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
闊別熒屏十多年后,喜劇明星陳佩斯近期與劉蓓、王旭東等人組成的豪華版《陽臺》如期在國家大劇院與觀眾見面,這一闊別就是十幾年。
1954年出生的陳佩斯今年正好60。他感嘆,曾經和父親一起演電影時的那個楞小伙子,如今也已到了耳順的年紀。
曾經的小品王,和CCTV分開后,他種過石榴,卻在另一片舞臺上收獲人生第二春。2001年他主演的話劇《托兒》一炮而紅,從此在話劇舞臺上樹立起一桿大旗:陳佩斯喜劇。
十年前,陳佩斯的喜劇《陽臺》引爆京城,十年后,陳佩斯卷土重來。9月5日和6日,他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明星版《陽臺》,爆笑,那是肯定的。更難得的是,在爆笑之余,矛頭所指,貪官污吏,紛紛中槍。
十年前,他們的臺詞里就用了這三個字:“你懂的。”
“我們還真有點預見性,”陳佩斯多少有些驕傲地說,“你看那些官員,抑郁了,就跳陽臺,我們那時候就排了這戲?!?/p>
這部戲作為陳佩斯“民生舞臺喜劇三部曲”之一,絕不簡單地逗樂你就完事。你能從一系列滑稽可笑的故事中,看到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尖銳的矛盾和陣痛。
用陳佩斯自己的話說就是:“太接地氣了”,在頻頻傳出官員抑郁跳樓新聞的今天,《陽臺》就像一部寓言,以一種陳佩斯特有的喜劇的方式,來講述他對這個國家、這個時代的思考。
從陽臺俯視這蕓蕓眾生,犀利、不妥協(xié)、嬉笑怒罵,這就是陳佩斯。
倔脾氣中夾帶著一份堅持
陳佩斯在談及舞臺劇時曾這樣表述,舞臺劇的魅力在于能親歷親為地表演,直接面對觀眾的那種現場感,以及它和現實生活的關照,這都讓他感到著迷。喜劇中臺詞的音樂性特別強,節(jié)奏感、韻律感,使他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同時在享受。喜劇,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能讓他和觀眾互動,觀眾的掌聲、笑聲都會讓他興奮,如果得不到觀眾的肯定,他就會找原因。
當人問及他在2001年后就不再拍電影是否有什么原因時,他卻說“電影市場不規(guī)范,做不了。做出這樣的改變,有的時候真的不是自己想要改變,是命運的安排。做了以后,你發(fā)現,很難,但是我就是這倔脾氣,有一種沖動,難,但是我一定要拿下,不行,我非做不可,非撞這南墻,這也是一種毛病?!?/p>
陳佩斯提到,在演出《陽臺》這部戲時,他們有對當今社會隱含的矛盾的擔憂,可以看到,這些隱含的社會矛盾,現在正在洶涌而來。大家的內心可能都知道有一天要出事,可是誰都不敢說?!蛾柵_》這個作品,是在不讓說的時候他們說出來了、喊出來了。他認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喜歡的事是最主要的。
結構喜劇才是真正的喜劇
陳佩斯曾經說結構喜劇才是真正的喜劇。去年他們拍了一個電視劇《好大一個家》,到了現場,第一件事,便是去找每個角色的困境在哪里?一找,沖突就來了。找不著,大家使勁在那想,找著為止。這些年他的年紀大了,在片場中午會小睡一會,其他不休息的同仁就在琢磨戲,想到了會把陳佩斯叫起來,然后征求他的意見。他一看,合適的就好,不合適的,他就會找角色之間的悖逆點,從結構出發(fā),像捏橡皮泥似的,故事就順暢了,這便是結構的魅力。
陳佩斯認為喜劇和夸張度無關,只和自己的行動有關。人物關系可笑,那笑料就不會像硬去胳肢你那么別扭。在人物身份的錯位和誤會之中產生喜劇,是喜劇創(chuàng)作的一個基本手法,那些靠笑料堆砌而成的喜劇,很多是因為它的結構不結實,不得不靠外化的東西湊。
走自己的路
一些喜劇演員總想著怎么和觀眾對話,但在陳佩斯看來,與其老考慮“80后”、“90后”,這個后那個后,還不如想想自己的作品,好好把作品做好,做扎實。如果光想著賺錢,迎合這個后那個后,目的就錯了。要考慮自己要的是什么,能夠被觀眾接受的、對社會無害有益的作品,他認為就可以呈現在舞臺上,不要考慮那么多。
陳佩斯認為在這條路上,要超越自己的確還是太難了。有時候覺得進行不下去,只好停下來換思路。過半個月,再來看。真的每到一個新的題材面前,會覺得自己是個特無知的人。
當一些喜劇綜藝類節(jié)目高價邀請陳佩斯時,他都婉拒了,他怕自己說不好,做不好,當不好導師。認為那是節(jié)目,和自己在舞臺上表演是兩碼事,要是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容易被觀眾嘲笑。想著自己都這么大歲數了,還是做自己的歲數應該做的事。
針對喜劇人才的挖掘和培養(yǎng),陳佩斯他們設立了“喜劇優(yōu)青年2014培養(yǎng)計劃”,結合自身的優(yōu)勢,為熱愛喜劇的青年人提供實現夢想的平臺。他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想要給這些培養(yǎng)出來的喜劇演員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