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成韓冰
(上海電機學院,上海 201306)
從文化的角度淺析日本信仰文化的特點
李毅成韓冰
(上海電機學院,上海 201306)
信仰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的精神依托,是發(fā)自人內心的力量,也是衡量一個社會的價值觀的標準。正確了解信仰文化對一個社會,乃至健全整個社會價值觀體系都有極大的幫助。日本的信仰文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結合體,由本土的神道教,又有傳之隋唐的佛教釋門,更有從歐美遠道而來的基督諸教。這幾種宗教在現(xiàn)代日本社會能夠和平共處,并且升值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不由得讓人對它們的存在產生興趣,同時對于其潛在的特點,若是能進行發(fā)掘和利用,定能對我國的信仰重建產生巨大的化合效應。
文化;信仰;軟實力
任何宗教都有其獨特的吸引人皈依其中的方式,任何宗教的管理者都能夠使用一種無形的力量在隱隱之中掌控以及引導其信仰者到達所謂的“光明世界”,就如同教皇之于基督教,天皇之于神道教。
對于今天來說,這種力量即是,科學。
(一)幾乎所有的教派的開創(chuàng)者,都利用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在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為什么會發(fā)生日食和地震,通常他們會認為這些是神的旨意,當然不包括哪些開創(chuàng)者們。他們運用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去學習、理解和感知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一切,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任何宗教作為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是制造一尊“神”,并利用這個“神”控制他們的追隨者。開創(chuàng)者使用一切他們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獲取的而沒有被其他人所理解的知識,告訴大眾,他們所看到的場景,是被神靈創(chuàng)造出的場景。并且聲稱,他們就是被神靈賦予神格能夠改造大眾生活的先知。開創(chuàng)者們通過計算這些自然現(xiàn)象發(fā)生的規(guī)律,然后告知人們即將展現(xiàn)的場景或展現(xiàn)場景的時間,使人們相信他們就是那些所謂的先知。這看起來有些荒謬,但在古代,因為大多數(shù)的人們是無知的,因此很容易相信這個謊言,并且在短時間內把這個所謂的開創(chuàng)者變?yōu)樗麄兊念I導者。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個新的宗教形成了,而其信仰者的人數(shù)也會越來越多。
(二)自然科學也可以由開創(chuàng)者使用管理整個教派
教派的開創(chuàng)者總喜歡使用一些繞口令來形容一些正常的現(xiàn)象,使之成為神圣的物或者圣句;同時,他們把這些圣句編輯成書籍,就如同圣經之于基督教,古蘭經之于伊斯蘭教。這使得他們的追隨者,能夠清晰地了解他們宗教的歷史。
宗教的最高管理層也不時地更新自己的言論。例如,基督教曾把哥白尼的日心說視為異端邪說,但卻在19世紀將日心說理論添加為自己的信條的一個部分。
(三)由于宗教的誕生,最好的控制人們的方式也誕生了
從古至今,有很多宣揚著君權神授的國家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如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中國古代自漢開始的帝國也囊括其中。這些帝國利用與中央集權式的系統(tǒng)控制人們,并使人們對這種控制系統(tǒng)產生依賴,進一步說,就是信仰的初始。而信仰說白了就是對所謂的神的尊重和對神的敬畏。正因為存在對神的敬畏,人們也就能遵從神的教導,神的法則,神的盛典,即圣經、古蘭經之類,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約束。最終,這些神的教典即成為治國法律的前身。
這樣看起來這些帝國的子民應該反抗他們的暴行,但事實上,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能夠舉兵反抗,大多數(shù)的人仍在日常生活中,服從神的教誨,甚至聲稱獨裁者是帝國的智慧。這就是蠱惑人心的作用。
結合以上事實,蠱惑人心不只是一種的方式,可以毀了人的思想和精神,也是一種可以控制一大群人的方式,并且最終導出了被控制人群對其的依賴,直至最后,成為一種新的信仰。
日本社會,經常被西方國家認為是一個信仰“不純潔”的,這不僅僅是在喧囂的城市,即便漫步在鄉(xiāng)間小道,一座寺廟之后,不一會兒就能看見鳥居,甚至有的地方,寺廟中有神社的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以及代表其形象的建筑物,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中有機地結合,不得不讓人懷疑日本民眾信仰的純潔性。
(一)功利性和民眾信仰的有機結合
在日本的寺廟中出現(xiàn)的神社,原本是由于公元645年的“大化改新”,一大批中國的軟實力被引進當時的日本,包括被中國化的佛教。而且,當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們發(fā)現(xiàn)佛教是一個非常簡單地提供穩(wěn)定的政權的工具,大名們、朝臣們,甚至是天皇紛紛皈依佛門,甚至欲立佛教為國教:大名們渴求通過佛教開闊自己的領地,朝臣們希望通過佛教獲得廣泛的民眾支持,而天皇則欲求通過佛教進一步鞏固他身為“神”的本質。于是,佛教成為了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有效的政治訴求。同時,對于日本的大眾,由于他們所信仰的神道教本身就是一種多神教,對于他們來說,國家的統(tǒng)治階級要求他們信仰的佛教無非就是增加幾座神,增加幾個精神依托。
日本人的宗教意識即あったりまえ,理所當然的認為,“你是神,我是神,大家都是神;我國的神,舶來的神,都是被人民信仰的神吧!”因此,日本人很快就接受了佛教的存在,乃至到當今時代,日本有著“人的一生,出生時在神道教神社做祈福,結婚時在基督教教堂舉辦婚禮,老死時拜托佛教的和尚超度”。這是日本人的一種理所當然的想法,理所當然地信仰著所有的神。
(二)成功融合信仰的文化軟實力
日本人的信仰不是不純潔的,只是全盤接受而已,日本人又把這種思維帶進了他們的文化軟實力中,比如風靡全球的動漫、歌曲、影視劇等等。比如讓熱血沸騰,感動不已的,是人的內心更強大的歌曲,很少出現(xiàn)在日本以外的國家和地區(qū),但是一旦明了歌詞的大意時,又能使人對此產生共鳴。受到全世界熱情追捧的日本動漫,原本是為了緩解日本工薪族的壓力,傳承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理念,卻不僅僅使用了本民族的敘事描寫手法,更吸收了很多其他國家的手法,使得其在全世界的范圍內都受到了廣泛好評,現(xiàn)在日本的動漫產業(yè)和相關衍生產品的經濟收入,是日本出口到美國的鋼鐵總收入的4倍,動漫甚至已經成為日本的經濟支柱產業(yè)之一。
在日本,除去安土桃山時代,極少數(shù)的大名為了穩(wěn)定朝政,盡快結束國內的動蕩局勢,對各宗教實行了削弱和減少的政令,對國內民眾,一直采取的是低壓政策,并未干涉他們的信仰;也有朝廷的諸卿為了穩(wěn)定自身的政權而廣泛的推廣佛教,進而形成各式各樣的宗派。而這種政策也導致了上述時代中的宗教團體,諸如石山本愿寺、比睿山延歷寺在一定的時期里都有了非常廣大的勢力范圍,甚至是治外法權。
而正是由于這種超速發(fā)展,也使得這些寺院中的僧人們怠慢修行、沉迷于酒色、出陣并殺人,這對于應當斷絕俗世、舍棄煩惱的僧侶來說,這是不應有的行為。釋門中向來禁止僧眾習讀兵書,糾眾擾亂。梵網經卷(下)即明載不得蓄諸刀、杖、弓、箭等戰(zhàn)斗、殺生之器具;亦不得以利養(yǎng)惡心,合會軍陣,興師相伐,而殺害無量眾生。然寺院因有莊園領地,為保護領地,故有僧兵之存在。除此之外,由于各種寺廟、各種門派在民間擁有大量的追隨者及信奉者,這些宗教勢力經常利用自己的門徒以及信奉者(民眾)的力量影響武家的斗爭甚至是朝廷的政策,而由于它勢力范圍之廣,以及它的地位之高使得朝廷和各地大名對其的存在通常都顯得無可奈何。
也正因為這樣的原因,武家及朝廷在各種形式上對宗教勢力團體,尤其是寺廟及其所轄的僧兵都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消減方針,比如在室町幕府的元龜初年,尾張國的大名織田信長出兵征戰(zhàn)石山本愿寺的一向一揆(一揆,在日語中指人民起義,而一向一揆指的是一向宗組織門徒發(fā)起的“人民起義”,間接地支援了一向宗的僧兵集團),火燒比睿山延歷寺,“違反世界的秩序”,進而遭到其他的大名和民眾的反感,甚至得到褻瀆神佛的第六天魔王的稱號。
日本的宗教信仰經歷了如此的一緊一松,一張一弛的過程,使的當代的日本民眾在信仰的問題上能保持相應的純潔性,不過分信仰某種宗教,但也極力保持其信仰的獨立性。民眾在選擇其信仰時擁有自由選擇性,同時在選擇信仰復數(shù)的宗教時也不會受到宗教的管理人的干涉,甚至在創(chuàng)造新的信仰教派時也沒有過多的限制,這也直接導致了日本本土有很多邪教組織或是類似于傳銷組織的出現(xiàn)。
另外一個原因也與二戰(zhàn)后,美國人把天皇的神格將為人格的做法密不可分。這一做法直接打破了日本原有的信仰體系,原來的天皇,萬世一系,是平民眼中的神,傳說中創(chuàng)世的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的子孫。而當天皇被降為凡人之后,對平民思想中的神話體系破損,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日本信仰文化的自由發(fā)展。
而現(xiàn)代日本的文化正是基于其信仰文化的自由發(fā)展以及自由信仰,導致他們能夠在各種方面提出各種各樣有建設性的問題,也不會把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想法遏制在體制內。人一旦擁有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越來越多的想法和理解出現(xiàn),輔以日本民族骨子里的認真做事、踏實工作的性格,不虛為二戰(zhàn)后亞洲經濟四小龍之一,即便在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中國的經濟崛起之后以及當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之下,還能保持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位置屹立不倒。
首先,在日本文化中雖然有武士道等軍國主義思想的存在,但是這只是在某個時期的特定的產物,并不能代表著信仰文化的全部。而在現(xiàn)代日本的信仰文化中,筆者看到的信仰自由,即不是個人自由的決定信奉哪一種宗教,而是能在不同教義、不同文化的宗教間自由的信奉。
其次,作為文化軟實力傳輸手段之一,日本把自身的信仰文化融入到了各種多媒體傳輸手段中。在現(xiàn)代網絡的傳輸中,我們隨處可見從日本傳來的日劇、動漫等,在提高本國經濟的同時,也作為傳達本國文化的特色手段,尤其是在體現(xiàn)其獨有的信仰文化是用日常的生活來體現(xiàn)的,更給國外的觀眾們帶來活靈活現(xiàn)的感受,仿佛就在自己身邊發(fā)生一樣。
最后,是其獨特的信仰文化正如其獨特的音樂體系一樣,自成一系,同時吸收國外先進的理念和觀點,完善自身的發(fā)展。這種形式的發(fā)展可以更好的促進不同文化間的融合發(fā)展以及鼓勵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產生,而這些創(chuàng)新性思維來自于生活,就是盡量解放人的思想,鼓勵從日常生活中,盡最大可能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方面努力。
[1]ConradTotman,王毅(譯).日本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顧偉坤.日本文化史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森克己.遣唐使[M].日本:至文堂,昭和30年.
[4]海老沢有道.南蠻文化[M].日本:至文堂,昭和41年.
[5]鈴木大拙禪と.日本文化[M].日本:巖波新書,1940年.
[6]石田一良.日本思想史概論[M].日本:吉川弘文館,昭和30年.
G13/17
A
1005-5312(2014)32-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