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
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相同的文化基因,給閩臺文化交流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依托先天優(yōu)勢,2014年以來,閩臺在延伸文化產(chǎn)業(yè)鏈,加強文化交流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對接。
《臺海文獻匯刊》、《閩南涉臺族譜匯編》出版
2014年9月29日,在《臺海文獻匯刊》、《閩南涉臺族譜匯編》新書發(fā)布會上,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支平說他要“吐吐苦水”。
“我們的國家越來越開放,數(shù)字化程度越來越高,文獻越來越開放,可是,編篡古籍卻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05/26/qkimagesjrzgjrzg201411jrzg20141125-1-l.jpg"/>
盡管如此,由他參與主編的兩套叢書,雖然“吃了很多苦頭”,但還是“得到了很多支持”,并如期出版。
這兩套叢書是兩岸協(xié)同努力的結果。《臺海文獻匯刊》60冊,分為“臺灣義勇隊檔案文獻集成”、“臺海詩文集”、“海疆文獻叢編”、“民國時期臺灣稀見刊物叢編”等四輯;《閩南涉臺族譜匯編》100冊,一套定價6萬元。該書是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和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fā)展項目庫項目,匯集閩南地區(qū)涉臺民間族譜100種,均為首次披露。
這些族譜絕大部分修纂于清代和民國年間,少數(shù)修纂于明代。族譜以臺灣人數(shù)排名前100位的大姓陳、林、黃、張、李等作為主要搜集整理對象,再根據(jù)某些特殊姓氏如連、辜等在臺灣社會的重要影響程度,適當增補。內容上更加注重臺灣政治人物祖籍地族譜的搜集,版本以19 49年以前為主。
族譜大多秘不示人,收集可謂艱難,能得到海峽兩岸的襄助,陳支平感覺“特別高興”。他說,“臺灣拿族譜出來要拜祖宗,舉行儀式,是很麻煩的事情??墒锹犝f我們要編輯這套叢書,很多人非常支持,很慷慨無私地貢獻了出來?!?/p>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的族譜備受各界重視。陳支平透露,“能看到的連氏族譜基本上只是手抄的兩三冊,跟他們溝通以后,連氏家族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把他們珍藏的最原始的族譜全部貢獻了出來。”
一部族譜就是一個宗族的遷變史。海峽出版發(fā)行集團副總經(jīng)理林彬說,族譜中不只是繁雜的家族小事,也有詳述了歷史上知名大事件的,可見到這些事件對普通百姓的影響。這些族譜體例完備,姓氏源流、堂號、世系表、家訓、家傳、先輩藝文著述、祖先圖贊、風水圖等一應俱有,且富含閩南民間特色。
陳支平說,這些族譜分開來看是一個個家族、一個個人的拓荒史、發(fā)展史;合起來看,則是浩浩蕩蕩的華夏文明之傳承。他透露,在《臺海文獻匯刊》中,收有福建武夷山一次大戰(zhàn)時安置臺灣移民的記載,此類記載,他認為,“有很大的史料價值。”
“臺灣現(xiàn)有居民大約80%來自福建,而其中70%是從閩南移民的。從家族史的記載也能反映兩岸的血緣關系與文化淵源?!标愔秸f,接下來還計劃為福建地方姓氏建立數(shù)字博物館。
看到“大部頭”的叢書首發(fā),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表示“很是震撼”,他認為,這兩套叢書的發(fā)行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的文化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推動學科建設和新的學科增長點的產(chǎn)生?!?/p>
新書首發(fā)式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閩南師范大學主辦。兩套叢書均由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編纂,分別由廈門大學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閩南師范大學在閩臺文化研究方面集中了一批優(yōu)秀的學者,是海內外閩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學術機構。
臺灣成功大學人文社科中心副主任、教授陳益源稱自己祖上是漳州人,這次趕來參加首發(fā)式,有一種“與漳州鄉(xiāng)親一起進京的感覺”。
陳益源說,“成功大學這五六年來,特別以閩南文化作為人文發(fā)展的重點,幾年前,學校就想建立一條以閩南文化為核心的‘金廈成功(金門大學、廈門大學、成功大學)之路?!?/p>
他表示,“剛剛接受了汪毅夫老師的建議,可將這條‘路再擴大成‘閩南廈金成功之路?!币源舜蛟煲粋€“以閩南文化為核心的合作平臺”。他希望四所大學“在這個軸線上加強對閩南文化的研究。”
陳益源說,“族譜是血脈相連的憑證,隔著海峽、隔著一些特定的時空及事件,血脈如何再相連,學術界能做的就是盡量在友好合作的基礎上讓這些珍貴文獻重新出土,讓這些過往的記憶能被重溫。”他強調,“立足閩南、跨越兩岸、走向世界”的閩南文化研究有著令人期待的合作前景。
成功大學推動閩南文化研究,已起步多年,曾經(jīng)舉辦過6次閩南文化論壇,且和馬來西亞的大學探討過閩南文化的議題。據(jù)了解,第7次閩南文化論壇于2014年11月下旬召開,將邀請加拿大、法國、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大陸等地專家討論“閩南民間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拓展閩南文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另據(jù)悉,臺灣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將于2015年2月掛牌成立,未來不僅將延攬兩岸人才進駐,也會結合島內多所大學共同研究閩南文化及文獻。
全國臺聯(lián)副會長楊毅周表示,閩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兩岸民眾精神生活中。《臺海文獻匯刊》與《閩南涉臺族譜匯編》的出版,再一次佐證了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兩岸同胞是一家人的歷史事實。
兩岸閩南“非遺”展演活動
漳州歌仔戲經(jīng)典劇目《十八相送》、世界上最古老的音樂—南音、巧奪天工的剪紙表演、詼諧幽默的高甲戲《送水飯》2014年9月29日,由全國臺聯(lián)、北京市臺聯(lián)、福建省臺聯(lián)和國家大劇院共同主辦的“閩南古韻·兩岸傳情—海峽兩岸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展演”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拉開帷幕。習慣了上演經(jīng)典大制作的“國家大劇院”不斷爆發(fā)出陣陣掌聲。
福建漳州華安高山族舞蹈團、閩南師范大學、臺灣戲曲學院以及漳州藝術學校、泉州藝術學校等兩岸藝術團體為觀眾奉獻了一場原汁原味的閩南傳統(tǒng)文化藝術盛宴。
“能夠應邀前來參加這個盛會,我們感到非常榮幸?!迸_灣戲劇學院院長張瑞濱表示?!案枳袘蚴侵袊?60個地方戲當中唯一橫跨兩岸、相互交流的一個劇種。此次展演,臺灣戲劇學院帶來了最富臺灣特色的歌仔戲,以彰顯閩南和臺灣文化的一脈相傳,讓大家近距離感受臺灣用心保存民族文化的一個成果?!?/p>
全國臺聯(lián)黨組書記梁國揚在致辭中說,閩南文化發(fā)源于中原文化與古閩越文化、外來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層層積淀,具有多元的文化表現(xiàn)形態(tài),是中華文化優(yōu)秀的“基因庫”,并隨著移民進入臺灣,在那里生根開花、傳承發(fā)展。
他表示,閩南文化是閩臺人民生活智慧的結晶,它深深扎根于閩臺地域社會,是聯(lián)系閩臺人民的精神紐帶,是兩岸人民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展演活動,意在通過兩岸閩南傳統(tǒng)文化藝術家的首次聯(lián)袂合作,對兩岸共同擁有的閩南傳統(tǒng)文化進行一次全面的展示和交流,重現(xiàn)閩南傳統(tǒng)文化之美,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兩岸文脈的相承,同時共同探討閩南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的保護與傳承。
閩臺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
在同一天舉行的閩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學術座談會上,兩岸專家學者就民間信仰、戲曲、方言等議題進行了座談,認為兩岸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加強合作。
臺灣成功大學人文社科中心副主任陳益源認為,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他舉例,“青海、甘肅的西王母信仰和臺灣花蓮的瑤池金母信仰,還有安溪城隍信仰等,一種文化在不同地區(qū)傳播流布肯定會發(fā)生變化,但在根源上是同一的?!?/p>
談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他說,“兩岸確實可以一起做些事情?!?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05/26/qkimagesjrzgjrzg201411jrzg20141125-3-l.jpg"/>
全國臺灣研究會研究部主任嚴峻表示,閩南方言是兩岸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課題。他透露,計劃邀請兩岸學者共同就此問題召開研討會。
大陸正計劃將“二十四節(jié)氣”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而“臺南地區(qū)的寺廟供奉‘二十四節(jié)氣神正說明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生命力,這作為一種(證據(jù))材料,會在申遺時發(fā)揮很重要的作用?!标愐嬖凑f。
自2005年中國文化部第一次公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以來,保護瀕臨失傳的民間文化正日益受到中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目前,福建與臺灣共有39項民間藝術、55位民間藝人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然而,由于閩臺兩地不少傳承人生活生存狀態(tài)欠佳,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正處于瀕危狀態(tài)。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至關重要的是對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保護。
福建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豫閩稱,閩臺同根同源,臺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大多來源于福建,福建省已高度重視恢復文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恢復元宵節(jié)等民間習俗,恢復民間方言,以讓閩臺兩地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閩臺客家研究院成立
2014年10月12日,兩岸客家文化交流的平臺—閩臺客家研究院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市成立。
龍巖是遷臺居民最集中的地區(qū),臺灣至少有70余姓氏源自龍巖。早在上世紀80年代,龍巖就首開大陸客家研究先河,成立大陸高校首個客家研究機構。
閩臺客家研究院設于“客家祖地”唯一一所本科高?!垘r學院內。龍巖學院院長李澤彧表示,研究院將增強客家研究的力量,促進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他呼吁兩岸學者攜手共進,將閩臺客家研究院發(fā)展壯大成為閩粵贛區(qū)域內兩岸交流的又一個文化高地。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徐學希望,借閩臺客家研究院這個開放包容的平臺,將客家文化完善成獨立的理論學科,著力培養(yǎng)新一代客家文化傳承人,把龍巖建成新時代客家研究的“黃埔軍?!?。
對于閩臺客家研究院,龍巖市委宣傳部部長王金福表示,閩臺客家研究院的成立,是深化客家研究、弘揚客家文化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龍巖與臺灣高校深化合作的重要成果。
王金福希望兩岸專家學者以研究院為平臺,形成更高水平研究成果,把研究院建成全國客家學研究高地和客家文化人才培養(yǎng)高地;與臺灣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機制,以客家文化為切入點,把研究院打造成閩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