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音
我已跨過90歲大坎,今年進入91歲高齡。報社離退休干部局的同志來看望我,他們說:“人民日報社離退休老人年過90的有38位,您是第39位?!睕]有想到,我居然能進入九十老人的行列。過去的半個多世紀(jì),我?guī)状闻c死神擦肩而過,原以為自己不可能長壽。年輕時一起參加革命的老戰(zhàn)友幾乎全走了,我比他們幸運。
為何我能進入高齡行列?是物質(zhì)生活的日益改善?是醫(yī)療條件的不斷進步?這或許有些關(guān)系。但我感到,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生活比較樂觀。幼年時,父母常叮囑我:“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會直”,意思就是要我遇到困難不要愁。因此,我這個人沒有什么長處,但有一點可取,就是遇事不急躁,不慌張,人說我是“慢性格”,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是樂觀主義支持了我。
還有一點,就是得益于自己找樂趣,讓生活充實點。在剛離休的時候,曾一度有過失落感。難道從此就和相伴了幾十年的筆告別了嗎?不能,我決定采取“離而不全休”的辦法,在閑暇時間繼續(xù)寫些東西。這樣寫著寫著,居然越寫越有勁,一發(fā)而不可收,幾年間寫了不少小文章,出版了幾本小冊子。
寫這些東西,并無宏圖大志,一則是消磨時間,尋求點樂趣。另外,也希望對社會做點微小貢獻。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有句名言:“位卑未敢忘憂國。”我把它改了兩個字——“年老未敢忘憂國”。雖然我們老了,但憂國憂民之心不可丟。人老了,思想不能老。固然我們年老力衰,只是一個普通老人,量力而行,多少還是可以做些事的。我針對社會弊端寫出的一些小文章,就是想對社會發(fā)出幾聲 微弱的吶喊,盡管作用微乎其微,也算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心。
人過了九旬,離告別人世已不遠。我以為對待“走”的問題,也應(yīng)當(dāng)持樂觀態(tài)度,順其自然,不必嘆息。人有少必有老,有生必有死,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我們勞碌了一輩子,深夜捫心自問,一生老老實實地勞作,無愧于國家與人民,如此無憾地告別人世,有什么可苦惱的呢?“樂則長壽,憂則傷身”,古人的話,是很有道理的。(作者系人民日報社原干部部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