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年畫盛行,尤其在農(nóng)村,年畫是新年的主題,也是生活貧富的象征,它不僅增添了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據(jù)說還能驅(qū)兇迎祥。所以,每值歲末,年畫市場火爆,家家戶戶忙著買年畫,誰家里年畫貼得多就很有面子,人們形容家貧常這樣說:“家里窮得連張年畫也貼不起”,年畫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可見一斑。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cè),結(jié)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后來“門神”逐漸演變?yōu)槟戤嫛?/p>
記得小時候,一進入臘月我們便開始盼望著年畫上市,因為那個年代物質(zhì)匱乏,沒有電視沒有圖書可供我們消遣,而那時有一種連環(huán)年畫,就是帶文字的畫,就像過去的小人書連環(huán)畫一樣,一幅小圖片下面有一段文字說明,一張年畫有許多小圖畫組成,圖文并茂地為我們講述著一個個精彩感人的故事。記憶最深的有《西廂記》《黛玉葬花》《梁山伯與祝英臺》《岳母刺字》《哪吒鬧?!贰洞篝[天宮》《昭君出塞》等年畫,我就是從那時起知道了四大名著,對歷史文化也產(chǎn)生了深厚的興趣,常常鉆進年畫店里如癡如醉地閱讀著年畫上的故事,有時還會被年畫上的故事感動得一塌糊涂。
過了臘月二十六,就開始貼年畫了,這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先拿笤帚把墻掃干凈糊上報紙,丈量好位置在墻上刷上槳糊,小心翼翼地把年畫貼上去,再用小手均勻地按壓一遍,以確保粘得牢固。
貼年畫是有講究的,大門上要貼“門神”,一個兇神惡煞的大漢手執(zhí)大刀,頭戴盔甲,身披戰(zhàn)袍地站著,讓人看了不寒而栗,小鬼自然不敢來侵犯。人們便固執(zhí)地認為“門神”可以驅(qū)邪避災(zāi),降妖除怪。灶房要貼“灶神”,灶神的造型很慈祥,給人一種親切感,它預(yù)示著一年四季天天開火,灶火旺盛,家境殷實,表達了底層民眾最樸素的愿望。中間的堂屋要貼“財神”畫,貼了財神爺就能保你四季發(fā)財,官運財運亨通。老人的屋里要貼仙童拜壽畫,一個胖娃娃騎在蛟龍身上,手托一盤仙桃,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它預(yù)示著老人長命百歲。接下來才是我們小孩子的屋子,屋里可以隨便貼自己喜歡的年畫,我常常把一面墻都貼得滿滿當當,這“半壁江山”成了我引以為豪的財富。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年畫伴我度過了一個個快樂的春節(jié),它豐盈了我寂寞枯燥的童年,我也在日漸泛黃更迭的年畫中長大。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科技的電子產(chǎn)品早已沖垮了落后俗氣的年畫,年畫已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卻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河南洛陽河柴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