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金民
“媽媽,我再吃一塊巧克力行不行嗎?”“爸爸,我再看10分鐘電視唄?”“奶奶,我今天只上半天幼兒園好不好?”……孩子慢慢長大,開始跟父母談條件,“討價還價”。雖然“討價還價”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主意識,促進成長,但是如果父母處理不當(dāng),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一味妥協(xié)會讓孩子變得自私、驕縱;一味拒絕會讓孩子變得怯懦、無主見。寶寶“討價還價”時,家長該怎么辦呢?
1.商訂規(guī)則。與孩子一起協(xié)商規(guī)則,更能激發(fā)他遵守規(guī)則的主動性。家長要以通俗的語言告訴他為什么制訂這樣的規(guī)則,為什么有些事不能“討價還價”。比如,家長與孩子共訂規(guī)則“先洗手,再吃飯”,這不可“討價還價”,否則手上的細菌就會吃進嘴里,會生病。
2.抓大放小。孩子“討價還價”,家長不可一味妥協(xié),也不可全部拒絕。重大原則性問題一定要拒絕,不給孩子“討價還價”的余地,比如,“晚上刷牙后不能吃東西”,這是一個原則性問題,家長不要做任何讓步。對于非原則性問題,可以適當(dāng)讓步,給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比如,“先收玩具,再看動畫片”,孩子央求先看動畫片,再收拾玩具,父母可以做適當(dāng)讓步,只要孩子能把玩具收拾好就行了。
3.態(tài)度一致。家長立場要堅定,前后態(tài)度要一致,不可情緒化,不能在心情好時,遇到孩子“討價還價”就讓步了。孩子嘗到甜頭,就會察言觀色,想方設(shè)法讓家長妥協(xié)。
4.做好“售后服務(wù)”。家長無論是拒絕還是妥協(xié),都要向孩子講清理由,讓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對于非原則性問題,家長做出讓步后,還要督促到位,不可放任自流。比如孩子央求先玩游戲,再整理房間,家長在讓步后還要督促孩子整理房間,落實到位。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摘自《生命時報》)(責(zé)編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