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清++沈一
都說皇宮中沒有親情。歷朝歷代,為了爭皇位奪東宮,兄弟相殘、父子血拼,演出了一場又一場慘劇。但大清朝的皇子嘉親王颙琰,輪上了做皇帝卻稱病拒絕,堅決不肯登大寶坐龍廷,還和禪位的乾隆皇帝談條件,經(jīng)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后簽了一紙協(xié)議才答應(yīng)坐上皇帝位,這到底演的是哪一出?
一、 乾隆禪位 和珅取詔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天氣陰沉,圓明園勤政殿,一群面色呆板的太監(jiān)在大內(nèi)總管的注視下,依次點燃大紅宮燈,燭火照得大殿一片通明。早朝時間一到,皇子皇孫、王公大臣一個不少,陸陸續(xù)續(xù)全部到場,按部就班侍立兩旁。隨著總管尖聲尖氣的一聲吆喝,乾隆皇帝邁著略顯龍鐘的步子,在一名太監(jiān)的攙扶下,慢慢踱出來坐到了龍椅上。
按照皇宮慣例,每年的十月初一,要頒發(fā)下一年的《時憲書》。什么是《時憲書》?就是現(xiàn)在的年歷。而今年的《時憲書》上面,必須要有新皇帝的年號。那么乾隆皇帝健在,怎么會憑空冒出“新皇帝”來呢?
原來,乾隆皇帝弘歷在位六十年,他要宣布禪位,禪讓皇太子繼位,也就是說,明年是要由新皇帝坐龍廷了。這樣一來,雖然皇帝健在,但明年的《時憲書》上,卻要注明新皇帝的年號了。
皇帝圣意一下,各位皇子皇孫和王公大臣便一片寂靜,誰也不敢說一句話。
其實,早在十七年前,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就做出了禪位的決定,宣諭說:“昔日皇祖御政六十一年,朕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能得壽八十有五,即當(dāng)傳位太子,歸政退閑?!?/p>
乾隆的意思是自己的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為了表示不超越英明偉大的祖父,便決定在位六十年時讓出皇位給皇太子。
滿朝文武望著面色冷峻的皇帝,他們當(dāng)然知道乾隆是個孝子,但不知道這次乾隆要禪位是做表面文章還是真心讓位,于是大家都不說話。有些大臣雖不說話,但心里卻在猜測,皇帝如果真的禪位,那么皇帝選定哪個皇子繼承皇位呢?
乾隆皇帝即位前為“寶親王”,雍正皇帝登基后的當(dāng)年八月,便下旨意欲立太子,為了怕眾多的皇子相互猜忌,選定的皇儲沒有公開,而是別出心裁地將詔書置于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后面。當(dāng)時的皇子弘時為了爭奪皇太子之位,曾買通太監(jiān),想偷看匾后的“密詔”,被雍正發(fā)現(xiàn),龍顏大怒,便削除了弘時的宗籍。直至雍正龍馭賓天,群臣取看密詔,乾隆方才即位。于是,乾隆繼父皇雍正的作為,立皇太子也不再公開,仍然將詔書置于“正大光明”匾額后,要等到自己執(zhí)政六十年禪位時,才由首輔大臣當(dāng)著滿朝文武的面,從匾額后取出詔書當(dāng)眾宣布。所以雖然皇太子十七年前早已選定,但一直沒有公開宣布。乾隆一共有十七個皇子,但有七個不到十歲就夭折了,有三人雖然長大成人,又英年早逝,眼下長大成人的皇子還有七個,那么,這七個皇子被皇帝看中的是哪一個呢?
乾隆見王公大臣個個肅立不動,沒一個說話,便笑道:“諸位愛卿是不是反對朕禪位啊?”
乾隆要禪位,大臣心里最急的,其實要數(shù)和珅,因為他最受皇帝寵信。他當(dāng)然最能揣摩乾隆的心思,便強作笑容道:“萬歲爺英明,既然圣意已定,那奴才就和軍機處的大臣同去乾清宮取詔書吧!”
二 、 詔書公示 子拒登基
和珅和幾個輔政大臣跟著太監(jiān)總管,一行人來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下,幾個太監(jiān)搬來一架木梯,一個太監(jiān)爬上木梯,在眾目睽睽之下取出一個用錦緞包裹的檀木盒子,交給為首的輔政大臣和珅。
其實,皇帝立誰為皇太子,雖然沒有正式公布,但自那份“詔書”一下,和珅就猜測到這位皇儲是誰了。和珅是乾隆肚子里的蛔蟲,乾隆皇帝心里想什么,他都能猜出個十有八九。早在乾隆二十四年除夕,皇帝在養(yǎng)心殿東暖閣喝著屠蘇酒守歲,然后到乾清門廣場看焰火。直到第二天一早,也就是新年正月初一,乾隆在一群太監(jiān)和嬪妃的簇?fù)碇禄氐綎|暖閣,太監(jiān)燃起明燭高香,展開灑金朱箋,蘸好御用毛筆,請皇上“開筆大吉”寫幾句吉祥話。
往年皇帝大多寫一些“宜入新年,萬事如意”,或者“三陽啟泰,豐年為瑞”之類的吉祥話。但今年乾隆似乎興致特別高,沉吟片刻,竟揮毫寫下了兩句詩:“御繪歲朝圖志語,有以迓新韶嘉慶”。
就在這年十月初六丑時,也就是1760年11月,在北京西北圓明園的綺春園,十五皇子出生了。自從乾隆敕封十五皇子為嘉親王,和珅就已經(jīng)猜測到,大清的皇儲一定是這位嘉親王了。
照理,和珅應(yīng)該和未來的皇帝套套近乎啊,但和珅仗著乾隆皇帝的恩寵,在他的心目中只有皇帝和自己,根本沒把幾個皇子放在眼里,再說乾隆雖然已經(jīng)做了四十三年皇帝,但看他的身體狀況,在皇帝的寶座上再坐個十幾年應(yīng)該沒問題,十幾年以后,誰知道會有什么變化呢。直到乾隆六十年,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和珅發(fā)現(xiàn)乾隆真的要提出禪位了,他才想起該討好一下那位即將上任的新皇帝了。
那么,十七年前乾隆皇帝決定的皇太子是誰呢?乾隆看中的,正是皇十五子嘉親王颙琰。于是,在九月初二的早朝后,和珅經(jīng)過再三思吟,回到府上珍寶庫精心挑選了一柄玉如意,來到嘉親王府上,送給颙琰,算是向他預(yù)先透個風(fēng),表示祝賀。這柄玉如意,原是北宋初年宋太宗賞賜給八賢王趙德芳的,可謂無價之寶。嘉親王呢,竟也非常愉快地接受了。
但和珅沒有想到,他這次討好皇太子之舉,不但沒有給自己帶來好運,反而成了他日后獲罪的一件證據(jù)。這是后話。
和珅捧著檀木錦盒,幾個輔政大臣簇?fù)碇氐教偷?。乾隆見錦盒到了,便微微點頭,示意和珅開啟。和珅便當(dāng)眾拆除封條,打開錦盒,取出詔書,向乾隆雙手呈上。乾隆朝大內(nèi)總管一點頭,總管便接過詔書,向諸位王公大臣宣讀。果然,詔書上寫的是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颙琰為皇太子,并宣布禪讓,以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屆期歸政。
讀畢詔書,朝中大臣便一起跪地,山呼萬歲。
乾隆皇帝道:“傳朕旨意,那只錦盒仍然歸置于太和殿‘正大光明匾額后面。”
諸大臣不知道乾隆皇帝為什么還要把那只空錦盒置于“正大光明”匾后,但也不敢多問。
和珅轉(zhuǎn)過身,朝著皇十五子嘉親王颙琰道:“恭喜……”
眾大臣也紛紛向嘉親王颙琰道賀,誰知就在這時候,嘉親王竟出人意料地朝著乾隆跪下,道:“皇阿瑪,兒臣不敢繼承大統(tǒng)!”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大驚。乾隆從御座上望下來,好一會兒才強壓怒火問道:“皇兒這是為何?”
嘉親王道:“皇阿瑪,兒臣才疏,怕不能執(zhí)掌社稷?!?/p>
乾隆道:“你是我大清愛新覺羅的后人,身上流著愛新覺羅的血液,理應(yīng)擔(dān)當(dāng)大任!”
嘉親王道:“請皇阿瑪原諒兒臣的苦衷?!?/p>
乾隆當(dāng)下站起身,一拂衣袖,大內(nèi)總管連忙便吆喝道:“退朝!”
三、 討價還價 父子簽約
就這樣一連七天,嘉親王竟稱病不上朝見乾隆。乾隆便差人前往嘉親王府中,暗中觀察嘉親王。可派去的人發(fā)現(xiàn)嘉親王每天除了在書房讀書,便在園中觀賞金魚,也沒有什么醫(yī)士郎中出入府中。如此說來,嘉親王根本就沒有病。眾大臣知道乾隆的脾氣,都替嘉親王捏了一把汗。沒想到這回乾隆的脾氣特別好,竟沒有怪罪嘉親王。就這樣又過了七天,這天乾隆朝畢回到后宮,便讓太監(jiān)去嘉親王府宣旨,讓嘉親王到后宮見駕。
那太監(jiān)去了一個時辰,回報說嘉親王稱病不能入宮。乾隆笑道:“皇兒有病,著人抬一乘軟轎,將他抬入宮來?!?/p>
嘉親王知道這回是挨不過去了,只得坐了軟轎入宮。
嘉親王來到后宮,見了乾隆,問安罷,便垂手站在一旁。乾隆道:“皇兒病重,竟連入宮見駕也不能了?”
嘉親王跪下道:“皇阿瑪,兒臣有病,但病實不在肢體……”
乾隆聞聽大笑,便屏退從人,一雙眼睛望著嘉親王,半晌才開口道:“朕知道皇兒所患乃心病。朕自登基以來,文治武功,為大清留下一片錦繡江山,至今已六十載,朕決定退位。其實,朕早已聽說坊間傳言,說大清不清,皇兒所患恐怕也是‘一股風(fēng)吧?!?/p>
嘉親王道:“皇阿瑪英明,想眼下官吏貪污成風(fēng),兒臣又不敢擅自革除?!?/p>
乾隆已知道嘉親王的意思,便道:“皇兒即位后,可以將一些貪贓枉法的官吏加以懲治?!?/p>
嘉親王道:“可一些官吏樹大根深,恐怕難于撼動啊。”
乾隆大笑道:“樹再大,根再深,那挖樹的鐵鍬還不是捏在皇帝的手里?!?/p>
嘉親王道:“如果真這樣,兒臣愿意剎住那‘一股風(fēng)?!?/p>
乾隆道:“但話說回來,凡皇家親眷,皇兒當(dāng)然是不能動的?!?/p>
嘉親王道:“兒臣愿遵循皇阿瑪旨意,凡皇家親眷,兒臣一定不動。只是,還有一事……”
乾隆笑道:“皇兒有話但說無妨。”
嘉親王道:“皇阿瑪雖然禪位給兒臣,但兒臣怕難于治理國家,還請皇阿瑪臨朝聽政,也好時時指點兒臣!”
其實,乾隆四十三年定皇太子,雖然沒有公開,但嘉親王早已知道父皇欲立他為皇太子。
可是歷朝歷代,哪個皇帝不是喜怒無常,今天立你為皇儲,明天可以將你廢黜。怎樣才能保住皇儲的位子呢?他便和太傅朱珪商議。朱珪便送給嘉親王四個字,先忍后拒。
朱珪字石君,順天大興人,乾隆進士,是嘉親王的老師,為官清正,生活儉樸,除了原配夫人,他一生不娶姬妾。同朝大臣紀(jì)曉嵐非常敬佩他,曾贊譽朱珪“半生唯獨宿,一世不談錢”。
幾年前,乾隆曾想召朱珪入閣,和珅知道朱珪為官清廉,又和自己政見不同,而且還是皇儲嘉親王的老師,為了剪除嘉親王的羽翼,便在乾隆面前百般阻撓。朱珪被迫離開京城,到安徽擔(dān)任巡撫一職。
朱珪向嘉親王辭別時,道:“和珅真是愚蠢,他自擅大權(quán),排斥異己,那是害了他自己。若朝中有人與其對峙,他或許有所顧忌??涩F(xiàn)在他大權(quán)獨攬,無人抗衡,必然肆無忌憚,那么災(zāi)禍離他也就不遠了。”
嘉親王憤憤地道:“和珅小子,仗著父皇寵信,不但肆無忌憚,貪贓枉法,而且修筑墳?zāi)箷r更是狂妄,門前建石門樓,樓前有隧道、宮門,還建饗殿,圍墻竟逾兩百丈,居然和皇陵一般。當(dāng)?shù)厝藨蚍Q為‘和陵。”
朱珪笑道:“那墳?zāi)闺m宏偉壯觀,但將來不一定能容得下其七尺棺木啊?!?/p>
嘉親王道:“外面?zhèn)餮?,說父皇已將禪讓之位留與我。”
朱珪道:“皇帝禪讓,名禪而絕不會讓??v觀始皇帝以下,兩千年有余,由內(nèi)禪歸政者實為罕見,唯趙宋有二皇,然而宋仁宗既定儲位,郁悶不樂;宋英宗立皇太子,竟潸然淚下?!?/p>
嘉親王道:“父皇不是誠心,那我該怎么辦?”
朱珪道:“當(dāng)今圣上寵信和珅,而和珅耳目眾多,什么事都瞞他不過。當(dāng)前之情形,十五阿哥唯有忍,即先忍,并少與大臣結(jié)交,以此避嫌。等到禪讓之日,即拒,唯有先忍后拒,才能成就大事。”
朱珪臨行,留給嘉親王五箴:一、養(yǎng)心,二、敬身,三、勤業(yè),四、虛己、五、致誠。嘉親王把“五箴”作為座右銘。
嘉親王忍了十七年,如今終于熬到乾隆六十年,內(nèi)禪的日子到了。嘉親王心里明白,乾隆雖然八十五歲,已是耄耋之年,這會兒禪讓帝位,只是做做樣子而已,要他放棄治國大權(quán),他是絕對不肯的。于是,他便采用朱珪教他的“后拒”,目的當(dāng)然是欲擒故縱,和父皇討價還價。
乾隆笑道:“皇兒放心,朕作為太上皇,自然會為皇兒出主意的?!?/p>
嘉親王謝恩后,道:“懲治貪官污吏之事,還請皇阿瑪給兒臣一道諭旨,以壯兒臣膽略。”
乾隆沉思了一會兒,道:“這類事自然不能以朝廷旨意下頒,不如這樣,朕效仿民間鄉(xiāng)約,愿和皇兒簽一份契約,皇兒登大寶后,若要懲治貪官污吏,朕決不干涉?!?/p>
嘉親王道:“兒臣一旦登上大寶,要打的可不僅僅是幾個小貪官。”
乾隆大笑:“皇兒放心,朕允許你大膽作為?!?/p>
于是,嘉親王執(zhí)筆手書,乾隆按下手印,簽下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份父子交接皇位的契約。
四、 雄心雖堅 反腐有阻
乾隆六十年九月,《時憲書》中的新皇帝人選和年號終于定下,確定新皇帝為皇十五子颙琰,年號為嘉慶。
是年十二月底,乾隆正式頒發(fā)詔書,宣布禪讓,并召集皇子皇孫和王公大臣,在太和殿舉行內(nèi)禪大禮,將玉璽授予嘉親王颙琰。嘉親王于第二天,即嘉慶元年正月初一即位,尊乾隆為太上皇帝,臨朝訓(xùn)政。
禮部鴻臚寺官登臨天安門城樓,宣讀嘉慶欽奉太上皇帝傳位詔書,以示天下。
嘉慶皇帝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懲治和珅,因為他知道和珅貪婪成性,懲治和珅才能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當(dāng)他和乾隆談起這件事時,想不到乾隆連連搖頭,道:“和珅供職軍機處,是朝廷首輔,怎么可以輕易動他!”
嘉慶道:“當(dāng)初皇阿瑪答應(yīng)臣兒,剎住那一股風(fēng),除了皇屬,其他人都可以查辦的?!?/p>
乾隆道:“是啊,那和珅可是朕的親家,也是你妹妹固倫和孝公主的公爹,算不算皇屬???”
乾隆的女兒固倫和孝公主是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的妻子,和珅和乾隆正是兒女親家。
和珅字致齋,姓鈕祜祿氏,生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滿洲正紅旗人,出身一個中等武官之家。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踏上仕途。承襲三等輕車都尉,這年他二十歲。不久,他被調(diào)到鑾儀衛(wèi)擔(dān)任侍衛(wèi)一職,有了接近皇帝的機會。乾隆四十年,和珅被擢為乾清門御前侍衛(wèi),兼副都統(tǒng)。
和珅二十七歲那一年,竟六次擢升,正月任戶部右侍郎,協(xié)助尚書管理全國疆土、田畝、戶口、財谷之政令;當(dāng)年三月,擢升為軍機大臣,開始步入中樞政務(wù);四月,兼內(nèi)務(wù)府總管;八月,調(diào)任鑲黃旗副都統(tǒng);十一月,充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管內(nèi)務(wù)府三旗官兵事務(wù),賜紫禁城騎馬,全家旗籍從正紅旗抬入正黃旗。從此,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和珅逐漸掌握了清廷的宮廷事務(wù)、行政、財政、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大權(quán),成為乾隆的左膀右臂。
嘉慶道:“想皇阿瑪初登大寶之時,廉潔成風(fēng),凡官員貪污受賄白銀三十兩者,便是死罪,自從這和珅當(dāng)權(quán),始開污穢之風(fēng)。這和珅實乃大清國首貪,如不懲治,如何查辦其他官員,剎住那一股風(fēng)?”
乾隆不悅道:“和珅是朕的兒女親家,是朕最喜歡的人,查貪查到皇家自己身上,那大清國的江山是誰的?”
嘉慶知道,乾隆遇上一個千依百順,有才華又能辦事的人,怎么會不喜歡呢?而晚年的乾隆,又好大喜功,曾自封為“十全武功”,六下江南,排場奢侈,如果沒有和珅精心奉承安排,哪能如此奢華風(fēng)光。
乾隆見嘉慶還想說什么,便道:“兒女之親,渾如家人,皇兒欲懲辦和卿家之事,以后千萬不要再提!”
嘉慶見太上皇帝態(tài)度堅決,只好嘆一口氣,默默地退出了。
和珅知道嘉慶欲懲治自己,為了掌握嘉慶的動態(tài),便派親信吳省蘭為皇帝侍讀,說是為嘉慶整理詩文稿件,實際上是監(jiān)視嘉慶的一舉一動。嘉慶當(dāng)然知道和珅的用意,便不露聲色,還裝出非??粗睾瞳|的樣子,以迷惑和珅。
這天早朝后,乾隆太上皇帝在勤政殿獨召和珅入見,說有事問他。和珅進內(nèi),見乾隆坐于面南木椅,嘉慶側(cè)坐在一西向木凳上,太上皇帝每次召見大臣,都是這樣。和珅便向兩位皇帝跪地問安。乾隆沒有說話,只是閉目,口中仿佛念念有詞,卻聽不清說的是什么。和珅跪地約一炷香的時間,乾隆忽然睜眼問道:“那當(dāng)死兩人叫什么?”
嘉慶不知太上皇什么意思,正不知所措,只見和珅隨口應(yīng)答道:“高天德、茍文明!”
事后,嘉慶問和珅:“朕也不知道太上皇帝嘴里說的是什么,卿家為何能回答這兩個人的名字?”
和珅道:“太上皇帝心里記掛著的第一大事,無非是造反的白蓮教,而白蓮教首領(lǐng)高天德和茍文明近來最為猖獗,所以奴才猜測,太上皇帝念的必是西域咒,以咒賊首早死。”
嘉慶這才知道,和珅竟能如此揣摩皇帝的心思。
五、 君臣斗法 暗比韜略
嘉慶知道,在太上皇帝臨訓(xùn)聽政期間,要懲治和珅是不可能的。而和珅也知道,自己所倚的就是太上皇帝,一旦太上皇帝龍馭賓天,嘉慶皇帝是饒不了自己的,他便一方面攛掇乾隆,剪除嘉慶信任的人,對嘉慶要做的一些大事,暗地里告訴乾隆,讓太上皇帝阻止,以削減皇帝威信。另一方面,又百般討好嘉慶。
乾隆中期,八旗子弟的戰(zhàn)斗力日漸衰弱,嘉慶還不曾登基時,曾經(jīng)隨乾隆閱兵,所見到的卻是“射箭,箭虛發(fā);馳馬,人墮地”的鬧劇。嘉慶即位后,便下了一道諭旨,要進行冬季大閱兵。和珅便連忙告知乾隆,乾隆便下旨道:“川陜五省教匪尚未剿滅,健銳營和火器營官兵均在平叛,本年大閱兵暫行停止。”阻止了嘉慶閱兵。
嘉慶對此心知肚明,所以每遇到一次挫折,就會把對和珅的不滿記在心里一次。但是,嘉慶知道自己現(xiàn)在雖然挖樹的鐵鍬在手,但掘不動和珅這株大樹,因為和珅太討太上皇的歡心了,自己只能慢慢等待時機。
有大臣在嘉慶面前彈劾和珅,嘉慶卻道:“和卿家乃兩朝老臣,朕正欲借重其治理國家!”
當(dāng)時乾隆雖說禪位,但仍事事親躬,有些重要的奏章,要給乾隆處理的,嘉慶故意讓和珅轉(zhuǎn)交給乾隆。于是,和珅自以為已將這位新皇帝捏在了自己的手掌里。
乾隆末期,四川、湖北和陜西一帶發(fā)生大規(guī)模白蓮教民變,攻城略地,誅殺地方官,歷經(jīng)近十年,朝廷調(diào)十五省官兵,多次鎮(zhèn)壓,耗費巨額軍餉,卻連連失利,而作為軍機大臣的和珅,為了粉飾太平,投乾隆所好,還謊報軍情說由他舉薦的帶兵將領(lǐng)連獲捷報,借此冒功升遷。而當(dāng)時的乾隆,因年事已高,也沒有精力過問此事,還真的以為已平定民變。嘉慶三年,清軍全力圍剿四川白蓮教,僥幸抓獲白蓮教首領(lǐng)王三槐。官員審畢王三槐后向乾隆稟報,乾隆問道:“朕一統(tǒng)天下,可謂歌舞升平,百姓為何還要造反?”
那官員道:“那王三槐臨處刑,只說了八個字!”
乾隆問道:“哪八個字?”
那官員道:“和珅擅權(quán),官逼民反?!?/p>
乾隆大怒道:“難道說天下民變,真是和珅所致?”
幾名大臣趁機彈劾和珅,說和珅禍國殃民,貪婪成性。
一旁的嘉慶心里明白,僅憑王三槐這八個字,乾隆是不會懲治和珅的,便起身道:“太上皇帝息怒,想那白蓮教本為邪惡之教,其教中之人均為邪惡之徒,這些人的話豈能當(dāng)真!”
見乾隆不言,嘉慶又道:“征剿白蓮教的將帥,都為和中堂所薦,那白蓮教中人當(dāng)然都知道,所以他們對和中堂更是憤恨!”
果然,乾隆聽了嘉慶的話,道:“皇兒說得有理,天下罪孽,難道說都要和卿家一人擔(dān)當(dāng)?”
和珅見嘉慶在乾隆面前為自己開脫,還真以為這位新皇帝已不再忌恨自己了。其實,嘉慶意識到,正是因為官吏貪婪,所以才屢屢激起民變。于是嘉慶在心里恨恨地道:“官吏之所以層層盤剝,皆為和珅一人貪婪之故,待時機一到,必誅和珅!”
六 、 光明匾后 再置密詔
嘉慶四年正月,居于養(yǎng)心殿的乾隆太上皇帝終于一病不起,臨終前,他屏退左右,對跪在龍榻前的嘉慶皇帝道:“朕在位六十余載,今欲西歸了,朕除了留給皇兒一個錦繡江山,還有一個人?!?/p>
嘉慶不解地問道:“一個人?”
乾隆道:“是啊,一個人!歷朝歷代,臣下的進退,唯圣上的意志是舉,所謂忠君,為帝王用人的第一標(biāo)準(zhǔn)。試想,一個不忠于皇帝的臣下,皇帝敢用他嗎?但一朝天子一朝臣,朕西歸后,這個人,皇兒可以有所用!”
嘉慶當(dāng)然知道,乾隆說的是和珅,因為和珅的言行舉止正符合此標(biāo)準(zhǔn),和珅對乾隆言不稱臣,必曰奴才,隨旨隨令,殆同皂隸。就是后來做到首輔大臣,仍像當(dāng)年做御前侍衛(wèi)那樣恭謹(jǐn)用命。而和珅和乾隆雖是兒女親家,但他對皇帝的恭敬,真是無話可說,就是皇帝咳唾的時候,他都會親自端痰盂侍奉。與那些只會垂手恭敬的大臣相比,晚年的皇帝當(dāng)然更喜歡和珅這樣殷勤的奴才,自覺不自覺地把他視為知己。但這會兒的嘉慶,心里對和珅已厭惡到極點,必欲誅之而后快,怎么會再用這個人呢。此時嘉慶嘴上不敢說,只能靜靜聽乾隆說下去。
見嘉慶不言,乾隆又道:“你一定心里在想,為什么朕會如此放縱和珅?其實,朕的一生,誅殺的輔政大臣不少,但朕老了,不想再殺他了,再說,和珅再貪婪成性,斂財有方,但那些財富最后還是國家的?!?/p>
嘉慶不解地問道:“國家的?”
乾隆笑道:“是啊,京畿千里,莫非王土。和珅家產(chǎn)雖可敵國,但他出得了國門嗎?朕西歸后,定會有大臣彈劾于他,因為他得罪了天下人啊?;蕛嚎捎浀冒⒐饐幔俊?/p>
“原工部尚書阿桂?”
“是啊,阿桂文武全才,為大清立下大功,曾幾次彈劾和珅,可和珅頗有心機,不但不怪他反而屢屢在朕面前保舉阿桂。”
阿桂比和珅年長將近三十歲,也是滿人中少有的幾個進士之一,又跟隨乾隆南征北戰(zhàn),立過汗馬功勞,能力、地位、功勞都比和珅大。因他看不慣和珅的貪婪,恥于與和珅同列朝班,曾幾次向乾隆彈劾他。但和珅卻在乾隆面前多次保舉阿桂,阿桂剛剛平定了甘肅少數(shù)民族起義后,和珅又保舉他在甘肅查清“捐監(jiān)”案,接著又調(diào)往河南治理黃河決口、賑災(zāi)修堤等事項,剛剛完成,又調(diào)他赴浙江查處陳輝祖貪污案。就這樣,年逾八旬的阿桂長期在各地奔波,最后勞累而死。而對能力比他弱,地位比他低的人,和珅會找個茬兒把他們斬盡殺絕。
乾隆道:“和珅雖手段高明,但畢竟樹敵太多,在朝野已激起眾怒?!?/p>
嘉慶問道:“皇阿瑪?shù)囊馑际恰?/p>
乾隆笑道:“和珅雖然在朝中根底深厚,但朕駕崩后,皇兒可用調(diào)虎離山之計,剪除其黨羽?;蕛菏遣皇沁€記得置于‘正大光明匾后面的那只錦盒?”
嘉慶道:“不知道皇阿瑪為什么要把那只空錦盒重置于‘正大光明匾額后?”
乾隆苦笑道:“朕的一片苦心,均置于此盒中啊?!?/p>
嘉慶已經(jīng)心中有數(shù)。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這位實際執(zhí)政六十三年,中國歷史上在位年數(shù)最長,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駕崩于養(yǎng)心殿,終年八十八歲。
七、 乾隆賓天 和珅陪葬
當(dāng)天,嘉慶皇帝親自駕臨太和殿,命侍衛(wèi)在正大光明匾額后取出那只錦盒,便回到后宮。原來,這只錦盒有一個夾層,上面放著立皇十五子為太子的詔書,而下面夾層里,則藏有另一道詔書。
詔書說,當(dāng)年若懲辦和珅,其罪不當(dāng)死,最多只能將其流放,而如今嘉慶親政,可借懲治和珅立威。
鑒于和珅掌管軍機處,黨羽眾多,乾隆在密詔中要求嘉慶安排和珅主持國喪,以奪其軍政大權(quán)。因為作為首輔,又是兒女親家,和珅主持國喪似乎順理成章,不會有所提防。
嘉慶看了詔書,不由雙手加額,道:“皇阿瑪英明!”
乾隆駕崩,嘉慶沒有公開,便召和珅進宮,要他在偏殿見駕。問他道:“太上皇對卿家好嗎?”
和珅道:“太上皇恩典天高地厚。奴才雖死不忘!”
嘉慶笑問道:“朕對卿家如何?”
和珅道:“陛下待奴才恩典雖異于太上皇,奴才誓以死相報!”
嘉慶道:“好個以死相報。朕再問卿家,太上皇與朕誰賢?”
和珅連連磕頭,道:“奴才不敢說。”
嘉慶笑道:“大臣回答君主一句話,有這么難嗎?”
和珅無奈,只得答道:“太上皇有知人之明,陛下有容人之量。”
嘉慶大笑:“好個容人之量,哈哈?!?/p>
和珅嚇得顫抖不已,汗水濕透了衣衫。
嘉慶笑道:“天熱,卿家的衣衫汗?jié)窳??!北阗p賜他一件箭衣,和珅謝恩后。嘉慶要他穿上,和珅穿著時,因嘉慶故意把袖口做小了,和珅的手伸不進衣袖,便道:“皇上,這衣服的袖口是不是小了一些?”
嘉慶笑道:“不是朕的衣袖小了,而是卿家的拳(權(quán))大了?!?
和珅一聽,心里已經(jīng)有些明白,忙道:“奴才請見太上皇?!?/p>
嘉慶大笑,引和珅進寢宮,見了乾隆遺體,和珅一見乾隆遺體,跪在地上,號哭不止。
嘉慶道:“太上皇臨終有遺言,說和愛卿忠君,著和愛卿陪葬?!?/p>
和珅一聽,嚇得言無倫次:“陛下,奴才雖死不足惜,只是家有老母……”
嘉慶冷笑道:“卿家‘雖死不忘,‘以死相報,其音猶在耳邊呢?!?/p>
當(dāng)天,嘉慶便任命和珅與睿親王一起總理國喪,同時傳下圣旨到安徽,請他的老師、時任安徽巡撫的朱珪進京任新職。第二天,嘉慶皇帝又發(fā)出上諭,譴責(zé)正在四川圍剿白蓮教的將帥進兵不力,玩嬉冒功,并借此機會解除了福長安的軍機處大臣職務(wù),要他與和珅一起晝夜守靈,不得擅離。原來這福長安是和珅的死黨,嘉慶皇帝這一招,就切斷了和珅、福長安和外界的聯(lián)系,實際上也削奪了和珅首輔大學(xué)士、領(lǐng)班軍機大臣、步軍統(tǒng)領(lǐng)、九門提督的軍政大權(quán)。
正月初五,也就是乾隆駕崩的第二天,給事中王念孫等大臣忽然上疏,彈劾和珅弄權(quán)舞弊。三天后嘉慶宣布將和珅革職,逮捕入獄,并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員,就和珅的事向朝廷表態(tài),眾大員一看時機到了,便紛紛上疏要求嚴(yán)懲和珅,直隸總督胡季堂陳列和珅的罪狀后,說按大清律法,此為“大逆”罪,提出應(yīng)將和珅凌遲處死。
正月初九,嘉慶見大臣都要求嚴(yán)懲和珅,知道條件已經(jīng)成熟,便命儀親王颙璇和成親王颙瑆抄沒和珅家產(chǎn)并會同大學(xué)士劉墉等審訊此案。
初十,嘉慶御批“實力查辦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案,此后,儀親王颙璇和成親王颙瑆收集了和珅二十大罪狀。
八、 墳?zāi)闺m豪 難置七尺棺
和珅想不到嘉慶會采用調(diào)虎離山之計,奪了他的軍政大權(quán),知道靠山失去,結(jié)冤太多,死期就要到了,而自己又身陷囹圄,回天無力。嘉慶四年正月十五,是元宵佳節(jié),正是萬家團圓之際,刑部大牢里的和珅卻更加哀愁和凄涼。想此前是何等輝煌,而乾隆帝駕崩僅僅十二天,原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品首輔,竟變得如此凄慘,不由感嘆不已,揮筆寫下了兩首詩:《上元夜獄中對月兩首》。
其一:
夜色明如許,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
室暗難挨曉,墻高不見春。
星辰環(huán)冷月,縲紲泣孤臣。
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
余生料無幾,空負(fù)九重仁。
其二: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村。
可憐此月夜,分外照愁人。
思與更俱永,恩隨節(jié)共新。
圣明幽隱燭,縲紲有孤臣。
但此時和珅還心存僥幸,提出要見嘉慶。因為自己畢竟是嘉慶妹妹的公爹,如果皇帝肯見他,或許還有一線生機,而光憑他貪污受賄斂財,還罪不至死。
沒想到嘉慶還真見了他,但更沒想到的是,嘉慶竟突出奇兵,宣布了他的死訊。嘉慶道:“你除了二十條大罪,還私自偷看皇考置于‘正大光明匾后面的詔書。”
和珅爭辯道:“罪臣并沒偷看啊。”
嘉慶冷笑道:“如沒偷看,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蒙皇考冊封皇太子,而你于上一天的初二,即尚未宣布諭旨時,竟先送玉如意與朕,泄露機密,居然以擁戴為功,此為大罪之首!”
其實嘉慶心里也明白,說是沒宣的密詔,置于“正大光明”匾后,表面上看起來極秘密,但皇帝的幾個親信大臣還是知道內(nèi)容的,只是大家心照不宣罷了。但這樁大罪,他和珅就是有千百張嘴,也是無法辯解的。
原來,和珅不僅貪婪成性,而且依仗權(quán)勢,在朝中拉幫結(jié)黨,乾隆也有所厭惡,但晚年的乾隆已經(jīng)離不開和珅。除了這一點,乾隆還有一個想法,和珅在朝中橫行霸道,眾多大臣敢怒而不敢言,和珅靠的就是皇帝,自己一旦駕崩,眾大臣一定會群起而攻之,那么這件大事就讓給新皇帝去做吧,也好讓他借此舉立威。而且,這和珅再貪,家產(chǎn)富可敵國,一旦被查抄,再多的家產(chǎn)也是國家的。
正月十六,嘉慶發(fā)布上諭,歷數(shù)和珅二十條大罪,諭眾知之,并令各督撫議覆。發(fā)布上諭兩天后,即正月十八,和珅著“加恩賜令自盡”。和珅在獄中,以一領(lǐng)白綾上吊自盡,時年五十歲。
嘉慶按照老師朱珪計謀,先忍后拒,經(jīng)過三年多的韜晦,終于在乾隆駕崩十五天,即大喪期間,誅殺和珅。按大清律法,和珅之罪,當(dāng)誅滅九族,但嘉慶沒有誅滅他九族,那是因為嘉慶的妹妹嫁給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為妻的緣故。
嘉慶殺和珅,其實有很多原因。有人說,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解決皇帝和首輔之間的權(quán)力問題。和珅權(quán)高震主,嘉慶曾說:“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懷疑和珅蓄意謀反,所以一定要誅殺和珅。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和珅的家產(chǎn)。據(jù)記載,明朝巨貪嚴(yán)嵩被抄沒的家產(chǎn)有二千余萬,但還不到和珅家產(chǎn)的百分之一,所以也有人說,和珅富可敵國,誅殺和珅可以緩解嘉慶面臨的財政壓力。嘉慶在大喪期間誅殺和珅,抄其家產(chǎn),既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又緩解了國庫窘迫,所以民間流傳著“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
和珅被抄沒的家產(chǎn)有二十七億之巨。和珅死后,果真被朱珪當(dāng)年的一言說中,他耗費巨資修建的豪華墳?zāi)埂昂土辍北患螒c下旨搗毀,他的七尺棺木果真沒能置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