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紅+張明
借錢給陌生人,你敢嗎?在大數據時代,這正在成為一種可能。這個問題直抵中國互聯網金融發(fā)展的核心。
如果你知道一個陌生人的消費習慣、品味習性,大概不會介意借錢給他,因為互聯網留下了這個人生活與工作細節(jié)的所有記錄。
只對小微世界感興趣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籌)去掉了“籌”字,變身螞蟻金融服務集團,“芝麻信用”是其重要內容之一。
阿里金融不“籌”了,但互聯網金融生態(tài)的惡化逾發(fā)讓監(jiān)管層犯“愁”。
“前海征信中心目前正在籌建,放在平安金融科技公司名下。”10月22日,一位平安公司內部人士稱。
據央行接近人士透露,首批個人征信牌照已獲得央行批準,但尚未公布。諸如芝麻、平安前海征信等可能拔得頭籌,獲征信牌照。
揭秘個人征信
“芝麻信用”們可以怎樣調查陌生人?
這看起來像個謎。但不難理解。按照阿里小微金服品牌與公眾溝通部公關專家葛瑞超的話說,阿里金融的構想是創(chuàng)辦一個純網絡銀行,基本原理是利用十幾年來電子商務在互聯網上積累的龐大數據,還原個體消費者及小微企業(yè)的信用狀況,并據此為他們提供金融服務。
于2014年6月11日更名之后的螞蟻金融,經營范圍包括接受金融機構委托從事金融信息技術服務外包,金融業(yè)務流程外包等。而“芝麻信用”大數據項目是螞蟻金融的最新玩法,其設想是建立個人信用檔案。
阿里螞蟻金融服務集團董事長兼CEO彭蕾給信用貼上財富的標簽。她說,信用等于財富,金融面前人人平等。傳統(tǒng)金融因種種原因做不到,現在互聯網金融可以做到。
由此,也許可以從阿里小貸為保障上述產品線形成的分層次、內外有機聯動的征信體系看出芝麻信用調查陌生人的線索。
阿里小貸分層次體現在針對不同客戶群定制征信體系。由于業(yè)務經營全過程均在阿里系平臺上完成,已形成閉環(huán),其經營狀況、商家信息登記、與客戶的互動信息等已十分詳盡,因此其信用評級主要基于阿里體系各平臺的信息,而央行征信數據則為輔。
芝麻信用們的機會來了
現在,又掌舵又劃槳、糾結的央媽終于“松口”,允許征信市場多元化。上述央行接近人士稱,首批個人征信機構牌照已經獲央行批準,尚未公告,但很快會下發(fā)。其實,這是一個涉及5億人的征信生態(tài)體系建設,也是事關信貸資源配置改良的系統(tǒng)工程。于是乎,其中的大商機亦悄然而至。
一位地方央行人士解釋,決策層的心態(tài)的確很復雜,但這又是不可逆轉的大勢。只有與銀行發(fā)生了信貸關系的個人或企業(yè)才能進入央行的征信系統(tǒng);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些數據遠遠不夠。
這位地方央行人士認為向市場放開個人征信牌照無疑是利好。央行征信管理與征信業(yè)務最早混一起,特別是省級以下均沒有分開,等于是又掌舵又劃槳。
而隨著征信市場空間的進一步打開,專家預測僅個人征信市場的收入有望達到1000億元左右。屆時,不同的征信機構將在產業(yè)鏈上扮演不同角色,各自尋找自己擅長的利基市場。
當然,“征信市場多元化是必然趨勢,構建以央行征信系統(tǒng)為主,市場化征信機構為輔,但商業(yè)化需求起主導作用的征信體系?!敝醒胴斀洿髮W中國銀行業(yè)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他認為,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yè),積累數據很多,有優(yōu)勢做征信。像芝麻有海量客戶與數據,包括大數據處理的云計算等?!敖鉀Q征信問題對小微信貸業(yè)務有支撐作用,且減少不良率?;ヂ摼W金融代表著未來金融的發(fā)展方向。”
央媽的煩惱
不是嗎?看一看央媽是否還在犯愁。又是一輪定向寬松,銀行間市場的資金利率已經很低了,但貸款利率還是居高不下。
貸款利率緣何下不來?招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的邏輯是:客戶的貸款需求依然很高;隨著銀行風險偏好的提高,貸款利率中隱含的風險溢價也在上升;包括已有政策效果傳導至貸款利率,需假以時日等。
其實,癥結在于“因為風險一直在溢價。對放貸人來說,看不清風險的情況下,要么不借,要么開出近乎‘高利貸的利息?!眹┚彩紫洕鷮W家林采宜直言,她解釋,征信體系不完善,導致信用利差虛高,這才是小微企業(yè)融資難融資貴的關鍵?!敖鹑诘谋举|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而信用的基礎是信息。”浙江省國際金融學會會長浙江大學金融投資研究中心主任金雪軍稱,中小微企業(yè)為什么融資難?主要問題出在信息不對稱。而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正好為金融業(yè)提供了強大的數據庫。
不過,監(jiān)管層中也有反對聲音。一位央行接近人士稱,電商提供的數據并不完整,不足以支撐信貸發(fā)放的條件要求;不能夸大電商的大數據。但這位人士從未上網購物,對互聯網思維的理解或有偏差。
林采宜主張參考“英美模式”。像英美個人征信市場發(fā)展的關鍵成功因素在于市場化運作,從而形成成熟的商業(yè)模式。建議市場化征信機構依托不同的數據資源和行業(yè)特性,發(fā)展特色各異的征信產品和征信服務,和央行征信體系共同構成立體的、全息化的社會征信體系。
不介意把錢借給陌生人的林采宜認為互聯網數據最為真實、接地氣,互聯網征信服務甚至是未來金融的核心。
因為在社會化商業(yè)時代,用戶以網的形式存在?,F實中人的生活、人的關系完整呈現在網絡上,對信息溝通和關系建立帶來變革。
美國個人征信體系發(fā)展的成功經驗
大約在100多年以前,作為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產物——消費信貸首先產生在美國,其早期的主要形式是賒銷。最初,美國的賒銷商儀在各自熟悉的客戶群中開展業(yè)務,隨著市場的擴大,賒銷商為了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開始將業(yè)務擴展到不熟悉的客戶群。此時,賒銷商為了保證其對客戶信用水平判斷的準確性,防范信用風險,產生了共享彼此消費者信息的需求,于是,獨立、公正的第三者——個人征信機構應運而生。
美國成熟的個人征信行業(yè)是以利益導向為核心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個人征信市場的啟動和認可完全依靠市場經濟的法則和運作機制,個人征信機構在法律框架內主要依靠自我管理發(fā)展壯大。
1970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公平信用報告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保護個人隱私和滿足信用交易對數據儲存和使用的需要之間的平衡,成為直接規(guī)范美國個人征信活動的核心法規(guī)。除《公平信用報告法》之外,美國還出臺了一系列的配套法律,如《平等信用機會法》、《誠實租借法》、《公平信用結賬法》、《電子資金轉賬法》、《破產法》、《隱私權法》以及《信息自由法》等等,這些法律直接規(guī)范的目標都集中在規(guī)范授信、平等授信和保護個人隱私權方面。
總體來看,美國的征信監(jiān)管體系可以分為行政監(jiān)管、司法監(jiān)管和行業(yè)自律管理三部分,其完備的征信監(jiān)管體系確保了征信法律法規(guī)的有效實施,使得征信各方主體的行為與法律要求相一致,保證了個人征信體系的健康有序運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