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利民
“否”之一字,古今皆同。單看字形,就能讓人聯(lián)想頗多。否者,就是“不”在“口”上,就是開口說不??墒牵诤芏鄷r候,我們都很難開這個口。
開口說不,去否定,是很多人心里的顧慮所在,是一道邁不過的坎兒。當(dāng)別人的決定、別人的觀點(diǎn)、別人的建議明顯不正確時,我們往往不去否定,而是默默無語或者隨聲附和?;蚴且驗榕碌米锷纤?,或是因為抹不開情面,或是覺得事不關(guān)己,所以,一次又一次,我們就這樣丟失了自己。
有時別人對我們提出要求,明明心底極不情愿,
我們常常抱怨一些人一些事,卻很少去想,也許正是因為自己的不肯開口說不,正是因為有太多如自己這樣的人,才造成現(xiàn)在的局面。去否定別人,實在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境界。
否定別人,是眼前之事,可是否定前人,卻是長久之事。前人的經(jīng)驗,前人的足跡,會讓我們少走不少彎路。所以我們一直那樣走著,那樣學(xué)著,從沒想過去否定。想想看,那些敢于否定前人的,都是些杰出的人物。打破常規(guī),才能打破桎梏,才能走出一條嶄新的路,才能走得更高遠(yuǎn)。
所以,否定前人的種種,有時才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東西。因循舊例,隨波逐流,雖然可能一生不會有太大的波折,卻也不會有什么太大的收獲。
而最難的否定,是否定自己。其實,我們一直以來都很少能認(rèn)清自己,更不要談否定。所以說,歷來人們都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而我們連最大的敵人都不知道是誰,又怎樣去否定?畢竟自己努力得來的東西,再一朝否掉,不管那些東西是對是錯,都會不忍。其實也無關(guān)對錯,否定自己,就是把自己取得的成績忘掉,使自己不站在已有的收獲上不思進(jìn)取。
否定自己,就是讓自己另起一行重塑輝煌,讓自己百尺竿頭更進(jìn)一步,讓自己在生命的歷程中走到極致。
少年時讀易安居士的小詞,“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一句“知否”,便悠然神飛,仿佛心隨“知否”而徜徉于落花黃昏;而讀韓翃的《章臺柳》,“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今在否,本身就蘊(yùn)著一種滄桑之慨。
而在我們的生命之中,也有許多這樣帶“否”的發(fā)問,令人思緒百結(jié)。有多少“知否”讓我們明白錯過了太多美好,有多少“在否”讓我們懂得失去的珍貴,常常這樣問一下自己,或許就能讓我們更為珍惜,讓我們少了許多遺憾。
故此,“否”,對我們而言,有著太多的啟示與意義,那是一個打破到重建的過程??墒牵^度的“否”,卻是一個不可取的極端,反而會使自己狹隘而自封。有的人,只要別人說話,便加以否定,仿佛天底下只有他才是真理,殊不知此舉不但不能抬舉自己,反而會讓人生厭。而有的人卻是對一點(diǎn)的錯誤,便將與之相關(guān)的全盤否定,這種做法實為不智,有否定有肯定,才能取人之長而成就自己。適當(dāng)?shù)姆?,適度的否,才是進(jìn)步的階梯。
那么,就讓我們都知道去“否”,讓那些“否”連綴成人生中的“是”,才是人間正道,才能走進(jìn)生命的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