的好處,也從人文的角度提醒人們,保持恬淡知足的心態(tài)才能有一顆自然之心。他在《釋私論》中提出,要想做到越名教而任自然,就須做到“君子無措”、“審貴賤而通物情”,即不要理會社會上的批評和贊揚,不把世俗觀念放在心上,從而通情達理,所想不拘泥于欲望,便能看透富貴貧賤:“夫稱君子者,心無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其次,要節(jié)制欲望,不要因為貪欲而失去本心,學會“意足”,才是真正的富貴:“無所須,故無適而不足。不以榮華肆志,不以隱約趨俗,混乎與萬物并行,不可寵辱,此真有富貴也。”反之,一個人如果過于追求富貴榮華,終日患得患失,即便能保持終身富貴,精神上卻不會快樂,而是一直被憂愁纏身:“今居榮華而憂,雖與榮華偕老,亦所以終身長愁耳。”最后,嵇康認為若要實現人文的自然之態(tài),還要注意營建良好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盡管嵇康自稱狂放不羈,“薄湯武而非周孔”,但他實際上深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很注重謹言慎行的為人之道。他提出要“慎言語”:“夫言語,君子之機,機動物應,則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笨梢姡惦m然重視自然、追求自然,然其追求自然的目的仍在于以老莊的自然無為重建社會秩序,以實現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生態(tài)的交互與和諧。

        第八,強調心靈以統(tǒng)意,師心以遣論。嵇康主張?zhí)撿o、存心、寡欲和守一,從某種角度講也是強調在人生修為中要堅持以心統(tǒng)意,通過自我內心的修養(yǎng)實現自我與自然的和諧,從而求得自然本性的回復。他在《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寫道:“目送歸鴻,手揮五弦。”音樂是他心靈與自然聯系的紐帶,他的心靈隨著琴聲遨游在歸鴻遠飛的天際,與自然渾然一體。劉勰則評價嵇康之文“師心以遣論”[13](P316)。所謂“師心”,指的就是不襲陳說,獨出己見。嵇康的文論,不拘泥于陳詞濫調,不墨守成規(guī),喜歡獨辟蹊徑,道前人所未道,顯示出理論思維的生機活力,并能促使讀者解放思想,去思索、研討。如他在《釋私論》中提出了獨特的公私觀:“故論公私者,志道存善,(行)無兇邪,無所懷而不匿者,不可謂無私。雖欲之伐善,情之違道,無所抱而不顯者,不可謂不公?!痹偃缢凇洞痣y養(yǎng)生論》中指出圣人君臨天下乃是為責任,而不是出于私心,強調名位并不會改變圣人博愛為公之本心:“至人不得已而臨天下,以萬物為心,在宥群生,由身以道,與天下同于自得,穆然以無事為業(yè),坦爾以天下為公。雖居君位,饗萬國,恬若素士接客也。雖建龍旗,服華兗,忽若布衣在身也?!闭玺斞杆f:“嵇康的論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盵3](P316)正因為他不拘泥于前人所說,而是善于獨辟蹊徑,陳述個人主見,表現出嵇康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對心靈自然境界的追求。

        三、嵇康生態(tài)哲學思想評析

        嵇康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在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生態(tài)兩方面均有獨到之處。當我們從本原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傳統(tǒng)文化內含的生態(tài)文明,并與西方生態(tài)哲學思想對話時,就能清晰地看到嵇康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在當前仍有積極的借鑒價值。

        (一)立足于唯物主義世界觀

        何晏和王弼全面繼承了老子“有生于無”的思想,將抽象的“無”看作世界本體,而嵇康則主要汲取了道家自然無為的思想,將精神性的“無”或“道”發(fā)展為世界本源的“氣”,與何晏、王弼等玄學名流的“貴無”思想對立。[4](P146)氣本論是嵇康不同于老莊,也不同于魏晉玄學大師何晏和王弼的重要標志,同時更是嵇康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在此基礎上,嵇康反對儒家的天命論,質疑儒生的“萬事萬物,無非相命”的論點:“唐虞之世,命何同延,長平之卒,命何同短?此吾之所疑也?!痹偃顼翟凇堵暉o哀樂論》中也對有神論思想做過批判,針對有人認為“師曠吹律,知南風不競,楚師必敗”的說辭,嵇康認為風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陰陽激憤,然后成風;氣之相感,觸地而發(fā)”。

        (二)繼承老莊,追求真我,超越自我,與萬物齊一

        嵇康繼承老莊自然無為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追求人的天真本性,著眼于錘煉淡泊、質樸的心靈,而排斥名教對人性的矯飾、扭曲。比如他反對社會上各種摧殘、扭曲人性的制度和現象,反對虛偽的禮教,反對讀死書。從“任自然”的角度出發(fā),嵇康珍視人應有的親情友情,承認人與生俱來的各種本能欲望,提倡對其加以引導和節(jié)制,而不是抹殺。同時,嵇康認識到人類在自然界的本然位置應該與萬物齊一,只不過由于人類的肆意妄為,其實然地位往往凌駕于萬物之上,這種錯誤定位只會讓人類在自我保健的道路上誤入歧途。高明的養(yǎng)生家,也就是“至人”,能克服欲望,超越本我,與自然歸于一體。故此,嵇康認為在自然規(guī)律的“理”面前,萬事萬物只有各安本分,秉受自然之性,按照自然之理運行,才能達到超越名教的至人境界。[15](P342)他說的“漁父好揚波,雖逸亦以難,非余心所嘉”,明確表示不愿意像漁父那樣隨波逐流,要保持自然之本心,以清靜無為作為高尚的追求:“歌以言之,游心于玄默?!憋迪M撾x世俗污穢,以與自然一樣沒有絲毫矯飾的形象遺世而立:“蟬蛻棄穢累,結友家板桐。”可見,嵇康在生態(tài)觀上直接繼承了老莊齊一萬物、道法自然的哲學主張,并將生態(tài)自然與名教人倫的對立凸顯開來,以求在儒道的調和互補中讓自然人倫與自然的天然之秩相應相偕。

        (三)繼承儒家,中庸而致調和,天人合一

        莊子重視內在精神境界的修養(yǎng),慣于將靈魂高蹈于現實之上,而嵇康則在修老莊之道的同時繼承了儒家中庸之道,重視內在與外在的協(xié)調和統(tǒng)一。在嵇康的生命認知中,人的內在和外在統(tǒng)一于自然物質之元氣,而元氣則可以通過后天的修養(yǎng)習練來調節(jié),人類養(yǎng)生的過程是實現自身與自然稟賦之氣和諧互濟的過程。人只有實現身體各部分自然元氣和自然之理的和諧,才能實現延年益壽的目的,這也是儒家天人合一觀的體現。為了達到和諧于自然的目的,嵇康鐘情于音樂和仙游,重視靈藥的調補,甚至連住所都要注意符合自然之理。同時,嵇康認識到心靈的自然是生命健旺的重要保障,他反對過激的情緒左右恬淡的心境,推崇中庸而致調和。不僅如此,嵇康實現了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生態(tài)的互動,在自然主義的觀念下,推崇社會生態(tài)的返璞歸真。好的社會生態(tài)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執(zhí)政者,往昔有賴“圣賢無私而心懷天下”,關心普通百姓之疾苦,是以有治世。對普通人而言,若要一個適合生存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首先要注意謹言慎行,積極處世。

        (四)與當代深層生態(tài)哲學相通

        人類文明的進步,就其本質而言,是人類通過不斷實踐和認識去把握自身生存的意義,進而通過反思獲得更為深刻的智慧。人類的生存智慧集中體現為人在體悟與對象世界的多種關系的過程中,獲得通向自由之境的價值體驗。人類的生態(tài)關系從根本上說是一個涉及多個層面的復雜系統(tǒng)。自然生態(tài)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最基本的生態(tài)關系。人類只有先處理好自然生態(tài)關系,才能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中求得人類社會的自我解決之道。當代生態(tài)哲學的一個難題是如何確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早期西方文明將人類定位于世界的中心,認為人類利益高于一切,等產生生態(tài)危機后,才逐漸認識到人類在自然力面前的渺小。而今,深層生態(tài)學將人類利益放在第二位,將生態(tài)問題作為一個系統(tǒng)的整體,尋求生態(tài)整體的利益,并使之成為人類的最高價值,將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的完整、和諧、平衡作為衡量的根本尺度,也作為評斷人類生活方式、科技進步、經濟增長與社會發(fā)展的終極標準。這一觀點亦被時人批評為過于機械。

        在嵇康的觀點中,人始終是第一位的,無論他珍遠游而樂琴詩,還是和七情而調五味,抑或是和于六氣與天地如一,都是為了達到至人的高度,永享生命。一方面,嵇康對生命的認識,既重視人體與自然整體上的統(tǒng)一,又根據五行理論強調個性化調養(yǎng);既重視妥善處理多方面關系,全面把握生命保養(yǎng)的問題,又強調細節(jié)上的關照,鼓勵人們持之以恒地從點滴做起,這些與當代深層生態(tài)學篤信的系統(tǒng)論異曲同工。另一方面,早于20世紀初,旅歐歸來的梁啟超便詳細介紹了歐洲的“東方文化救世論”,提醒人們在推進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的同時,必須正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人文情懷。[16](P36)實際上,我國傳統(tǒng)生態(tài)哲學思想最大的優(yōu)勢之一,就是早在西方重視自然過于人文時,我們已經開始重視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生態(tài)的互動。嵇康追求心靈的自然之境,追求社會生態(tài)的和諧,便是明證。而今,深層生態(tài)學在人文生態(tài)方面終于與之殊途同歸,指出所謂“生態(tài)社會”要包含對文化的探討。人類有精神需求,和諧的生態(tài)社會還要包含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9]生態(tài)社會信奉“輕輕踩踏地球”的生活方式,主張減少消耗,“生活簡陋、樸實,才最終是富有的”,認為人類應該“以儉樸的方式達到富裕的目的”[17]。這些理念又顯然與嵇康的“吝生”、“節(jié)欲”、遠富貴等思想極為合拍。

        四、結語

        在政治方面,魏晉是一個亂世,然而,從人文的角度看,魏晉時期又是一個尊重生命并反思人與自然關系,重新體悟天人關系進而重建社會秩序的“人的覺醒”的偉大時代。其中,人的覺醒集中體現在以嵇康為主的竹林人士對名教和自然問題的討論中。[14](P37)當前,“生態(tài)語境”的流行正是建立在人類最高層次的覺醒之上,它源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態(tài)危機,后現代哲學和現代化的生態(tài)轉向則對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代生態(tài)學關注的視角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態(tài)和精神生態(tài)兩個維度,即生態(tài)與心態(tài)是人類生態(tài)文明的兩大永恒主題。生態(tài)和心態(tài)同樣是嵇康生態(tài)哲學力圖解決的兩大問題,他站在自然主義的角度,強調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與詩意共生,顯然與當代生態(tài)哲學基本意旨有著高度的精神契合。

        [1](唐)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龍雁.嵇康自然觀探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3]魯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4]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徐公持.魏晉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7]張節(jié)未.嵇康美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8]盧政.生態(tài)美學視野中的嵇康——試論嵇康美學的生態(tài)智慧及其當代意義[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

        [9]樂黛云.深度生態(tài)學及其在人類生活中引起的變革[J].中國比較文學,2013,(2).

        [10]郭象,成玄英.莊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M].劉孝,標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12]嚴世蕓.三國兩晉南北朝醫(yī)學總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13](南朝)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14]方英敏.身體之思——先秦中華民族主體意識覺醒的參照系[J].云南社會科學,2008,(3).

        [15]王亞兵.“沖突”與“融合”——儒、道哲學思想在《聲無哀樂論》中的彰顯[J].藝術百家,2012,(8).

        [16]梁啟超.歐游心影錄[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

        [17]曹孟勤.人與自然“深層”關系辨析——從深層生態(tài)學出發(fā)談人與自然本真關系[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猜你喜歡
        人類生態(tài)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生態(tài)養(yǎng)生”娛晚年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住進呆萌生態(tài)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tài)之旅
        生態(tài)之旅
        生態(tài)之旅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一区二区三区婷婷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大全在线电影视频| 亚洲中文无码av在线| 国产码欧美日韩高清综合一区| 色男色女午夜福利影院| 欧美a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制服| 日韩精品国产自在欧美| 91久久精品一二三区色| 免费国产自拍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中文| 国内精品大秀视频日韩精品| 永久免费在线观看蜜桃视频| 亚洲婷婷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天美麻花果冻视频大全英文版 | 领导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在线观看 |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三级香港三级久久| 白色白色白色在线观看视频|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 色狠狠av老熟女| 欧美日本国产亚洲网站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色视频在线观看了| 国产精品办公室沙发|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无码啪啪熟妇人妻区| 国产午夜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女人被狂躁c到高潮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77777在线观看| 喷潮出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偷自成人网第页色| 伊人久久久精品区aaa片|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拍久久蜜AV| 日本熟妇裸体视频在线|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爽|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亚洲精品综合在线影院| 极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2021国产精品国产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