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侃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千古名句出自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作者借古仁人之口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憂樂觀。而今A股市場也有一個憂樂觀的問題。正常情況下,跌時憂,漲時樂。當然,因為倉位不同,也有跌時樂,漲時憂。而現(xiàn)在偏偏還有跌時憂,漲時亦憂的。湖北衛(wèi)視股評欄目有一位超級投資顧問,在今年大盤下跌和低位調整時,他聲稱只保持30%的倉位,而當前上證指數(shù)已沖上2200點、上漲近200點時,他仍然聲稱持倉30%。這表明,他對當前大盤的上漲存有不小的戒心。這種一味地憂,顯然與當前的行情不合拍。
股市確有“跌亦憂,漲亦憂”的問題。不過,“憂”的原因可能比較復雜,比如主板漲,可惜沒有主板的股票,而自己拿股票多的創(chuàng)業(yè)板卻在跌。又比如大盤漲,自己的股票卻在跌。這些自然都高興不起來。股市中的“憂”,與“先天下之憂而憂”不是一回事,但可借彼“憂”說此“憂”。從風險角度來說,如果能先于大多數(shù)投資者對風險即將來臨感到擔憂,而且能采取行動,這個先“憂”就是很值得的。今年二月,當創(chuàng)業(yè)板最高達到1571點的歷史新高、市盈率超過65倍時,一些風險意識強的投資者開始撤離創(chuàng)業(yè)板,就是一種明智之舉。至于“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更不是一回事了。在股市,要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就要樂在大多數(shù)投資者之前,而不是之后,等大家都樂了,恐怕你就樂不起來了,因為這時正是風險即將來臨的時刻。
股市中的憂與樂,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是可以互相轉換的。當大盤大幅下跌,尤其是系統(tǒng)性風險降臨時,投資者一般會感到恐慌、擔憂,但同時大幅下跌時又蘊含著上漲的因素和投資機會。創(chuàng)業(yè)板的近期大幅下挫,是因為去年以來的牛市行情積累了過高的漲幅,透支了未來的成長空間。而當風險大幅釋放以后,它又具有一定投資價值。本周創(chuàng)業(yè)板的反彈就是這個原因。藍籌股的超跌反彈也是這個道理。今年二月,主板指數(shù)跌至低位,市場擔憂還會繼續(xù)下挫,但也就在這種氛圍下,一些精明的機構投資者就在布局買入超跌的藍籌股,近期主板市場的強勁反彈竟成為氣候。在這波行情中,表現(xiàn)突出的藍籌股大都是今年主板市場最低迷時開始起步漲升的。如交通銀行,今年三月最低價3.33元,至今年7月29日最高4.35元,上漲約30%。萬科A,今年二月最低價6.11元,隨后一路振蕩攀升,至今年7月29日最高10.09元,上漲約65%。廈門鎢業(yè),今年二月最低價19.56元,至今年7月28日最高33.27元,上漲約70%。當前這波行情,藍籌股由于已經(jīng)熊了7年,有些個股價值嚴重低估,如今有國企改革的動力,又將有滬港通的助力,因而主板市場的牛市行情還處于開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藍籌股的走勢會分化,有改革和重組并購題材的,業(yè)績出現(xiàn)上升拐點的,會繼續(xù)強勢攀升。另一方面,以創(chuàng)業(yè)板、中小板為代表的各類題材股和成長股,經(jīng)過調整,還會震蕩攀升。大盤很可能在藍籌股穩(wěn)步上升的基礎上,迎來各類題材股、成長股的交投活躍期。這正是投資者期盼的投資獲利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