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余
詩詞藝術(shù)手法鑒賞·第三彈·
虛實相生是中國古代詩詞中常用的藝術(shù)手法,虛與實的結(jié)合可以極大地豐富詩詞的意象,開拓意境。
【什么是實,什么是虛】
何者為“實”,何者為“虛”?“實”是實景、實境,“虛”則是作者聯(lián)想、想象出來的景象。具體一點說——
當前之景為實,已逝之景為虛。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描寫的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之雄景為實,下闋寫的“遙想公瑾當年”再現(xiàn)火燒赤壁之史實為虛。
眼前之景為實,未來之景為虛。柳永在《雨霖鈴》上闋實寫兩人分別的場景,而下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則是作者想象中分別后的情景:一舟離岸,自己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
現(xiàn)實之景為實,想象之景為虛。蘇軾在《江城子》上闋寫“十年生死”“千里孤墳”,都是實的;下闋寫夢中回到故鄉(xiāng),見妻子“小軒窗,正梳妝”,顯然是虛景。作者對亡妻懷有極深厚的感情,因而在對方過世十年之后,仍然幻想與其在夢中相遇,一腔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從己方角度所寫為實,從對方角度所寫為虛。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先實寫自己漂泊思親:“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再虛寫“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想象故鄉(xiāng)的兄弟在佳節(jié)之日“遍插茱萸”的情景。不說自己“獨在異鄉(xiāng)”的遺憾,反說故鄉(xiāng)的兄弟為不能團聚而遺憾,曲折有致,耐人尋味。
要判斷是否為虛景,有一個比較巧妙的方法。詩詞里虛景的出現(xiàn)常常帶有語言上的標志,當讀到“想”“憶”“遙想”“遙知”“夢回”等詞時,就可以留意作者是否采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
【虛實相生的作用】
虛實相生的手法有什么好處?
首先,可以豐富詩詞的意象,拓展詩詞的意境。借用虛實相生,作者可以縱橫古今、思通萬里。
其次,虛與實的結(jié)合,可以使形象更加鮮明,感情更加豐富深刻。
第三,虛與實的結(jié)合,可以使詩詞結(jié)構(gòu)橫生曲折,避免平鋪直敘。
另外,虛實相生還能深化作品的主題。
比如王昌齡的《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滿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痹撛娛锥鋵崒戦勹诛h香、江風吹雨的情景,點明送別的季節(jié),渲染悲涼的心境;后二句以“憶”字勾勒,從對方角度落筆,代友人言愁,恰是更深一層地寫出自己的別愁,令人再三吟詠而余味不盡。
【虛實相生與其他易混淆手法的辨析】
在辨析虛實相生這一手法時,比較容易混淆的是烘托、借景抒情和對比。
● 烘托與虛實相生
烘托采用側(cè)面描寫,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guān)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比如《陌上桑》中,作者沒有直接寫秦羅敷的美貌,而是從側(cè)面描寫旁人見了羅敷的反應(yīng),以烘托其美貌。
有人說,烘托事物時,側(cè)面描寫是實,要表達的本意是虛,所以,烘托也是虛實相生的一種。這樣理解并不準確。
虛實相生的“虛”,是詩詞中展現(xiàn)的由作者聯(lián)想、想象出來的景象;而烘托手法中作者沒有直接描寫的本意,是他留下的空白,需要讀者自行想象、揣摩。兩種“虛”的內(nèi)涵指向是不一樣的。
● 借景抒情與虛實相生
有人說,作者借景抒情時,借的景是實的,抒的情是虛的,所以借景抒情也是虛實相生的一種,這樣的說法有失偏頗。虛實相生的虛景是作者聯(lián)想、想象出來的,并不存在于眼前;而借景抒情所抒發(fā)的,是作者當下的真情實感。
比如杜甫在《春望》一詩中,通過“草木深”“花濺淚”“鳥驚心”的景象描寫來抒發(fā)對國家動亂的憂憤和親人離散的感傷,這種憂憤、感傷之情是作者的真實感受,并非虛構(gòu)之物。所以,不能把借景抒情與虛實相生混為一談。
此外,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樣的詩句,以具象之景寫抽象之情,是不是虛實相生?確切地說,這些詩句運用的是比喻手法,其效果是把抽象之物寫得可感可觸、生動形象。
● 對比與虛實相生
虛實相生的虛景與實景,有時候相輔相成,渲染氣氛;有時候強烈對比,形成反差,突出中心。所以,可以說虛實相生與對比是交叉的關(guān)系,當“虛”與“實”形成鮮明對照之時,也是對比手法。在這種情況下,答題時要將兩種手法都寫上。
比如,《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語文參考卷中的詩詞鑒賞題考查了葉紹翁的《田家三詠(其三)》:
抱兒更送田頭飯,
畫鬢濃調(diào)灶額煙。
爭信春風紅袖女,
綠楊庭院正秋千。
作者以“抱兒”“送飯”兩件事來表現(xiàn)婦女的辛勞,以灶煙畫眉的細節(jié)描寫,勾勒出勤儉愛美的農(nóng)村婦女形象;接著以“爭信”的疑問語氣,引出高門閨秀的游樂場景,虛實相生,形成忙與閑、貧與富的鮮明對比,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點評:詩詞里虛景的出現(xiàn)常常帶有語言上的標志,當讀到“想”“憶”“遙想”“遙知”“夢回”等詞時,就可以留意作者是否采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
虛實相生的“虛”,是詩詞中展現(xiàn)的由作者聯(lián)想、想象出來的景象;而烘托手法中作者沒有直接描寫的本意,是他留下的空白,需要讀者自行想象、揣摩。
虛實相生的虛景是作者聯(lián)想、想象出來的,并不存在于眼前;而借景抒情所抒發(fā)的,是作者當下的真情實感。
【練一練】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菩薩蠻
李 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guān)于這首詞表達的內(nèi)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xiāng)”,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示例1] 認為是“游子思歸鄉(xiāng)”。理由:詞的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shè)想家人盼望自己歸鄉(xiāng)的情景;最后兩句寫的是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xiāng)無期,更添愁苦。
[示例2] 認為是“思婦盼歸人”。理由:詞的上闋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下闋先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shè)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示例3] 認為“游子思歸鄉(xiāng)”和“思婦盼歸人”皆有。理由:全詞以游子思歸鄉(xiāng)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