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莉,文學洙
(延邊大學 機械工程學科,吉林 延吉 133002)
輪式裝載機是一種作業(yè)效率高且廣泛運用的工程機械,它能對散裝物料進行鏟裝、搬運、卸載、平整等作業(yè),也能對硬土、巖石進行輕度鏟掘工作[1]。動臂是裝載機工作裝置的主要的結構部件,是鏟斗和搖臂重要的結構支撐件[2]。它的強度狀況對裝載機工作裝置的性能及壽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為了更好地了解裝載機動臂的應力分布情況,本文對有筋板的動臂和無筋板的動臂進行了應力分析。
1)因為物料種類和作業(yè)條件等不同,裝載機在實際工作時,鏟斗不可能受均布載荷,但為了計算方便簡化成以下兩種極端情況:(1)沿切削刃均勻分布的載荷,以作用在鏟斗切削刃中部的集中載荷來代替其均布載荷,稱其為對稱受載;(2)在切削刃上受到的非均布載荷,以作用在鏟斗側邊的第一斗齒上的集中載荷來代替,稱其為偏載[3]。
2)裝載機的鏟掘過程通??煞秩缦氯N受力情況:
(1)鏟斗水平插入料堆,且工作裝置的各個油缸閉鎖,此時只受水平作用力。
(2)鏟斗水平插入料堆以后,翻轉鏟斗或提升動臂進行鏟掘時,只受垂直作用力。
(3)鏟斗邊插入邊翻轉鏟斗或邊插入邊提升動臂鏟掘時,同時受水平作用力與垂直作用力。
綜上所述,動臂有6 種典型工況,分別是水平對稱工況、水平偏載工況、垂直對稱工況、垂直偏載工況、水平垂直對稱同時作用工況(簡稱正載工況)、水平垂直偏載同時作用工況(簡稱偏載工況)。其中偏載工況下受力最大,因此本文以偏載工況為例,對裝載機動臂進行應力分析。
雖然ANSYS 有其自建模功能,但建模功能有限。而Pro/E 是一款很簡便的三維繪圖軟件,其功能簡單,思路清晰,因此本文利用Pro/E,根據裝載機實際尺寸創(chuàng)建了動臂三維模型,其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裝載機動臂模型
將模型導入到ANSYS 中,因為動臂模型結構相對簡單,因此采用中間數據格式,即將Pro/E 中的模型保存為IGES 格式,再將模型導入到ANSYS 中。
1)單元類型。動臂是由動臂板、橫梁、耳板、筋板等焊接而成的,本文采用SOLID95 實體單元作為分析的單元類型。動臂的材料為16Mn,密度為7.8×103kg/m3,彈性模量為2.07E11Pa,泊松比為0.3,屈服極限是343 MPa。
2)劃分網格。網格的劃分方法主要有自由網格劃分,映射網格劃分,拖拉、掃掠網格劃分及混合網格劃分。本文選擇自由網格劃分。
3)施加位移約束及載荷。
(1)定義動臂分析類型。在此工況下,假設動臂為靜力分析模型。
(2)約束條件的確定。動臂與機架、動臂與動臂油缸等的連接均為鉸連接,是可以相對轉動的,但此種情況下,需要進行多次柱坐標系的創(chuàng)建及轉換,容易出錯。為了簡化計算,對動臂與機架、動臂油缸連接處所有的自由度均進行約束[4]。具體操作方法是選取鉸接處的內孔面,進行全約束。
(3)載荷條件的確定。物料對動臂的作用力是通過鏟斗處的銷軸傳遞的,銷軸與孔之間的接觸應力分布比較復雜,與物料種類、接觸方式及配合公差等諸多因素有關,為了簡化計算,假設動臂孔處所受的力為集中力[3]。即將所受外載荷以集中力直接定義到內孔表面上。具體操作方法是在內孔中心處創(chuàng)建一個節(jié)點,并將其與對應內孔表面上的各個節(jié)點用link8 單元連接,形成輪輻式連接,然后直接在內孔中心節(jié)點處施加集中載荷。同時由于裝載機動臂自重較大,不能忽略。
進行仿真分析,得到裝載機動臂應力分布圖如圖2所示。
由圖2(a)、圖2(b)可知,裝載機在此工況下,動臂板上的應力分布情況基本一致,最大應力均位于動臂與動臂油缸鉸接處,無筋板動臂的最大應力為308 MPa,有筋板動臂的最大應力為317 MPa,均小于屈服極限,符合設計要求。由圖2(c)、圖2(d)可知,在耳板鉸接處,有筋板動臂的應力分布區(qū)域比無筋板動臂的應力分布區(qū)域小。由圖2(e)、圖2(f)可知,在偏載一側和耳板之間的橫梁部分,應力分布區(qū)域是有筋板的比無筋板的小。其余部分基本一致。
1)在偏載工況下,筋板對裝載機動臂的動臂板的應力分布影響不大,最大應力集中點在動臂與動臂油缸鉸接處;
圖2 動臂應力分布圖
2)在偏載工況下,筋板對裝載機動臂的耳板及橫梁的應力分布有一定的影響,減小了應力分布區(qū)域;
3)在偏載工況下,筋板的加入使動臂的最大應力有所增加,但是增加幅度較小,而且它改善了動臂耳板及橫梁的應力集中現象。
[1]周華祥,黃磊.裝載機工作裝置參數化3D 建模及有限元分析[D].太原:太原科技大學,2009.
[2]周華祥,黃磊.裝載機動臂的有限元分析及改進[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10,5(26):12-13.
[3]王曉寧.裝載機工作裝置動臂框架工作狀態(tài)的力學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08.
[4]楊占敏,王智明,張春秋,等.輪式裝載機[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