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厚
摘 要:隨著我國信息化進程的發(fā)展,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大眾媒體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衛(wèi)星通信、因特網等新傳播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新媒體的出現(xiàn)在當代高校中如雨后春筍,這不但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更是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引來了新的挑戰(zhàn)。
關鍵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
1 新媒體傳播的特點
1.1 傳播主體的大眾性
數(shù)字化與網絡化手段使過去單向被動地接受信息者轉變?yōu)閷π畔⑦M行加工和傳輸?shù)闹鲃觽鞑フ?,新媒體傳播逐漸出現(xiàn)“去中心化”的傾向。新傳播模式可以讓新媒體的使用者實現(xiàn)決策參與,通過手機短信、博客、網絡群聊等方式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大眾傳播
1.2 傳播介質的移動性
隨著無線移動技術的發(fā)展,三網融合逐步實現(xiàn),使用手機、ipad、筆記本電腦上網,在公共交通工具或私家車上看電視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這些新媒體介質都具有移動性的特點。
1.3 傳播速度的快捷性
新媒體的技術特點使得文字、聲音、圖像等的傳播速度加快,并且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實現(xiàn)瞬間到達受眾。簡單便捷的技術使得信息可以實現(xiàn)全球實時傳播,將全球變成一個統(tǒng)一的信息網絡。目前一些大的門戶網站基本上都可以實現(xiàn)聲音、音頻和視頻的實時傳播,時間和空間的距離都被縮到最小程度。
1.4 傳播過程的互動性
在高度開放、自由、雙向的網絡社會,每個與互聯(lián)網相連的終端既是傳播工具又是接收工具,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傳播者。新媒體的雙向傳播方式打破了社會、文化、心理障礙,使人際交往更具廣泛性,帶來自由的、無時間和無地域限制的互動交流。
1.5 傳播媒介的交融性
傳播媒介的交融性一方面體現(xiàn)在傳播內容的多媒體化,新媒體傳播使用圖片、文字、視頻的多元表現(xiàn)形式,使傳統(tǒng)媒體的靜態(tài)的信息能夠通過動態(tài)方式傳播,信息內容更加豐富,獲取更為便利;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終端方面,新媒體傳播終端具有多種功能,不僅可以通話、發(fā)短信,還可以用來聽廣播、看電視、上網。
2 新媒體背景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
對新媒體傳播,既可以將其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的一個因素如載體加以運用,也可以將視作社會環(huán)境的一個因素加以考慮。
通過對某高校部分同學做的《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卷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近70%的同學并不知道新媒體具體指的是什么,但是幾乎每一個同學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都用到了新媒體,比如手機上網、微博、搜素引擎,更為常見的就是騰訊QQ、手機短息等。絕大部分的同學承認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大學生活的方便程度提高了,學習的方式方法提高了,但是戶外和集體活動時間、休息時間和學習時間減少了。而有的同學則表示,新媒體使我們可接觸的信息范圍越來越廣,而有些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也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他們表示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應從信息源著手。
作為新媒體,其主要特征之一即海量性,從信息源著手,則破壞了新媒體的原本面貌。在大學校園,我們可以從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內容著手,對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工作。因此,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挑戰(zhàn)。
2.1 從新媒體的個性化和自由性來看
新媒體作為廣大受眾提供了個性化的自我表達的平臺,大學生可以對其風格、板式、內容進行自主選擇、設計,進而能夠最大程度的滿足大學生張揚自我個性的需求。此外,由于網絡平臺的虛擬性,大學生還可以暢所欲言。思想品德信息屬于價值信息范疇,新媒體要傳播哪一類品德信息,對這類信息作何種解釋都鮮明地體現(xiàn)著宣傳者的價值體現(xiàn),而這種價值導向與大眾傳媒的傳播強度和廣度相結合就形成了強大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這種強大的社會輿論導向和輿論環(huán)境形成了一種無形的選擇壓力,促使大學生去選擇和接受那些社會大力提倡、大力宣傳的思想政治文化信息,從而影響大學生思想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
2.2 從新媒體的交互性和即時性來看
新媒體技術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在實踐上的限制,極大地壓縮了信息傳播的物理空間,形成了即時傳播的特點,使得新媒體的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受信息。同時,新媒體的信息以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為周期更替,通過新媒體大學生可以隨時了解到世界各地發(fā)生的事情,真正做到“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边@種情況使傳播媒體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更重視新媒體傳播信息的思想政治道德知識和規(guī)范,以對大學生施加廣泛而有力的影響。
2.3 從新媒體的海量性與共享性來看
作為新媒體典型代表的互聯(lián)網,網絡上海量的信息面向社會大眾開放,方便、快捷、強大的網絡搜索功能就能為我餓們提供所需要的細膩系,實現(xiàn)信息的共享性的全球化、最大化。一個良好的輿論會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促使大學生形成社會發(fā)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而不良好的社會輿論則會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當然不利于大學生思想品德的發(fā)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這一情況與新媒體傳播的信息篩選和理解功能相聯(lián)系,大學生自覺、不自覺的接受著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選擇。
3 新媒體背景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方法
3.1 運用新媒體的全民性,將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大學生
新媒體傳播渠道多,報刊、廣播、電視深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影響到每個人。因此,通過新媒體傳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廣泛地作用于社會的各個階層、群體乃至每一個人,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具有全民性。通過新媒體對的各種豐富多彩的形式,向當代大學生進行生動、直觀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社會主義道德、民主和法制等內容,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鑒別、選擇大眾傳播信息的良好的心理機制,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從而有效的抵制和消除大眾傳播中的消極有害影響。
3.2 建立信息安全監(jiān)督機制,創(chuàng)造健康的網絡文化環(huán)境
新媒體環(huán)境背景下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一方面必須加強對網絡信息安全的監(jiān)控,嚴格監(jiān)督新媒體傳播背景下信息傳播的各種途徑、渠道,進一步完善與新媒體傳播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另一方面也要對大學生加強法制教育,充分發(fā)揮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范作用。各高校對自己的校園網站肩負管理與監(jiān)控的責任,應通過建立網絡虛擬組織、設立網絡管理員等方式加強對網絡信息傳播的監(jiān)管力度,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的網絡文化環(huán)境。
3.3 提高思政教育者素質,發(fā)揮新媒體技術優(yōu)勢,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必須深入了解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掌握網絡知識和技術,進入新媒體使用者的思想世界,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參與開發(fā)思想政治教育軟件,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充分利用 QQ、MSN、BBS、聊天室、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教育手段,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流,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4 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傳播手段,倡導網絡道德自律,加強輿論引導
新媒體環(huán)境背景下應加大對新媒體宣傳陣地的建設,構建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新平臺。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構建“時事政策”、“網上黨校”等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豐富校園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通過網絡培訓指導,提高大學生處理、分辨和綜合利用信息以及使用網絡的水平。發(fā)揮學生網絡“紅客”的作用,引領校園網輿論導向,自覺抵御網絡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使校園網絡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
3.5 運用新媒體傳播的增殖力,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精心組織教育內容,努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系統(tǒng),構筑網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載體如談話、開會、管理等所作用的對象是個人或少數(shù)人,而新媒體傳播同時作用于眾多的人們,因而教育內容一經新媒體傳播,往往會產生廣泛的影響。我國的新媒體傳播媒介尤其是由權威部門主辦、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媒介往往具有權威性,人們往往重視這些新媒體所傳播的內容。因此,這種增殖力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西精心組織好教育內容,充分運用新媒體傳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錢文彬;淺析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8。
[2]張琳;微博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