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容
四川都江堰市人民醫(yī)院腫瘤腎病科 都江堰 611830
奧沙利鉑是第三代鉑類抗癌藥物,可以通過產生水化衍生物作用于DNA,形成鏈內和鏈間交聯(lián),從而抑制DNA的合成,產生細胞毒作用和抗腫瘤活性,目前臨床上已廣泛用于結、直腸癌及胃癌等治療[1]。奧沙利鉑主要不良反應的是神經系統(tǒng)毒性反應,患者可出現(xiàn)外周感覺神經病變,表現(xiàn)為肢體末端感覺障礙或(和)感覺異常,伴或不伴有痛性痙攣,通常遇冷會激發(fā),影響患者精細動作的完成,甚至發(fā)生急性咽喉感覺異常綜合征[2]。奧沙利鉑靜滴常易導致血管滲漏性損傷及靜脈炎的發(fā)生,因此合理的給藥方式是減少不良反應的關鍵[3]。我院對PICC導管減輕奧沙利鉑神經毒副反應的效果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06—2013-12收治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實驗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37~68歲,平均(48.3±3.8)歲;病程8個月~3a,平均(1.3±0.8)a;其中大腸癌20例,胃癌17例,結腸癌13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39~70歲,平均(47.3±3.2)歲,病程7個月~4 a,平均(1.2±0.7)a;其中大腸癌21例,胃癌19例,結腸癌10例。2組年齡、性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和排除條件如下:(1)經病理學確診為大腸癌、胃癌或結腸癌;(2)排除對奧沙利鉑過敏者;(3)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患者;(4)排除有周圍神經感覺異常的患者及可能引起周圍神經末梢感覺異常的疾病的患者;(5)排除在第一療程之前即有骨髓抑制的患者,如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2×109個/L和(或)血小板計數(shù)<100×109個/L;⑥排除有嚴重肝腎功能損害的患者。
1.3治療方法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常規(guī)對癥治療和以奧沙利鉑為主的聯(lián)合化療,將200mg奧沙利鉑注射液(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337;規(guī)格:50mg)溶于500mL葡糖糖溶液(濃度5%),以40~50滴/min的速度滴入。
對照組常規(guī)外周淺靜脈穿刺給藥,實驗組使用靜脈留置針,在前臂彈性較好、較粗的靜脈血管部位,以15°~30°穿刺,并以透明敷貼固定。實驗組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導管)給藥,確定所需長度,消毒穿刺點20cm×20 cm范圍,穿刺成功并插入所需長度后安裝肝素帽,并用3M透明敷貼固定。使用X線確定導管針尖在上腔靜脈的下1/3,確認無誤后給藥。首次敷料于1d后更換,之后每周更換1~2次,若敷料浸濕則應立即更換。
告知患者奧沙利鉑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避免接觸寒冷或重物以免加重肢端麻木,禁止飲用冷水和接觸冰冷金屬,使用溫水刷牙、漱口,避免咽喉痙攣。飲食以溫軟為主,水果用熱水浸泡加熱后方可食用。
1.4觀察指標將神經毒性反應分為0~Ⅳ度,0度為無反應;Ⅰ度為遇冷后感覺異常、遲鈍,7d內完全消退;Ⅱ度為感覺異常、遲鈍,21d內完全消退;Ⅲ度為感覺異常、遲鈍,21d不能完全消退;Ⅳ度為感覺異常、遲鈍,伴有功能障礙。嚴密監(jiān)測患者疼痛狀態(tài),用WHO疼痛分級,0級為無疼痛;Ⅰ度為輕度,疼痛可以忍受,Ⅱ度為疼痛忍受,Ⅲ度為劇烈疼痛,Ⅳ度為不可耐受的疼痛。
1.5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2組神經毒副反應比較對照組神經毒副反應的發(fā)生率(62.0%)顯著高于實驗組(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神經毒副反應比較 [n(%)]
2.2 2組疼痛程度比較對照組患者疼痛發(fā)生率(36.0%)顯著高于觀察組(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疼痛程度比較 [n(%)]
奧沙利鉑屬于三代鉑制劑,其鉑原子與1,2二氨環(huán)己烷(DACH)及一個草酸基結合成單一對應結構體,通過與DNA形成加合物抑制細胞增殖,抗癌譜廣,療效可靠,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腫瘤的治療[4]。奧沙利鉑的不良反應較多,如自主神經系統(tǒng)異常、中樞以及外周神經系統(tǒng)異常、代謝營養(yǎng)異常、胃腸道異常、腎臟以及泌尿系統(tǒng)異常等,神經毒副反應是其中最主要的不良反應。神經毒性表現(xiàn)包括急性神經毒性和慢性神經毒性,患者表現(xiàn)為四肢或口周末梢神經炎或末梢神經感覺異常、感覺障礙。急性神經毒性在低累積量時即可發(fā)生,常見癥狀為肢體末端麻木、感覺異常,伴或不伴有疼痛性痙攣,有時咽喉部感覺麻木,甚至急性喉痙攣,遇冷刺激會激發(fā)或加?。?];慢性神經毒性又稱為累積性神經毒性,主要表現(xiàn)為初始時肢體感覺麻木和感覺異常,持續(xù)時間久,還有精細分辨力減退,精細動作困難,這和奧沙利鉑累積量相關,且劑量越大癥狀越重[6]。奧沙利鉑精神毒副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確,可能與病變破壞有髓傳入神經纖維細胞膜表面的電壓門控性Na+通道有關,也可能和奧沙利鉑與5-氟尿嘧啶聯(lián)合應用的協(xié)同細胞毒作用相關,在起到抗腫瘤作用的同時,對正常細胞造成損害[7]。此外,化療藥物多有組織滲漏性損傷等并發(fā)癥,而奧沙利鉑刺激性強,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增加血管的通透性,易發(fā)生滲漏引起靜脈炎[8]。
PICC導管是一種新型的中心靜脈導管,可保留較長時間,此外上腔靜脈較粗,血流流速快,藥物注入后能夠很快稀釋并釋放到全身,避免了直接刺激外周血管,降低了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中心大靜脈對冷的液體還有加溫的作用,避免了對外周神經末梢冷的刺激[9-11]。本文結果表明:對照組神經毒副反應的發(fā)生率(62.0%)顯著高于實驗組(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疼痛發(fā)生率(36.0%)顯著高于觀察組(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神經毒副反應的發(fā)生不僅和藥物本身特性相關,還與給藥途徑密切相關,輸注血管小,離肢端近,不良反應就嚴重,反之較輕。另外,靜脈炎也可能加劇神經毒副反應的發(fā)生。
報道稱[12]預防性靜脈使用葡萄糖酸鈣1.0g,可減少急性感覺神經癥狀的發(fā)生并降低其強度,減輕累積性神經毒性,本文采用PICC導管已有效降低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疼痛程度,再采用葡萄糖酸鈣有干擾實驗的嫌疑。
綜上所述,PICC導管輸入奧沙利鉑可減輕其神經毒性反應,降低患者疼痛,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Argyriou AA,Cavaletti G,Briani C,et al.Clinical pattern and associations of oxaliplatin acuteneurotoxicity:aprospective study in 170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Cancer,2013,119(2):438-444.
[2]鄭鵬.PICC導管與靜脈留置針在艾恒化療中的應用比較[J].臨床護理雜志,2012,11(6):67-69.
[3]Lucchetta M,Lonardi S,Bergamo F,et al.Incidence of atypical acute nerve hyperexcitability symptoms inoxaliplatin-treated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2012,70(6):899-902.
[4]戴玲玲 .奧沙利鉑神經系統(tǒng)毒性與防治[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8(23):131-132.
[5]Cortinovis D,Alberti P,F(xiàn)rigeni B,et al.Neuroprotectant agents against oxaliplatin inducedneurotoxicity:lackings,facts and future prospective[J].Ann Oncol,2013,24(5):1 418-1 419.
[6]楊中,唐武軍,楊國旺,等 .中藥泡洗防治奧沙利鉑所致神經毒性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9,15(10):106-107.
[7]王敏 .鎖骨下靜脈置管在奧沙利鉑神經毒副反應中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08,(12):107-108.
[8]王艷麗,張振香,徐照珉 .腫瘤患者PICC導管血栓形成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4):49-50.
[9]陳燕林 .奧沙利鉑應用于結直腸癌術后不良反應的觀察與分析[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3,19(2):122-124.
[10]陳曉青,余細球,劉錦濤,等 .不同輸液途徑對胃腸道惡性腫瘤化療效果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12):1 375-1 378.
[11]焦妙蕊,郭艷璟,李景華 .腫瘤患者留置PICC導管致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7):96,92.
[12]陳禮顏 .奧沙利鉑化療致病人神經毒性反應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0,8(1):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