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_劉玲
小人物身上的真善美——蔣育亮小說解讀
text_劉玲
蔣育亮的小說,無一例外,寫的全是小人物,且基本都是鄉(xiāng)土小人物。這些小人物分布于村頭街尾,十里八鄉(xiāng),這村那屯。有句話說,是金子總要發(fā)光的。這句話沒啥深意,但在蔣育亮的小說里,你卻會發(fā)現一顆一顆閃亮奪目的金子,看著這些閃亮的金子,你會不由自主淚奔淚涌。當然,也有反諷、諷刺的反面人物,這讓你瞄見人情世態(tài),讓你閱讀時笑中帶嘲。
小小說都很短小,容不得長篇大論,所以不能允許作者磨磨唧唧。蔣育亮的小說一般都是開門見山,直接入題,或者直接展示一個情景,或者直接切入事件。這樣的寫法避免了拖泥帶水,輕重不分,主次不清,而造就了其每一篇作品都有晶晶亮的鉆石在閃爍,很吸引人,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達到了一篇頂一篇,一句頂一萬句的效果。
正因為這樣單刀直入,直接入題,使得蔣育亮的小說在寫作筆法上屬于說話體。所謂說話體,即指作品猶如兩人面對面地說話,很在場很自然很放松。這樣的筆法輕松愉快,沒有寫的痕跡,更沒有端架子的痕跡。其實蔣育亮的小說,結構和語言倒也沒特別之處,有時所面對的是問題、沖突,有時是人物聚焦,不管哪種,都有人物。無論是事件中的人物,還是人物身上的事件,作者都在著力刻畫人物、透射人物身上的真善美,抨擊人物身上的假惡丑。老人、小孩、婦女都在他筆下活靈活現、真實生動。真善美的展現充滿了正能量,而反面人物也生動。雖然我這里說蔣育亮的小說寫的是小人物,但其實人物也并沒什么大小之分,眾生平等,街邊角落,尋常百姓,透過筆墨我們發(fā)現了他們心靈的真實。
蔣育亮的小說,既鄉(xiāng)土,又不鄉(xiāng)土。說鄉(xiāng)土,是因為作品中大多數人物都是農村人,說不鄉(xiāng)土,是因為蔣育亮的小說其實充滿了問題意識。蔣育亮小說的問題意識是很明顯的,他往往借一個人、一件事凸顯或反映一個問題,而這些問題又不單單只存在于農村、存在于鄉(xiāng)土,它實際是普遍的、共性的問題,只不過蔣育亮借鄉(xiāng)土人物或與鄉(xiāng)土有關的人物把它呈現了出來。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因人而異,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抒情,也可以淡化情節(jié)、揭示人性,又可以以情節(jié)取勝,突出問題,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效果。蔣育亮小說多以情節(jié)取勝,且很扎實很實在,在那么短的篇幅里很詳細地敘述事情的原委,然后讓讀者發(fā)現問題,關注現象,他的作品是很現實的現實主義作品。
小小說比之其他版本的小說,難點在于如何在小篇幅里塑造人物形象,這要求作者必須做到以一當十,文字要少而精,寥寥幾筆就可見出端倪。如果說短篇以上的小說在塑造人物時可以重在寫實,那么小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必須是寫意的,且處處要畫龍點睛。而用以塑造人物性格的還必須得是情節(jié)。小說,不管什么小說,都要有可看之處,必須得有故事,得有故事情節(jié),但問題在于,有些小說一旦寫情節(jié)了,就只有情節(jié)沒人物了。蔣育亮的小說不僅情節(jié)一波三折,且人物性格鮮明突出。其情節(jié)如古箏,在某處輕輕提起,又在某處重重落下,起落有致。直至讀到小說的結尾,你方會領略到其小說原來是事中有人,人中有事。你不僅會覺得人物形象飽滿了,也會覺得故事情節(jié)也該結束了。不僅人物形象令你滿足,而且故事情節(jié)不障眼,不虛夸,也會讓你有一種滿足感,猶如一頓美餐之后的感覺。
《三叔砸西瓜》以三叔的絕對誠信感染著讀者。在三叔的村子,當地的村民在初夏時為了讓西瓜早早上市掙個好價錢,給西瓜打催紅素,而這領頭的就是三叔的兒子疙瘩。三叔是方圓幾百里出名的西瓜大王,由于他按西瓜的時令采摘西瓜,絕不弄虛作假、人工做手腳,所以經他手的西瓜是響當當的好。三叔最后因為村民所作所為怒砸掉自己家的西瓜,人也病倒了。令他病倒的不僅是村民的歪風邪氣,更有自己的兒子,最令他痛心的是想不到堡壘先從內部垮塌了。三叔的言行感染了作者“我”,我以前也愛占小便宜,用別人給我的假鈔騙了另外無辜者的東西。因為三叔的堅持和耿直的觸動,我贖罪似的去之前的小賣部補了別人50元錢。西瓜以及我的小錯誤雖然小,但我們能從這些小事以及小人物身上看出一個人品質的堅貞,看出美德的力量。在一個沒有信仰的年代,在知識分子大談特談信仰而自己又無所事事的年代,堅持一種你認為對的行為,堅持一件你認為對的事,持之以恒,就是信仰。小人物沒有豪言壯語,卻用堅定的行動說明了信仰的重要。
《無名紅軍》則用極簡的筆墨勾畫出紅軍戰(zhàn)士的疲勞、饑餓狀況,更刻畫了其嚴格遵守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吃群眾一飯一粥,卻最終因為疲累交加而墜崖犧牲的壯烈行為。紀律嚴明的紅軍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紅軍的贊歌,最終用他的犧牲贏得了少數民族群眾對后面路過紅軍的愛戴?!稅坌臏y試》所展示的是我們經常在街上碰到的現象。現在的騙子太多了,當人們的善心被一次次欺騙、一次次凌辱的時候,我們不愿意再見死不救,我們不愿意再扶起倒者,我們更不愿意拿自己的血汗錢投入騙子的飯缽。所謂人心不古者,即此也。人們怕了也麻木了,這是大人的世界。但孩子的世界卻不如此,他只相信他看到的,而不會像大人一樣去深思背后的東西。這真是一把雙刃劍,當我們害怕自己的善良被欺騙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不會再善良了。小孩卻不然,他的世界是投影,投到什么就是什么,他沒有那么多磨礪,更不會老到,他看到可憐的人就去幫助他,就跟著難過?!稅坌臏y試》里的孩子看到老奶奶丟了200元錢,就急著讓父母給老奶奶錢,孩子還小,說不清楚囫圇話,只會很著急地哭著:“爸爸,錢!錢!”示意爸爸幫助老奶奶。這篇小說告訴我們的是,無論社會怎樣復雜,我們的內心還是要葆有純真。
在小說《金黃的橘子》中,作者著力向我們展示了蔫老三的正氣與同情心。蔫老三一點也不蔫,他的人格是剛正耿直的,倒是那些看起來道貌岸然的,做的卻是男盜女娼的事?!稘M狗爺》中的滿狗爺短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陪伴他的是疾惡如仇,敢作敢當,敢愛敢恨。他從小就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的英勇正氣令人肅然起敬。滿狗爺七歲時就大義滅親,舉報自己的哥哥三狗,而且義正詞嚴:“他是壞蛋,我不怕他!”“七歲的滿狗,雙手叉腰,雄赳赳的。”滿狗爺德高望重,深得村中人敬仰。小說很罕見地用了前后呼應的手法,寫出了村人對滿狗爺的尊重與愛戴,令人震撼。小說開頭是“在我們村上,威望最高者,當屬滿狗爺”,末了,在文尾又來“在我們村上,威望最高者,當屬滿狗爺。這是我們全村公認的”。開首的那句是開門見山,告訴我們一個正義者的存在,而末尾,則是充滿了對主人公的尊重和思念,并且是錚錚的很著力的尊重,我們也會下意識地、重重握拳以示對主人公表示無比的敬仰,而且這種敬仰永遠都不會消失?!顿I雞蛋的老頭》中的老頭是街邊一個頂小頂小的小人物,老頭很本分,很誠實,老頭并不知道他賣的雞蛋都是臭雞蛋。在得知自己的雞蛋是臭雞蛋之后,老頭賠付了我的損失,而這個老頭卻一直是個耿直正氣的老頭,他是抗美援朝的離休干部,而這是“我”在他去世之后才知道的。老頭因為兒子兒媳的蒙騙而蒙羞去世,反映了一個耿直老人把節(jié)操、人品看作生命的那份執(zhí)著。世間無小事,對于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來說,他可能最無法容忍的是自己一世英明毀于一旦,這等于要了他的命?!抖U心蔬菜店》女老板那自立自強的性格也令人肅然起敬,人品如菜品,菜品如人品。
蔣育亮的小說不僅飽含精神地描寫著正面小人物的高潔品質,更敢于用諷刺、反諷的語氣冷靜地揭露反面人物的陰暗面或社會的陰暗面。一旦涉及社會陰暗面,實際就將我們平時關注的一些問題揭示了出來。《人生路標》可算是典型。這篇小說文字極簡,簡到似乎只剩幾綹線條,但就是這幾綹線條卻滌人心懷,蕩人心魄。這里的娘讓我們想起“三娘教子”里的娘,這里的兒讓我們看到了當下眾多落馬官員。在兒子考上大學的時候,娘不忘囑咐,說:兒啊,該花的花,娘能掙來。
他說:娘,畢業(yè)后,兒一定好好報答。
娘理理鬢邊的青絲,幸福一笑。
他娘這時候的笑是幸福的,也是坦然的。他娘讓他花錢,是花自己家的錢,也是安心的錢。這時他17歲。10年后,他27歲,當上了局長。他娘滿臉燦笑,也是開心的笑:“兒啊,好好干,娘會祝福你?!比欢?,當他將一沓錢拿給娘的時候:“娘推開那沓錢……理理鬢邊的銀絲,苦澀一笑?!睆摹靶腋R恍Α钡健翱酀恍Α币呀浻辛宿D折。作為一個樸實的農村母親,雖然沒多少見識,但知道做人的本分,也為兒子隱隱擔憂,但她沒有說,或許她雖然擔憂著,但還不到真正擔心的那一刻。又過了10年,到他37歲時,已“身陷囹圄”,娘“痛哭流涕”,但卻“捋捋鬢邊稀疏的枯發(fā),堅毅一笑?!闭沁@笑,點燃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
這篇文章是精打細磨的。里面的語句在字面上看基本改變不大,但就是因為小小的改變而使得小說一溝一坎,深淺交錯。每一句都能在后面找出自己的對應,使落差呈現,張力加大。比如,娘“捧著他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到后面也“捧著他那鮮紅的任命書”到“捧著他那沉沉的判決書”,這一路捧下來,每次的“捧”給人的感覺都是沉甸甸的,但每次捧的含義、感覺不同。從滿足的捧到開心的捧再到沉重的捧,從開始娘的“兒啊,娘就是乞討……”到最后娘又說“就是乞討,我們也能過日子”這些話語的循環(huán)回復,讓我們不由自主感慨:人生有時真是諷刺,人生就是圓圈,從哪兒出發(fā),又回到哪里。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在任何時候,無論你是高官,還是平民老百姓,都應該在每個階段設定好自己的路標,真正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要像娘一樣心里始終有把唯一的標尺,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走上犯罪的道路。作品也暗含諷刺地向我們揭示了:現在有些落馬的高官,其實以前也是寒門弟子,是很老實的人。為什么為官之后就變成了貪官?為什么會變質?是否寒門一定高潔,究竟是什么讓寒門不寒之后而走向社會的對立面。人性的弱點使然也。這篇作品直接將筆指向當下的社會問題,給人警示,引人深思。
蔣育亮的小說沒有過多地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往往在高潮起來的時候戛然而止。但卻是這戛然而止之處,我認為卻總是有著對內心世界的剖析,當然,這個內心世界的翻騰他往往留給讀者去想象,在人物心里起升的時候,筆卻落下,不再言語?!度タ纯此肪褪且粋€典型。主人公劉牛是一個見義勇為的英雄,他犧牲之后,他的母親也總以自己的兒子為驕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人們漸漸淡忘這個英雄的時候,他的母親為自己的兒子感到遺憾,內心的悲涼油然而生,一句“我的兒子咋就那么傻呢”讓“我”大驚。人心都是肉長的,我們可能在電視上看慣了這種場景下的堅韌與豪言壯語,但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從人性、人道的角度體察別人,這樣的“感慨”又在情理之中。蔣育亮的這篇小說沒有繼續(xù)給我們留一條虛假的漂亮尾巴,而是將真正的人復歸到人的位置上。這,其實需要作者很大的勇氣,也無疑使作品充滿著某種意味的反諷。
如果說《去看看他》是對正面意義的反面透視,那么《那座消失的墳塋》則是對反面意義的正面透視了。一個犯罪分子,一個大毒梟能處處為村民著想,幫村民修路建房,但代表政府的交通部門卻以修路資金大,價值不大,意義不大為由不幫村民修路。所謂價值不大、意義不大是指不是面子工程,不是形象工程,而且通往山里的路產生不了什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我們不是說為大毒梟宣傳什么,更不是為犯罪分子唱贊歌什么的,絕對不是。只是想說明,在老百姓心里,能為他們做實事、辦好事的,他們會自覺地在心里為其豎起一座碑,而那些自吹自擂,只唱高調而不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老百姓心里沒有他們。作品借大毒梟這個反面人物,將靶心對準尸位素餐的代表政府的主管部門領導。壞人的心里有老百姓,老百姓不管他是什么人,卻愛戴他。所謂的正面人物心里無百姓,不做事,老百姓心里沒他。不干事,只空談是沒有辦法和做事的相比的。諷刺、矛盾、正面反面、反面正面的悖論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以冷峻的反諷對世事做出一個客觀的描述,他要告訴我們的是:百姓心中有桿秤!
《死去活來》對孝與不孝,什么是真正的孝做出了自己的闡釋。只有死去才能活來,而在這個死去的過程中,孝與不孝的真面目呈現出來。這是一個普通的故事,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陳大寶的娘得了病,縣里無法醫(yī)治,陳大寶決定帶娘去省城看病。在借錢的過程中,無論是自己的親姐姐還是親朋好友,都說自己困難,都是勉強而借。但當陳大寶的娘“死去”,陳大寶為其娘辦“喪事”時,親朋鄉(xiāng)里卻慷慨解囊,傾其所有。正是陳大寶導演的讓“娘”死去,才用所得的香儀錢救活了娘。其實,農村這種事情很多,老人活著的時候不盡孝,死了的時候卻看起來很孝,農村人也把這樣的“孝”看作是孝。本篇作品標題非常巧妙,乍一開以為是寫感情方面愛得死去活來,但沒想到死去和活來是兩個節(jié)點,兩個步驟,死而后生,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也只能以詐死的方式騙取活來的資本。這里面,把假孝、真孝、農村人對孝的理解統統呈現出來,具有很強的張力和諷刺效果。作者要批判農村管死人不管活人,追求面子的陳腐做法,同時要弘揚真正的孝順美德和行為。閱讀這篇文章,等于扇了假孝順們的一記耳光,讓他們明白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
《楊縣長李縣長》中不無無奈與諷刺。楊縣長耿直,即使是老家村里的事,他也不愿意謀私。李縣長活絡,為鄉(xiāng)民的事從縣里弄錢。但悲涼的是,楊縣長的耿直換來的是村民的冷落,而李縣長的活絡換來的是村民的熱情。到底哪里做錯了?讀到這里,讓我想起柏拉圖的正義論。柏拉圖在討論了正義的不同類型后也指出,正義的人未必得到幸福,而不正義的人未必不幸福。楊縣長李縣長,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就是我們所說的“會做人”與“不會做人”的現象比比皆是。那要怎么辦呢?柏拉圖以神的存在來引導人們行正義之事。中國人講頭上三尺有神靈,至于怎么做,也以心中的神明為尺度來行事吧。
蔣育亮對世態(tài)人情的批判,所揭示的現象都是普遍的社會現象,面對這些,作者并沒有給我們答案,有的只是無奈、諷刺,即便是無奈、諷刺也是含而不露的,但讀者卻心知肚明,但也只能跟著無奈、感慨,這才是真正的現實。
蔣育亮切身地關注著農村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他的作品涉及農村方方面面的事。比如農村生態(tài)建設問題、農村歪風邪氣的糾正也是他關注的一個側面。《消失的村莊》講的是農村人鼠目寸光,為了過上好日子,過度濫開礦,導致泥石流滑坡而村毀人亡的事情。悲劇的是,阻止人們挖礦的三喜叔為救全村老少,被泥石流埋沒,還有平德爺?!豆糯濉返膯栴}涉及旅游開發(fā)利用與文化保護的問題。古村不是不可以被開發(fā)成旅游資源,但往往一開發(fā)就一發(fā)不可收拾,隨之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和環(huán)境破壞導致古村也失去了自身原有的古典價值,開發(fā)旅游難以為繼。不僅古村如此,在旅游景點開發(fā)方面,全國各地這樣的問題很多,原生態(tài)的東西越來越少,對于原生態(tài)東西的保護往往被旅游的狂潮所吞沒。人們急功近利的思想太重,政府統籌決策的方式又難以涉獵到各個角落。所以,《古村》這篇作品其實提出了我們當前城鎮(zhèn)化建設中文物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fā)之間的矛盾問題。如果大家都像《村前那蔸老樟樹》中的樟樹爺爺那樣把對文化、文物的保護像信奉信仰一樣去堅守,或許有些原生態(tài)的東西、生態(tài)的東西會保持得更久一些。當老樟樹最終逃不過經濟屠宰的命運被人賣掉后,樟樹爺爺堅守一生的信仰倒塌了,樟樹爺爺也走了。
《輝煌的婚禮》中同事的兒子辦婚禮很排場,但可悲的是為了這個排場,為了這個面子問題,不僅為了自己,也為了兒子,為自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他下海多年而沒什么成就,為兒子是為了婚禮風風光光,但面子卻以身體為代價,“活活賣了一個腎”兒子以老子為犧牲品,面子以身子為犧牲品,讓人震驚之余,不由得反思這種行為是否值得。
蔣育亮的小說中也不乏對情感世界的描繪,比如《啞子嬸的》悲愴愛情,《苦命男人》的貞操節(jié)守等等都是對真摯愛情的頌揚。
蔣育亮的小說如其人一樣不乖戾,不刻意張揚,相對比較溫和,表現在題材上,就是撿取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來寫,但也不是平鋪直敘,而是透著內力和內功,內涵上總是能于平地起驚雷,一針見血。這就是蔣育亮小說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