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巒
吉林省白城廣播電視臺,吉林白城 137000
導致電視新聞失真有諸多因素。在新聞對象、內容全都真實的前提下,敘述層面出現(xiàn)問題,即在“人工合成”過程中有些環(huán)節(jié)把握失當,“操作有誤”,都會使電視新聞造成不同程度、甚至不易察覺的失真現(xiàn)象。盡管這之中有些環(huán)節(jié)在電視新聞失真的成因中不具典型性、代表性,卻存在相當?shù)钠毡樾?、經常性。因而,操作中稍有疏忽或處理不妥,即會影響電視新聞的“真實度”。本文擬結合筆者從事電視新聞記者、編輯十幾年的工作實踐,試談一談在語言敘述、邏輯結構敘述、圖像敘述層面易造成電視新聞“走樣兒”的一些具體環(huán)節(jié)的把握。
電視新聞雖然有圖像的優(yōu)勢,但語言(文字)決不是圖像的附庸,更不是圖像的解說詞。恰恰相反,語言在電視新聞中永遠占據統(tǒng)領地位。新聞的主要元素都要靠語言表述出來,圖像只能是語言的“佐證”。因此,電視語言的本真程度,決定著電視新聞的真實度、可信度。
主題把握。每篇新聞只能有一個主題,承載一項主旨。電視新聞的主題要簡要,明了,忌繁瑣、含混。避免出現(xiàn)雙重主題。如本是會議新聞,為了“壓縮會議報道”,有意把會議新聞報成“工作新聞“,前面加了一句“記者在XX會上了解到”,后面便是各種資料性圖像,本是領導在會議上的講話,卻加進大量圖像,是會議?還是實際工作?不倫不類。有些圖像出路不明,有的與文字內容并不匹配,真假難辨。
“關系新聞”,上級指派的“任務新聞”也易使電視新聞出現(xiàn)“走樣兒”。這類報道有的內容本不屬于新聞范疇,只是為了達到某種宣傳目的的報道,因有一定的“功利”因素,故最易出現(xiàn)某些方面的偏頗,造成某種程度的不實。
語匯把握。新聞的客觀性,決定了新聞用語必須做到供公正、客觀、準確。盡管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用語習慣,但在新聞寫作、現(xiàn)場報道中,應盡量避免個人的習慣用語,防止用語不當、不準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新聞內容表述中,避免參雜個人觀點,特別是有些報道不可帶有采寫者的傾向性。如,一輛大卡車與一輛摩托車相撞的事故報道,在交警尚未作出事故責任結論的情況下,采訪人員卻寫道“由于大卡車速度過快,將摩托車卷入輪下”。其實,大卡車并未超速行駛,而是摩托車突然從一條“毛道”上沖出,欲橫穿公路所至,結果采寫人一句話,竟將事故責任寫到了卡車司機身上。
過激的言詞亦容易造成偏頗。如“法律的嚴懲”,用語不準,什么“獸性大發(fā)”,不適合新聞用語。再就是由于采編人員語匯貧乏,總是那么幾個單調的詞語、套話用來用去,不僅使新聞呆板,亦影響“可信度”。如觀眾反映,總是“上臺階”,去年“上了新臺階”,今年又是“上臺階”;畫面上本沒幾個人,也是“人頭攢動”等等。再就是“恰巧趕上……”觀眾都明白,哪有那么多“恰巧”。
數(shù)字把握。電視新聞許多內容要靠數(shù)字體現(xiàn),恰恰,數(shù)字是最易出假的環(huán)節(jié)。一是采寫人員的責任心所至。自以為觀眾不怎么留意的數(shù)字,諸如出動XX萬人、XX多輛車,植多少萬株樹,清除多少千立方米土,修復多少百延長米路面,對這些“無關緊要”的“報功”數(shù)字不認真統(tǒng)計、核準。二是有意所為。如有的地方領導為向上級多要救災錢款和物資,多報災情。有的為了炫耀功績,虛報成績,少報事故等。三是由主觀臆斷或預測造成的失實。如工程在一周內竣工、小麥在3 日內全部割完,可是由于降雨,延誤了工期、影響了收割,而報道已按原來預定的時間播出,造成了失真。再就是有的記者習慣運用“據了解”等含糊詞語,一個“據了解”,便叫人懷疑“叫真兒”的程度。
電視新聞的形成過程,是集采訪、錄像、寫作及后期合成等諸多工序的加工過程。即為加工,必然含有眾多參與者的人為因素。內容的取舍、圖像的選擇、主次內容的編排、采訪人物的出場順序和時間比例等諸多因素都對新聞的真實性產生影響。
邏輯把握。任何事務都有它的內在邏輯和外在表現(xiàn),把握新聞事件內在邏輯與外在表現(xiàn)的一致性,就是維護新聞的原始狀態(tài)和本真面目。防止新聞內容的主次顛倒,是把握新聞邏輯的第一要務。接待外國(地)領導人來訪的報道,客人應是新聞的主體,但報道中卻把大量的鏡頭給了自家的領導人,客人僅僅“晃了幾下”,內容也是用大量的篇幅述說本地的資源優(yōu)勢、經濟狀況、發(fā)展遠景什么的,使新聞“跑了題”?!芭芰祟}”的新聞自然削弱了真實度。邏輯關系的另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時空不能顛倒。應盡量避免采訪人員與后期制作人員由于分工作業(yè)造成的時空錯位、因果顛倒等失實現(xiàn)象。諸如采拍人員并未按新聞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事情發(fā)展的進程拍攝畫面,而后期制作卻以拍攝順序運用了素材,進而出現(xiàn)了莊稼黃了又綠、路面修好又刨開等錯亂現(xiàn)象。第三是處理好事件的內在關系。災害發(fā)生,光報災情,或大量報道災情,救災、賑災報道分份量過少,不妥,而只報救災,災情報的不充分也會使新聞缺乏完整性。新聞事件都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和完整性,缺失哪一方面都會造成新聞的不準確,乃至失真。
結構把握。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表現(xiàn)形式,新聞也不例外,每條新聞必有其最適合它自身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即外在結構。而電視新聞的結構是為表達內容服務的,因此,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每條新聞的性質、內容決定其表達方式及其結構。而如今卻普遍流行一種省力、省事,又簡約易作的結構模式。即,新聞主旨——典型事例(具體單位或個人)——一段采訪——一組數(shù)字。如,XX縣農民以養(yǎng)殖獺兔發(fā)家(新聞主旨),然后即出一戶養(yǎng)兔戶(典型事例),隨后采訪戶主人,末了出一組數(shù)字:全縣養(yǎng)獺兔人家XX萬戶,平均每戶年增加收入X萬元。應當說,這種結構不失為一種比較科學的結構方式,節(jié)省篇幅,點面結合,足以說明問題。但是,倘形成了固定模式則為不妥。幾乎所有類似的新聞一律套用這樣的結構,便有以點代面之嫌。比如,XX地方消防部門挨家挨戶排查商場商店火災隱患(新聞主旨),隨后具體檢查一戶(典型),采訪消防部門負責人,最后一組數(shù)字,查除火災隱患XX處,查封防火設施不合格商戶XX家。結果不出一周,一家大型商場起火,經查,上次“排查”根本沒查過那家,那次查火情的新聞報道的可信度可想而知。
按常理說,圖像應是電視新聞真實性的有力“佐證”。人們習慣的思維定勢大都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然而,當假電視新聞頻出,人們知道了圖像亦可出假后,不可能不對電視圖像的真實性產生不同程度的質疑。電視新聞圖像出問題,除了有意造假、故意擺拍外,在錄像、制作過程中有些環(huán)節(jié)處理不當,同樣影響電視新聞的真實度。
數(shù)量把握。許多電視新聞因圖像拍攝量不足,給后期制作帶來困難。一是數(shù)量少,不夠用,頻頻出現(xiàn)重復鏡頭,特別是會議報道,場景單一,變化少,重復畫面一經出現(xiàn),觀眾即會發(fā)覺。二是有質量的、能有效表達內容的畫面少,使得新聞缺乏有力度的“佐證”??甄R頭過多,亦影響新聞的真實度。三是補拍鏡頭“穿幫”,出現(xiàn)同一場景被采訪人服飾前后不一致等情形。所以,采拍新聞時不管何種情形,畫面一定要多拍,拍足拍夠,以備“寬拍窄用”。
資料圖像運用的把握。一是必須選用被采訪對象自身的資料,不可替用。不能“打馬虎眼”。二是必須在屏角處注明“資料”字樣,不可與新采回的現(xiàn)場圖像“魚目混珠”。三是正常情況下,資料圖片數(shù)量的比例不得超出新拍圖像的數(shù)量。
錄像鏡頭審美的把握。電視新聞的拍攝畫面當然也要講究用光、構圖、拍攝角度等審美元素。但新聞的現(xiàn)場感應是最美的審美要素。就是說,電視新聞的鏡頭畫面要講究美,但不可過于苛求畫面的藝術完美。實踐證明,充分的現(xiàn)場感、真實感,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才是最美的新聞畫面。拍攝電視新聞圖像不同于拍風光片、藝術片、電視劇,過于追求完美,有時會坐失良機,有時會產生“穿幫”之嫌,進而有損電視新聞的真實度。
[1]柳斌杰主編.新聞記者培訓教材.人民出版社,2013.
[2]論電視新聞的真實性.考試吧:中國教育培訓第一門戶,2014職稱計算機考試題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