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麗云
做 社
甘麗云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與冬至,村子里的家家戶戶都要“做社”。
我的村子共有八個小組,每年每組輪一個人。輪到誰,誰就是“社頭”。社頭前一天就挨家挨戶去收社錢、社米。在做社當天一大早,社頭有的扛鍋、有的扛柴、有的扛桶,把一切要用的東西準備好,扛到大社(廟的一種)。大社是村里最大的一個社,別處還有兩個小社。然后從村里趕一頭大豬去社邊殺(那是用社錢買的,分好了每人一份,叫社肉)。大約下午四點,社頭先用豬、雞拜了大社、小社就開始分社肉、社粥了。一般大社分社肉,小社分社粥。
兒時盼望做社最好是周末,不用眼巴巴地盼著早點放學。分社粥、社肉時,每家的孩子都爭著去領。我每每要與弟妹猜剪刀石頭布,輸了的是“跟班”,沒有權利拿社粥社肉。還沒有到分社粥的時間,孩子們幾乎都到大社邊了,有的在樹下追逐,有的打功夫,有的看社頭把一塊塊肉用竹片串起,掛在竹竿上。一百多份社肉,滿滿的一竹竿。這時社頭就會把肩膀一甩,喊道:“小子,長大也輪到你當社頭?!?/p>
拜祭、分肉完畢,就是“領社”了。我們都圍成一圈,聳起耳朵聽,生怕錯過自己父母的名字。首先是領社肉,喊到名字的就到竹竿邊拿肉,只能從竹竿最外拿起,不許挑肥揀瘦的。然后就是領熟肉(大腸、豬肚類),還有幾個社餅。最后便是領社粥了。
說起社粥,可是孩子們最愛吃的。粥是用豬紅(即豬血)煮的,配上蔥、姜,那味兒呀!老遠就能聞到香。把粥壺一伸,社頭就用勺把粥舀到粥壺上。這時孩子就會嚷嚷:“多給點,多給點……”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們總?cè)滩蛔÷勔幌律缰嗟南阄?。一到家便迫不及待拿出碗筷,你一勺我一勺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我特別愛吃社粥,吃完連碗也會舔凈。我爸媽是不吃社粥的,全留給我們吃,說吃了社粥能快高快大,讀書聰明。我們就心安理得地把粥全部“消滅”了。長大后才明白,父母那樣做,其實是為了讓我們多吃點。
吃了社粥,就開始張羅殺雞、做飯,拜祭了祖先就是豐盛的晚餐了。如果是冬至,還要包上米粽,那是特別重要的,因為家鄉(xiāng)有“過冬空,過年窮”的說法。
出來工作后,有一年二月社,恰逢周日。我在家,弟妹們都在學校,再也不用猜剪刀石頭布了,而我卻沒有了去拎社粥的念頭,是小表弟領的。人長大了,沒有了童年的純真,我只是安靜地坐在門前看著跑去領社粥的孩子。媽媽在一邊嘮叨:“你呀!以前總是爭著去的?!?/p>
但我還是愛吃社粥,愛聞那香味,也常常憶起兒時領社粥時的快樂。
責任編輯:傅燕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