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敏,肖勁蓉
(五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廣東江門529020)
瑤繡歷史悠久,古老的瑤歌就有唱到盤古造人先造女人,又造男人讓女人招郎結親,女人在家織布勤繡花。瑤繡在瑤族人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同時也是廣東為數(shù)不多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chǎn)之一。本文以粵北地區(qū)的瑤族分支“排瑤”和“過山瑤”為例,分析兩種瑤繡的表征和發(fā)展情況,探討瑤繡的傳承和發(fā)揚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瑤繡真正見諸于史籍,最早應是《評王劵牒》(廣東瑤族也稱為《過山榜》)中記載的“花衣赤領”,花衣,即“瑤人好五色”的五彩繡衣,赤領即紅色絨線鑲繡的衣領(連南排瑤盛裝仍常見)。由此可見瑤繡不僅是單純的手工藝或者裝飾,瑤族人將民族情感化成五色,由刺繡的材料和圖案完成。因為瑤族的分支較多,分布區(qū)域較廣,而瑤族一直被認為有語言無文字(近年來有研究認為瑤族曾有少量的象形文字),瑤繡正是民族歷史和記憶的見證。
由“花衣赤領”對瑤繡的特點略見一斑:第一,色彩斑斕?,幚C常用的色彩是濃烈的,不同于蘇繡的精致素雅、色調和諧,湘繡的色調和諧、形象逼真,粵繡的色彩輝煌、富麗華貴,蜀繡的針法豐富、光亮平整。第二,材料特殊?,幚C的材料之一是質感較為厚實的“絨線”,這與其他常見傳統(tǒng)刺繡的材料有所不同。傳統(tǒng)的四大名繡常用光亮平整的繡線,使繡品表面呈現(xiàn)素雅或輝煌的色澤。而瑤繡使用的各色絨線卻保留絨線本身厚重質樸的原始質感,與前者相比,體現(xiàn)了雕琢與天然兩種美?,幚C所用的布也比較特殊,布面必須布紋縱橫分明,布眼清晰均勻,一般選用家織的棉、麻布,所以顏色不多,主要為黑色、靛藍色、白色。第三,組織形式特殊。其他繡種多以精細、婉約的藝術特色為主,而瑤繡更多體現(xiàn)的是一種原始的、粗獷的美。傳統(tǒng)刺繡中的圖案都以具象圖案居多,且多為流線型紋理,而瑤繡的特點和基本規(guī)律非常明確[1],其所繡的圖形均為幾何形。第四,作為文化符號。與很多少數(shù)民族一樣,瑤族缺乏統(tǒng)一的文字,所以瑤繡成為非常重要的記錄符號。瑤族的繡娘用五彩的繡線、豐富的圖形記錄瑤族的歷史、民族圖騰、征戰(zhàn)、遷徙等。
從瑤繡作品的表面來看,最突出的特征便是組織形式。其他刺繡的組織形式多為較具體的圖形樣式,題材跨度大,層次豐富、虛實結合,更多時候注重體現(xiàn)立體感?,幚C作品更有一種抽象、拙樸的美。
瑤繡作品乍看之下有些類似現(xiàn)在流行的“十字繡”,色彩明確,層次分明,但又與“十字繡”刺繡方式和圖案構成有明顯區(qū)別?!笆掷C”也屬于挑花刺繡,在十字格布上,利用經(jīng)緯交織的搭十字的方法,對照專用的坐標圖案進行刺繡,任何人都可以繡出同樣效果。“十字繡”只是瑤族挑花刺繡針法的其中一種,又叫做十字挑,常用在單花圖案的大花紋圖案中。實際上,瑤族挑花刺繡遠比“十字繡”圖案形式豐富,其挑花形式總結起來有“十字挑、平挑、斜挑、鎖邊、結繩、滾邊”[2]8-12。
瑤族刺繡的組織形式主要為各種有角度的幾何紋樣,常見角度有 45°、90°、180°,幾乎無弧度圖案?,幚C另一特點是幾乎都由單花圖案組合而成,雙花圖案是由兩個單花圖案組合而成的復合圖案,組合圖案以此類推?,幚C的紋樣可分為單花圖案、雙花圖案、組合圖案三類[2]14。
2.2.1 松果紋
連南排瑤的松果紋顏色較多,一般在黑底上繡制,如圖1(a)[2]18中每個松果紋是不規(guī)整的方形,形態(tài)上正如一顆顆飽滿的果實,圖案邊緣是不封閉的,且呈枝杈狀,接近菱形。乳源過山瑤的松果紋相對復雜一些,看起來更像是掛滿松果的松樹,如圖1(b)[3]34所示。
圖1 松果紋Fig.1 Pattern of pine cone
2.2.2 魚紋與蜈蚣紋
排瑤魚紋與過山瑤蜈蚣紋的兩種形紋非常相似,都是白色底,紅色絨線繡,如圖 2(a)[2]20(b)[3]12所示。不同的地方就是魚紋的兩條角度線要比蜈蚣形紋長一些;魚紋排列較密集,蜈蚣紋排列較疏;蜈蚣形紋的尖角方向朝右,而魚紋方向朝左。
圖2 魚紋和蜈蚣紋Fig.2 Patterns of fish and centipede
2.2.3 眼珠子紋與花蕊組合紋
圖3 眼珠子紋和花蕊組合紋Fig.3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eyeball and flower buds
排瑤眼珠子紋與過山瑤花蕊組合紋兩種紋樣的單位紋樣都是菱形的組織結構,中間是“十字”紋樣,如圖 3(a)[2]20(b)[3]71所示。不同的是眼珠子紋的邊緣是豎挑的姑娘紋,花蕊組合紋的單位紋樣的邊緣是“十字“紋樣拼接;另一不同的地方是兩者組合成二方連續(xù)紋樣的組織結構方式,眼珠子紋的組合方式是散點式,花蕊組合紋的組合方式是連圓式,即每個單位紋樣之間有相互交錯的部分。
2.3.1 名稱規(guī)律
由于瑤族分支不同,瑤繡紋樣名稱出現(xiàn)以下兩種情況:刺繡紋樣名稱相似,但是具體的組織結構有所不同,如“盤王印”等;刺繡紋樣相似,但名稱不同,如“魚紋”“蜈蚣紋”等。
2.3.2 內容規(guī)律
排瑤:排瑤刺繡的紋樣種類有植物、動物、田野、山川、民族圖騰、自然景觀等,如山紋、河流紋、雪花紋、原野紋、森林紋、日字紋??梢娕努幐匾曌匀唤缰械氖挛锖途坝^,并用刺繡的圖案記錄了瑤民的生存故事和生活環(huán)境。
過山瑤:過山瑤的刺繡紋樣種類有花卉、植物、動物、食物、人物、民族圖騰、生活用品等。種類覆蓋較廣,分類較細,尤其花卉紋樣較多,如大蓮花紋、花蕊組合紋、鳳仙花紋、蜘蛛花紋、八角花紋、梧桐樹花紋等;而生活用品紋樣和食物等紋樣則顯得更有生活的氣息。
瑤繡的制作工藝有非常明顯的特點,排瑤和過山瑤因其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排瑤刺繡的工藝種類相對過山瑤多一些,不僅有刺繡,還跟蠟染、扎染結合,如圖4[2]84的扎染頭帕。這些工藝形式在排瑤的耍歌堂和婚禮中,女子或新娘盛裝較為常見,如圖5[2]66的排瑤婦女盛裝的紅色部分基本為絨線繡制,尤其是肩部和裙擺處,形成紅絨繡花衣。所戴的繡花冠內部就是圖4的靛藍色扎染頭帕,外面是紅絨繡花頭帕。
圖4 扎染頭帕Fig.4 Bandhnu fascinator
圖5 排瑤服裝Fig.5 Pai Yao dress
通過對比分析,排瑤刺繡艷麗,過山瑤刺繡古樸。如圖5所示,排瑤婦女的盛裝,繡花衣的肩部、繡花裙的下擺、繡花冠的外部的紅色看上去似乎是整塊紅布,其實都是用紅絨線密密繡制的;白色或黑色的底布上所繡的紋樣也多以紅、黃、藍色為主,比較濃艷。反觀過山瑤的服飾(圖6[4])中紅色相對較少,大面積使用黑色、藍色,即使盛裝也是如此,所以過山瑤的圖案在凝重的黑色和藍色上顯得更加古樸。
圖6 過山瑤服裝Fig.6 Guoshan Yao dress
刺繡的主要形式不同:排瑤的刺繡所用到的挑花形式較多,常見的有十字挑、平挑、斜挑;過山瑤的刺繡所用到的挑花形式相對較少,最多的就是“十字挑”。具體挑繡方式不同:排瑤的挑繡有正面挑繡和反面挑繡;過山瑤多為反面挑繡。
瑤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其傳承方式、針法及紋路構思,也兼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性、活態(tài)性、口頭性”的特征[5]57?,幚C傳承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母傳女、婆傳媳”,女兒從懂事起便開始學習刺繡,正如瑤族地區(qū)流傳的一句俗語“沙瑤妹愛繡花,不會繡花找不到婆家”。就這樣母女、姐妹、姑嫂、妯娌相互學習,豐富刺繡知識,由此將瑤繡傳承。發(fā)展到今天,瑤繡的傳授還有師徒相授、學校教育等形式。通過這種開放式的教學和交流,瑤繡的作品不斷推陳出新,既保留了傳統(tǒng)作品精髓,也開始嘗試與現(xiàn)代服飾相結合的新式繡品。
瑤繡有很多制作精美的傳統(tǒng)作品,如童帽、腳綁、繡花腰帶、繡花袋、頭帕等,以下以童帽為例詳細說明(圖7)。
排瑤和過山瑤的童帽造型基本都是圓筒形,主體顏色有大紅色或玫紅色。
排瑤的分支多,所以在細節(jié)和表面裝飾上有所區(qū)別:三排油嶺的百日嬰兒帽將原野紋、大花紋、姑娘紋按照相同比例組合在一起,沒有凸起的邊角;南崗童帽雖然外形一樣,但主紋樣是眼珠子紋,紅色的底為山紋、小草紋,如圖 7(a)[2]90所示;九寨童帽和軍寮童帽的正面都有一個凸起的三角形,在帽冠部分會縫綴一些鈴鐺等飾物,如圖 7(b)[2]102所示。
圖7 童 帽Fig.7 Childen's hats
過山瑤的童帽形式較為固定,如圖7(c)[3]121中以黑色為底,花紋主要有界形紋、梧桐花紋、鳳仙花紋、八角花紋、碎花形紋等,在童帽頂端和邊緣處大量縫綴紅色絨球進行裝飾。因為過山瑤童帽刺繡紋樣的密度不似排瑤童帽是密布的,所以黑色底色依舊占據(jù)重要地位,整體視覺感受仍顯古樸。
因為地域的原因,粵北瑤族與漢族混居,瑤民在平時的勞作和生活中感受到漢族服裝的便利,所以日常服裝常以漢服為主,佩戴一些瑤族服飾品。在這種情況下,瑤族服裝受到較大沖擊,如果要傳承和發(fā)揚,必須進行挖掘和保護,當然更重要的是能夠結合現(xiàn)代服飾的特點加以發(fā)展。順應這個形勢,粵北瑤族地區(qū)采取了很多措施。
4.2.1 建立刺繡博物館和瑤繡坊
實行學徒制和學校教育兩種傳承形式,培養(yǎng)大量繡娘和刺繡愛好者。如圖8的繡花袋就是連南小學小學生的刺繡作品,雖然手法稚嫩,但興趣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連南縣還成立了廣東瑤繡坊,作為瑤繡文化產(chǎn)業(yè)的培訓基地,把瑤繡、潮繡、十字繡、廣繡四大廣東繡藝融合一體,創(chuàng)新刺繡技法。繡坊培訓技師,技師再自行帶徒傳藝。
圖8 繡花袋(筆者拍攝)Fig.8 Bag with embroidery(shot by the author)
4.2.2 大量開發(fā)現(xiàn)代繡品
現(xiàn)代瑤繡作品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是開發(fā)獨立的繡品。這個形式在瑤族地區(qū)發(fā)展較好,如乳源自治縣的總長100 m,寬1 m的反面瑤繡作品《瑤嶺長歌》是目前世界最長的反面瑤繡作品。當代的繡娘不再只是生活在瑤山深處,對外界事物渾然不知,她們見多識廣,對流行的服飾很關注,并融入到傳統(tǒng)的瑤繡中,形成個人藝術特色。所以現(xiàn)代的瑤繡作品既有古樸濃郁的傳統(tǒng)民族氣息,又有新時代的特點,如新式吉祥刺繡圖、瑤繡藝術畫和瑤繡領帶等(圖9)。
圖9 瑤繡藝術畫和瑤繡領帶(筆者拍攝)Fig.9 Art and tiemade by Yao embroidery(shot by the author)
第二,在服裝和飾品上進行運用。首先直接運用傳統(tǒng)的瑤繡圖案。因為傳統(tǒng)的圖案都有相對獨立的藝術特征和表現(xiàn)形式,色彩和圖形構成樣式風格突出,與現(xiàn)代服裝風格相差較大,所以一般把原汁原味的刺繡用在飾品中,如各種包袋設計,裝飾品設計等(圖10[6]);瑤繡圖案直接用于現(xiàn)代服裝目前還比較少,但是可以借鑒一些民族風品牌在服裝的某個局部或細節(jié)部分使用,如TANGY的“羌繡莨緣”系列作品,在充分理解和吸納羌繡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將羌繡圖案巧妙地運用于莨綢高級定制服裝中,讓古老文明煥發(fā)新生[7]。其次變形或發(fā)展設計運用。當運用到服裝中的時候,可以保留刺繡的工藝方法,將刺繡的紋樣進行變形或者簡化,再選擇合適的款式、色彩和面料,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刺繡的原始質感和色澤。
圖10 瑤繡作品(黎潔儀、孫瑛設計)Fig.10 Yao Embroidery works(Designed by LIJieyiand SUN Ying)
雖然粵北瑤族地區(qū)對瑤繡的傳承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但是目前瑤繡的發(fā)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瑤繡的傳承主要在瑤族及周邊地區(qū),推廣力度不夠,與現(xiàn)代服飾等藝術結合相對其他繡種少;并且粵北瑤族地區(qū)經(jīng)濟欠發(fā)達,很多年輕人離開家鄉(xiāng),而瑤繡費時費工,僅有年紀較大的瑤族女性作為主要傳承人顯然不利于長遠發(fā)展。要改變這種情況,第一,需要政府進行大力推介,投入財力、人力來保留和繼承;第二,來自高校服飾、手工等藝術專業(yè)和研究機構對瑤繡進行發(fā)掘,深層次研究,并與當?shù)睾献鏖_發(fā)新的作品,開發(fā)高水平、高檔次的作品;第三,國內的服飾尤其是走民族風路線的品牌更應多加關注瑤繡。作為服裝教育工作者,應循著這種思路,把瑤繡帶到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愛上這美麗的民族遺產(chǎn),在作品中體現(xiàn),既提升作品審美內涵,又為瑤繡的傳承和發(fā)展盡一點綿薄之力。
[1]葉永敏.粵北瑤族服飾現(xiàn)狀及裝飾特點[J].絲綢,2011,48(11):54-57.YE Yongmin.Actuality and decoration features of Yao nationality costumes in north Guangdong province[J].Journal of Silk,2011,48(11):54-57.
[2]龍雪梅,盤志輝.瑤族刺繡:連南瑤族服飾刺繡工藝[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LONG Xuemei,PAN Zhihui.Yao Embroidery:Embroidery Craft of Liannan's Yao Dress[M].Guangzhou: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9.
[3]鄧菊花,盤萬才,莫瑞福.瑤繡[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DENG Juhua,PANWancai,MO Ruifu.Yao Embroidery[M].Guangzhou: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8.
[4]梁漢昌.瑤族文化跟蹤報道:乳源必背鎮(zhèn)(五)[EB/OL].(2012-08-20)[2014-02-10].http://gx.people.com.cn/n/2012/0820/c179430-17378546-5.htm l.LIANG Hanchang.The Yao nationality culture followed:Ruyuan Bibei town(Vol.5)[EB/OL].(2012-08-20)[2014-02-10].http://gx.people.com.cn/n/2012/0820/c179430-17378546-5.html.
[5]李筱文.五彩斑斕:廣東瑤繡[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LIXiaowen.Colorful Yao Embroidery in Guangdong[M].Guangzhou:Guangdo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12.
[6]黎潔儀,鐘英明.粵北過山瑤傳統(tǒng)刺繡藝術在現(xiàn)代商業(yè)設計中的拓展[J].裝飾,2012(12):79-80.LIJieyi,ZHONG Yingming.Themodern design development of Guoshan Yao's traditional embroidery art in north Guangdong[J].ZHUANGSHI,2012(12):79-80.
[7]陳潔,陳玉紅.Tangy品牌莨綢服裝創(chuàng)新設計分析[J].絲綢,2013,50(11):51-55.CHEN Jie,CHEN Yuhong.Analysis on creative design of gambiered Guangdongsilkgarment of tangy brand[J].Journal of Silk,2013,50(1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