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達
摘要:中國開平碉樓與村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廣東省首個、我國第三個世界遺產項目。本文從剖析開平碉樓的文化象征含義起筆,通過開平碉樓的管理現(xiàn)狀與特點,以探析中國社會深層次物質文化遺產的象征意義,并且芻議申遺熱潮中的國家認同感的構建。
關鍵詞:開平碉樓 申遺 國家認同感
中圖分類號:TU-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b)-0000-00
一. 中國開平碉樓的文化象征含義
開平碉樓反映了獨特的僑鄉(xiāng)文化,從建筑之始到現(xiàn)在一直是維系著海外華人與故鄉(xiāng)的精神紐帶,體現(xiàn)了一種傳統(tǒng)與開放并存,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合碰撞的多元文化。建筑本身和發(fā)展脈絡生動直觀地呈現(xiàn)中國海外華僑艱辛曲折但是勇于創(chuàng)新、兼容并蓄的演變史,為研究海外華人歷史提供了真實原始的素材。碉樓無論從外部結構、實用功能、豐富的建筑元素或者外部裝飾無一不展示了先人先進的建筑技術和智慧,其建筑價值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鑒意義。另一方面,其深具地域特色的藝術風格也給我們帶來了審美體驗。開平碉樓與村落體現(xiàn)了一種在異于中原主流文化的社會形態(tài),展示了開平開放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以及復雜的社會結構和發(fā)展脈絡。
二、開平碉樓與村落的保育與管理特點
(一)地方政府在保育與管理中占據(jù)主導
根據(jù)《廣東省開平碉樓保護管理規(guī)定》第四條,開平碉樓所在地各級人民政府具體負責本行政區(qū)域內的碉樓保護工作(廣東省人民政府,2002)。其行政主管部門為文化行政部,其他部門如旅游、建設、規(guī)劃、房管、僑務等依照其職責參與協(xié)助碉樓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村民委員會也可以在主管部門指導下建立群眾性保護組織(廣東省人民政府,2002)。由此可見多個部門參與了開平碉樓的管理工作,但是規(guī)定中并沒有明確各個部門的分工與職責,而文化行政部雖然是主管部門,但是與其他部門仍然處于平級關系,因此碉樓的管理缺乏一個自上而下可以統(tǒng)籌的管理部門,易造成多頭管理或無人管理的局面。另一方面,雖然民眾可建立保護組織,但是規(guī)定并沒有賦予組織任何管理的權利,所以雖然組織成員是碉樓的所有者或使用者,但是在實際日常管理發(fā)揮的作用相當有限。
(二)保護管理經費的分配原則較為復雜。
根據(jù)《廣東省開平碉樓保護管理規(guī)定》第五條,屬于集體和私人所有與使用的開平碉樓,其保護管理經費由所有人與使用人負責,政府可以酌情給予補助;由集體活著私人委托政府管理使用的開平碉樓,其保護管理經費由開平市人民政府負責,省人民政府和江門市人民政府可以適當給予補助(廣東省人民政府,2002)。此規(guī)定反應了經費分配的兩方面特點。一是地方政府是管理保護經費的主要來源,因此碉樓的保護工作對地方政府有較高的依賴度,這決定了中央文化行政部門對碉樓的管理權限小于地方政府。在現(xiàn)實的社會發(fā)展中,地方政府往往將經濟建設作為地方發(fā)展的首要目標,因此,對于文物的管理保護工作有時要讓步于經濟建設,導致過分開發(fā)旅游資源或缺少經費導致對文化遺產的管理保護不善。二是根據(jù)碉樓的所有權不同,管理經費的分配也有所不同。集體或私人委托政府管理使用的財產將會獲得更多的經費,而私人所有的碉樓其所分配到的經費有限,雖然所有人或使用人可以利用碉樓賺取一定的保護經費,但是這種自費盈虧的方式讓碉樓的保護工作處于不確定的狀態(tài)。同時,集體所有的碉樓將獲得更多的資源,導致私人所有的碉樓在保護管理工作中處于不平等的地位。
(三)當?shù)厣鐓^(qū)民眾在保護管理中的地位較為模糊。
根據(jù)《廣東省開平碉樓保護管理規(guī)定》中所提到的社區(qū)民眾對保護管理工作的參與大約涉及三個方面。一是村委會有建立群眾性保護組織的權利,二是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開平碉樓的義務,三是為保護開平碉樓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或者個人,由開平市人民政府予以獎勵(廣東省人民政府,2002)。必須明確的是后兩項規(guī)定并不只針對當?shù)厣鐓^(qū)民眾,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的參與度較小,至少政府作為保護管理工作的主導力量,并沒有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到文物的管理保護中來,而作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的創(chuàng)建者與居住者,他們的價值觀、生存方式與碉樓的歷史、社會、文化價值是息息相關的,但是他們參與保護管理碉樓的權利并沒有得到認可。
(四)積極促申遺成功獲經歷利益建構民族品牌
我國將經濟建設作為現(xiàn)階段社會發(fā)展的首要目標。經濟發(fā)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地方發(fā)展水平和官員政績最重要的標準。世界文化遺產的標簽毫無疑問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一方面,申遺成功有利于開發(fā)貧困地區(qū)的旅游業(yè),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和完善當?shù)厣鐣A設施建設。另一方面,申遺成功將大大提升地方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成為招商引資的一個重要引力。同時,經濟利益獲得的同時,不斷建構屬于自己的民族品牌。
(五)旅游業(yè)的過度開發(fā)威脅原有社會架構
顯而易見的是開發(fā)旅游業(yè)有利于快速提高公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是對當?shù)厣鐓^(qū)的負面影響同時值得關注。一是游客過多將影響或著改變當?shù)厣鐣纳罘绞?、價值觀念和人文自然風貌等,高度的商業(yè)化和全球化的滲透打破了該地區(qū)原有的社會架構,這種影響是深刻而微妙的。而是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貧富差距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三是社區(qū)、社區(qū)以及其他利益持分團體的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社區(qū)民眾處于最弱勢的地位。
(三)物質文化遺產的象征意義對于構建國家認同感的重要作用。
根據(jù)《簡明牛津詞典》,“象征符號”是指某物,它通過與另一些事務有類似的品質或在思維上有聯(lián)系,被人們普遍認作另一些事務理所當然的典型或代表物體,或始人們聯(lián)想起另一些事務(Victor,1967)。象征符號和人們的利益、意向、目標和手段相關,不管這些是明確表述出來的還是得通過我們觀察到得行為推測而來(Victor,1967)。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進一步轉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并且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中越來越受到關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國民了解我國文化歷史價值觀念的熱情。另一方面,國家通過建立國民對祖國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來作為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國民忠誠度的重要力量之一。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構建一些象征符號將成為直接而有效的途徑。文化遺產便成為賦予國家意義及其重要的象征符號。中國的海外華人對于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我國提高國際社會地位,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的一支不可忽視的作用。開平碉樓被構建成海外華人與祖國家鄉(xiāng)的精神紐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權者對于海外華人的重視程度。當權者正是通過賦予建筑相應的文化、歷史、社會價值來提升海外華人對于中國政府的認同感和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并且再貼上世界文化遺產的標簽,將大大增強海外華人對這種文化建構的認同度。
四、結論
從最根本的目的出發(fā),我國現(xiàn)階段申遺熱潮的出發(fā)點帶著濃烈的政治、經濟意味,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一定程度上只是為了服務于上述兩個目的。但是,它也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世界文化遺產的標簽對于改善當?shù)厣鐓^(qū)民眾生活水平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國民對于我國具有重要價值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還有政府的管理有助于減緩這些重要文化遺產的消亡。
世界文化遺產作為全球化的產物,他的存在適應了現(xiàn)階段當今世界的發(fā)展需求,并且形成了一套利弊兼具的游戲規(guī)則。在當今世界這個多元又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中,我尚未得知拒絕參與到這種游戲規(guī)則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利弊得失將如何衡量,也并未得知中國是否有足夠的實力或者民族自信去拒絕這種模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從對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這個根本目的出發(fā),政府應當更加重視當?shù)厣鐓^(qū)民眾的聲音以及政府參與管理的意識應當從家長式的控制逐漸轉為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參考資料
Turner, Victor. 1967. 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Comell University Press.
廣東省人民政府.2002.《廣東省開平碉樓保護管理規(guī)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