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蘭新
阿里——這個我們崇尚已久但始終不敢涉足的神奇地方,終于具象成了一幅深深印在我們腦海中,永遠都不能忘懷的美麗圖畫!
阿里位于西藏西部,距離拉薩1500公里。一直以來,到過阿里的人很少。一是因為這里海拔高,平均都在4500米以上(比拉薩還要高1000米),不適合人類生存。藏族在這里生活的人也很少。阿里地區(qū)大約30萬平方公里,幾乎占西藏總面積的1/4,是西藏的第二大地區(qū),但常住人口只有8萬,平均3平方公里不到1個人!這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qū)。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這里被稱為“無人區(qū)”。二是阿里地處邊遠,交通不便,直到2010年才通航,2012年才通柏油路(這也是我們今年能去和敢去的原因——萬一人出現(xiàn)問題,車子送得出來)。
我們從北京出發(fā),坐飛機到拉薩。休息了1天,以適應(yīng)高原缺氧。第三天乘飛機前往阿里。1500公里飛行了2個小時。走出飛機,抬眼望去——天啊,阿里之美,幾乎讓我窒息!
那藍天,那白云!
藍天,在澄澈的空氣中碧藍如洗;白云,雪白雪白的,大團大團的,濃濃的,滾滾的,沒有一絲污染,而且離人很近,仿佛伸手就能夠到。曾經(jīng)讓我羨慕不已的美國、歐洲,我所見過的所有國家的藍天、白云,和這里相比都不值得一提!
在阿里,只要是晴天,隨便什么地方,你都會感覺山就在你身邊,云是在你腳下,路直接通向天際……
想想也不奇怪,西藏是世界的屋脊,而阿里是西藏的屋脊。在阿里,平地就是5000多米的海拔。所以,阿里是世界上離天和太陽最近的地方。在這里,你會感覺天近得觸手可及。
走進阿里,還有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就是像走進了一個完全未被開墾、未被驚醒的自然世界。這里,高山聳峙,雪峰林立,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草原望不到盡頭。經(jīng)常車子行駛數(shù)十公里,見不到一車、一人、一畜,空寂得讓你感覺似乎走到了宇宙的盡頭。感覺大自然原本一定就是這個樣子,而這,恰恰要感謝它的自然條件——邊遠、“落后”、高海拔,讓人不宜生存。
阿里,實在是大自然留給人類,尤其是留給我們中國的最后一份禮物了!
轉(zhuǎn)山,精神的朝圣
阿里最受世人矚目的景觀,是阿里的“神山”;最被藏族同胞崇尚和追捧的宗教活動,是每年到神山腳下轉(zhuǎn)一次山。
神山,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學名岡仁波齊峰,藏語意為“神靈之山”,海拔6721米。它地處阿里地區(qū)普蘭縣境內(nèi),綿延于中、 印、尼三國邊境,有“阿里之巔”的美譽。它是世界公認的神山,甚至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是世界的中心。因此千百年來,岡仁波齊峰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雖然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人能夠登上這座神山,準確點兒說是還沒有人敢觸碰這座被認為是“世界中心”的山,但每年到此山腳下轉(zhuǎn)一圈,一直被相關(guān)教派的信徒們認為是一件幸事。所以,每年除了藏族同胞,還有許多人,我國內(nèi)地、臺灣、香港,其他國家包括印度、尼泊爾、日本、新加坡等許多國家的人前來朝拜轉(zhuǎn)山。他們認為,這種朝拜可以洗滌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功德,最終脫出輪回,榮登極樂世界。
轉(zhuǎn)山分為兩條線:外線(外圈),是以神山為核心的大環(huán)山線路,全長53公里,徒步需要2~3天,以磕長頭方式轉(zhuǎn)山的需要15~20天;內(nèi)線(內(nèi)圈),是以神山南側(cè)因揭陀山為核心的小環(huán)山線路,距離短,15公里。轉(zhuǎn)山有要求,必須先轉(zhuǎn)外線。只有轉(zhuǎn)足13圈外線的人,才能(有資格)轉(zhuǎn)內(nèi)線。有趣的是,西藏的山也像我們中國人一樣有屬性。神山屬馬(據(jù)說佛祖釋迦牟尼也屬馬),而今年是藏歷年的馬年,馬年轉(zhuǎn)山1圈相當于其他年份轉(zhuǎn)山13圈,而且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所以,今年轉(zhuǎn)山的朝圣者格外多。
我們是在8月16日(進藏第五天)到達神山腳下一個叫塔爾欽的小鎮(zhèn)的(海拔4600米)。轉(zhuǎn)山的人大多從這里出發(fā)。原來這里是一個小村莊,隨著轉(zhuǎn)山的人不斷增多,這里逐漸發(fā)展起來變成一個小鎮(zhèn)。小鎮(zhèn)就一條丁字街,街兩旁基本都是賣轉(zhuǎn)山用品的小雜貨店以及小飯館、旅館。我們了解到,轉(zhuǎn)山雖以徒步為主,但也可以騎馬!年齡大、身體不好的人,可以選擇騎馬轉(zhuǎn)山。這讓我們喜出望外!因為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徒步50多公里,還要翻越一道海拔5700米的山口,對我們尤其對我——一個“奔6”的老嫗來說,實在缺乏自信。于是我們一致同意:每人雇一匹馬、一個挑夫,為我們轉(zhuǎn)山保駕護航。
這里“官辦”的馬幫隊只有一家,有60匹馬。要想雇這個馬幫隊的馬,要等3天。我們沒有猶豫,堅決地等了3天。正好,也繼續(xù)地適應(yīng)高原反應(yīng)。
8月19日(進藏第八天),終于輪到我們用馬了。上午9:30,我們?nèi)缂s到達轉(zhuǎn)山出發(fā)地——經(jīng)幡廣場,見到馬幫。最后以1400元一匹馬、450元一位挑夫跟馬幫談好條件。11:30,我們終于踏上對我們而言,挑戰(zhàn)自我遠遠大于朝圣意義的轉(zhuǎn)山征程。這一天,我們要在海拔4800~5200米的山路上走18公里。感覺真是“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
因為第一天的路不太陡,所以我們都沒有騎馬。開始感覺還行,漸漸地就感覺“氣不夠用”了。而且感覺一條紗巾都成了負擔。于是,我把馬夫叫過來,跟他做了一筆“生意”:把我身上裝有隨時用的小東西的小包給他,轉(zhuǎn)山結(jié)束后,我把剛剛花180元買的只會在那天用一次的睡袋送給他。他很高興地跟我成交。
于是我“一身輕”地繼續(xù)踏上征程。悄悄察看周圍,發(fā)現(xiàn)各色人種都有。藏族同胞最多,其次是印度、泥泊爾人,也經(jīng)??梢砸姷轿鞣饺?。他們有走路的,有騎馬的,還有磕著長頭一路前行的。
神山就在身旁。感覺神山是挺神的,在周圍的群山中,它并不是最高的,但只有它白雪皚皚,在燦爛的陽光下熠熠生輝。而其他山巒在這個季節(jié),都郁郁蔥蔥。據(jù)說,神山還有一個神秘之處:它的向陽面,不知緣何終年積雪不化;而神山背面,長年沒雪,即使被白雪覆蓋,太陽一出,隨即融化,與大自然的規(guī)律剛好相反。這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也讓人不得不對其充滿宗教般的虔誠和崇拜。
高原跋涉確實不易。18公里,我從中午11:30,一直走到晚上7:30,才到達計劃的宿營地——止熱寺對面的希夏邦馬帳蓬營地。我們睡在了石頭壘成“房子”里,泥墻、泥地、泥通鋪。沒水、沒電、沒信號。我直接服下2片安定,從晚上9:00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5:00。之后,起床,繼續(xù)出發(fā)。
第二天要走的路更遠,32公里!也更難,要翻越海拔5700米的卓瑪拉山口!其中尤以翻越山口時的上山5公里、下山5公里最為難走。
考慮到任務(wù)實在艱巨,又怕對關(guān)節(jié)損傷太大,我選擇了騎馬。一路山崖陡峭,碎石嶙峋,行走艱難。馬不停地打著趔趄。我橫下一條心,不往兩邊看,緊緊抓住韁繩,只管目視前方,隨著馬兒一步步爬向山頂。
終于到了山頂,新問題又來了——冷。我圍上圍巾,戴上手套,把羽絨服套在沖鋒衣里面,還是冷。我又將棉褲套在了外褲外面,終于好多了。
山頂完全沒有修繕,原汁原味的冰川、碎石。其間,夾雜著許多彩色的經(jīng)幡和巨大的瑪尼堆。因為山勢太險,又很冷,所以我們沒敢停留,剛爬上山頂就開始下山了。
下山的路更陡,還有冰雪。所以轉(zhuǎn)山規(guī)定,下山不準騎馬,必須自己走。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登山杖,開始自己下山。還好,那個為我牽馬的小姑娘——卓瑪跑來,牽住我的手幫助我一起下山。11:30,我們終于看到了山腳下的帳蓬。我?guī)缀跣南踩艨瘢驗檫@意味著我們終于下完山了,轉(zhuǎn)山最為艱難的路段過去了。
這是一個帳蓬茶館,每年轉(zhuǎn)山高峰時節(jié)才有。轉(zhuǎn)山的人們多會在這里休整。我們在這兒吃完中飯,繼續(xù)出發(fā)。后面還要走22公里的山路,直到出山口,結(jié)束轉(zhuǎn)山。我繼續(xù)選擇了騎馬。在崎嶇的山路上,馬也不好騎。我那匹馬4歲,還是一匹小馬,十分貪吃。見草吃草,見水喝水,經(jīng)常在石頭路上亂躥。我是省力不省心,一路上尖叫不斷。但不管怎么說,比起一直走路的人來說,我還是好多了。許多人走到這個時候,已經(jīng)精疲力竭。有坐在石頭上的,有躺在地上的。路過好幾撥人,看到我們空著的馬,希望能讓他們騎一會兒。還有一個人,勞累加上高原反應(yīng)不行了,最后被救護車救走了。 轉(zhuǎn)山,確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堅持下來的。據(jù)說,每年都有在轉(zhuǎn)山過程中喪命的。
下午4:00,我們到了離山口還有1公里的地方。山勢又變得險峻起來。馬夫怕“馬失前蹄”,又要求我們下馬徒步。5:00,我們終于走到了山口,我跟相伴了一天的馬兒告別。天黑前,我們回到了出發(fā)的小鎮(zhèn)——塔爾欽。
轉(zhuǎn)山,我今生可能面對的最艱難的一次挑戰(zhàn),終于以勝利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