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悠悠:廣州人早上一見面就互道“早晨”。長沙人見面喜歡問:“你呷飯了嗎?搞么子克咯?”上海人見面則是一句:“儂好哇!”陜西人常說“你來咧,包客氣”。
@咕嚕熊: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同志你好”,到六七十年代的“吃了嗎”,再到八九十年代的“出差啊”,以及如今的“最近去哪兒度假了”。語言是生活的一面鏡子,變的是問候語,不變的是溫情。
@春眠知曉:給家人一句問候,給朋友一句問候,給同事一句問候,給每天一起乘車但從未說話的路人一句問候,給不快樂的陌生人一句問候,都會讓人感到很溫暖。
@小虎墨香:拒做低頭族,多給身邊的人一句問候,一句“how are‘友”,趕走冷漠,找回溫暖。
@鋒語者:問候親人友人也許不難,問候邂逅的每一個人則不易。不過,只要我們心存善意,一聲真摯的問候,一個甜美的微笑,定會讓人如沐春風,亦如冬日暖陽,給世界一片溫馨。
@蛋糕卷卷:一句簡單的問候,哪怕被拒絕,也能讓人倍感溫暖。在我們公司里,“ 早上好”“先下班了,明天見”的早晚問候已經(jīng)成為大家的一種習慣,從今天起,我們向所有人說聲:“嘿,你好!”
@時光荏苒:不妨從今日起養(yǎng)成一個習慣,請向日夜奮戰(zhàn)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向冒雪為你遞送包裹的快遞小哥、向深夜為你填單的淘寶賣家致以簡單的問候!可以是很簡單的“ 謝謝”。
@零散爾爾:微笑是永遠的介紹信,也是幸運的名片。也許想念的人不在身邊,但也不要吝嗇你嘴角向上的弧度與手掌的揮舞,多多問候身邊的人吧。
◇握手:一般要求主人主動,男士必須光手,女士則可以戴手套。
◇鞠躬:日本人見面時一般都要互相脫帽鞠躬,眼睛向下,表示誠懇的態(tài)度。
◇雙手合十:泰國人見面時往往低頭問候,并將雙手合十于胸前。小輩見長輩雙手舉到前額高度,平輩到鼻子高度,而長輩還禮則只需到胸前即可。
◇擁抱:在歐美、中東及南美洲常見的禮節(jié),有時伴隨著接吻禮,這種禮儀一般用于同性或親密的異性之間。
◇吻手禮:源于古代維京人用手向其日耳曼君主遞禮物的風俗,流行于歐美上層社會,是一種對貴族已婚婦女實施的禮節(jié)。一般在室內(nèi)舉行,手腕及以上部位,是行禮時的禁區(qū)。
◇貼面禮:在阿拉伯國家,行禮時用右手扶著對方的左肩,左手摟住對方的腰,按左、右、左的順序貼面三次。如果兩人關系親密,還會在貼面的同時發(fā)出親吻的聲音。
◇碰鼻禮:新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中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見面禮儀,即碰鼻禮。毛利主人在初次見面時必須與客人鼻尖對鼻尖連碰兩三次,碰的次數(shù)越多、時間越長,則說明客人越受尊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