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東冬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松\預備做奮斗的先鋒\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向前行……”
——《中國黃埔軍校校歌》
每一所軍校都有自己的傳奇,但對于中國黃埔軍校來說,它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在世界軍校史上,很難再找到第二所這樣的軍校:既沒有高深的理論造詣,亦缺乏足夠的經費支持,訓練時間也達不到高等教育的基本時限,卻能在短短二十多年時間里培養(yǎng)出了數以百計的時代精英,改寫了一個四億人口東方大國的歷史命運。僅就影響力而言,中國黃埔軍校足以同大洋彼岸的美國西點軍校相媲美,堪稱是東方的西點軍校。
艱難創(chuàng)建
每一所軍校都有自己的靈魂人物,黃埔軍校的塑造者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很少能有人像孫中山那樣,終其一生致力于中國民主革命理想的實現。他以近40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活動,在廣闊的時空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悲壯史劇。從創(chuàng)辦興中會到辛亥革命,他的政治生涯跨越了兩個世紀,貫串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兩個階段。他的足跡遍布許多不同社會制度和發(fā)展層次的國家和地區(qū),給劇變的時代留下了自已鮮明的印記。他始終站在歷史潮流的前面,從提出“三民主義”到“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力圖使祖國掙脫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枷鎖,
然而,從1912年到1924年,中華民國名義上都成立12年了,孫中山還是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為什么呢?很簡單:他沒有自己的軍隊??v觀孫中山的革命歷程,最初時依靠舊中國的會黨民間武裝推翻滿清,然后又依靠同情革命的新軍打倒袁世凱,緊接著又借助南方軍閥的軍事力量對抗北洋軍閥?!澳媳焙狭鳌焙?,孫中山刻意栽培有軍事才能的老同盟會會員陳炯明。陳卻于1922年背叛革命、炮轟總統(tǒng)府,逼得孫中山遠走上海。盡管后來在滇桂系軍閥的支持下,孫中山又回到廣州,名義上還是大元帥,但他身邊僅有的武裝力量是不到200人的衛(wèi)隊。廣東境內存在著滇軍、桂軍、湘軍、贛軍、粵軍等各派武裝力量,他們僅僅在名義上服從于孫中山,實際上互不統(tǒng)轄、各自為政,甚至獨立不羈、為禍地方。孫中山曾在會議上當面痛斥軍閥:“(當年)你們派人請我回廣州主持,說是要實行‘三民主義,現在你們?yōu)樗麨?,戴著我的帽子,糟蹋我的家鄉(xiāng)?!睂τ谝揽寇婇y打倒軍閥的老路,孫中山已經不抱任何幻想。
1924年1月,在蘇聯(lián)的支持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有中國共產黨參加的國民黨一大會議。會上不但確立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義”,還決定參考蘇聯(lián)建軍經驗,籌辦屬于國民黨自己的新式學校。1月28日,孫中山指定廣州黃埔島為校址,定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受學校校址黃埔區(qū)長洲島的影響,這所軍校又被俗稱為“黃埔軍校?!?/p>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正式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親臨發(fā)表演說,提出學校要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創(chuàng)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為辦學宗旨;以學習蘇聯(lián)建軍經驗,采取軍事與政治并重,理論與實際結合為辦學方針。希望能夠培養(yǎng)革命的軍事政治人才,組成以軍校學生為骨干的革命軍。
黃埔軍校的成立,實際上是孫中山改組舊軍隊計劃的一部分。軍校的任務是培養(yǎng)受到良好政治訓練的下級軍官,將他們輸往各支部隊,協(xié)助他們“從基層開始改組軍隊”。當大元帥府有足夠的財力組建新軍時,軍校學員就是新式武裝力量的骨干。因此,在隸屬關系上,黃埔軍校直隸于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孫中山任軍??偫?,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最高領導機構為校本部,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yī)6個部。教職員中不少是國共兩黨的重要干部和社會知名人士,葉劍英(云南講武堂畢業(yè),共產黨員)擔任教授部副主任,軍事總教官為何應欽(保定陸軍學堂畢業(yè),國民黨員)。11月,學校又任命一位旅歐歸來的中共黨員為政治部主任兼軍法處處長,他的名字叫做周恩來……一代國共精英匯聚黃埔,大有風云龍虎之勢。
按照最初計劃,黃埔軍校的學制本來是3年,這也是現代高等軍事教育的最短期限??墒?,這所軍校誕生的時代,北方的直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盤踞在廣東境內的新軍閥,港英帝國主義勢力等,都對廣東革命政權虎視眈眈——在敵強我弱、軍情緊迫、政局不穩(wěn)的險惡形勢下,黃埔軍校不可能四平八穩(wěn)地落實原有的教育計劃。為了快出人才,軍校打破常規(guī)、改變學制,將原定3年1期的訓練計劃,壓縮為半年1期(后來局勢緩和后,才延長為1年半學制),通過速成式教育訓練,引進與野戰(zhàn)訓練和政治工作有關的各項改革,加快培養(yǎng)軍事人才步伐,應付隨時可能降臨的軍事威脅。
果然,1924年10月,當第一批黃埔入校生還沒畢業(yè)時,軍校師生英勇參戰(zhàn),鎮(zhèn)壓了由英帝國主義支持的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2月,軍校師生和教導團組成校軍,對陳炯明勢力進行第一次東征,同友軍一起擊敗陳軍。東征戰(zhàn)役中,受到嚴格政治教育的黃埔校軍在前線可以堅守陣地,不會搶奪人民財產,立即成為廣受當地民眾歡迎的軍隊。4月,校軍改編為國民黨黨軍第1旅,后又擴編為第1師。6月,奉命回師廣州,參加平定滇、桂軍閥楊希閡、劉震寰叛亂。10月,以黨軍第1師為基礎擴編而成的國民革命軍第1軍參加第二次東征陳炯明,在友軍配合下徹底消滅了陳軍,為統(tǒng)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1926年7月之后,軍校許多畢業(yè)生參加了北伐戰(zhàn)爭,在作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黃埔軍校除本校外,還在各地開辦有10多處分校,遵照本校教育大綱實施教學。由于特殊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要求,前線急需基層指揮員,在分校學習的學生受訓時間普遍較短,有的甚至僅有兩三個月,學會某一項兵科技術、戰(zhàn)術后就算畢業(yè)。因此,從分校畢業(yè)的各種學生、學員、軍官超過了總校畢業(yè)生的數量。經考證統(tǒng)計,潮州、長沙、南昌、武漢、成都、洛陽等12所黃埔分校的畢業(yè)生共計144300余人。
但是,在國共兩黨創(chuàng)建、改進、發(fā)展黃埔軍校過程中,國民黨有一部分人始終對共產黨抱有戒心,認為自己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而信仰共產主義的中國共產黨是蘇俄的走狗。黃埔軍校中的共產黨既有共產黨黨籍又有國民黨黨籍(學員入校必須加入國民黨),這部分人遲早要和國民黨分家,與其到時造成國民黨分裂,不如國共早點分家。共產黨認為自己加入黃埔軍校、擁有雙重黨籍是為了參加革命,是響應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而來,誰要求國共分家,誰就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叛徒!由于孫中山在1925年3月因病辭世,他在世時也沒有就跨黨或雙重黨籍問題有任何結論性指示。所以,國共兩黨在黃埔軍校的斗爭始終沒有停止,兩派學生從爭辯到論戰(zhàn)、從拳腳相加到棍棒斗毆,甚至在學校里出現了槍擊事件。隨著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進行,黃埔軍校兩種思想和勢力的斗爭更加激化,并逐漸擴大到所屬各分校和東南各省中去。endprint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血腥的“四·一二”事變。幾天后,黃埔軍校內的“清共”殺戮也開始了。為了防止學生反抗,第5、6期學生和新生全部被提前繳械。15日,黃埔軍校正式宣布“清黨”命令,擔任政治教官的中共黨員楊其綱、蕭楚女等人相繼被捕處死。4月18日,校方又把全體師生騙到軍校俱樂部開會,集中逮捕了200多名共產黨員,有關三大政策和馬列主義課程科目一律禁止,中共黨員在軍校撰寫的著作和講義全部被查封,黃埔軍校的日常教學、訓練被迫全面停頓。學校教育長方鼎英在學?!扒妩h”報告稱:“被逮捕共產黨員共400多人”。實際上,很多并非共產黨員的黃埔?guī)熒鷥H僅在政治上表現得進步了一點,也立刻遭到逮捕關押、秘密殺害。在血腥的圍捕面前,最終還是有100多名黃埔?guī)熒鷽_破封鎖,北上武漢開展討蔣斗爭。在1927年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處處都有黃埔人奮起反蔣的身影
1927年7月,蔣介石在南京籌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命令黃埔軍校第5期學員開赴南京舉行畢業(yè)考試。7月15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的第5期學員偏偏不聽“校長”指令,而是在中共黨員惲代英的主持下舉行了畢業(yè)典禮。一個月后的8月15日,在蔣介石的刻意安排下,廣州黃埔本校殘余的第5期學員來到南京舉行畢業(yè)典禮,學員集體宣誓反共。正是以這兩場畢業(yè)典禮為標志,曾經被譽為國共合作典范的黃埔軍校從此畫上了休止符。
1928年,蔣介石在南京接期續(xù)辦黃埔軍校。但他極力推動的國共分裂,已經對軍校發(fā)展構成了致命傷。大革命期間,黃埔軍校共培養(yǎng)6期軍官,計1. 2萬人,前4期畢業(yè)于黃埔本校的學員共計4981名。第5期在南京舉行畢業(yè)典禮時,僅剩1400多人。第6期本有近5000名學生,經“反共清黨”和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后,大部分失散,1929年2月畢業(yè)時只剩下不到800人,流失人數高達80%以上。1928年年初招收的第7期學生共3200多人,因時局動蕩也大部逃散,1929年9月畢業(yè)時僅剩不到700多人,勉強達到五分之一。第7期畢業(yè)后,廣州黃埔軍校于1930年9月17日停辦。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南京黃埔軍校于1937年年底西遷四川成都,又延續(xù)了12年。細算起來,中國黃埔軍校在大陸前后共存在了25年時間。然而,1928年以后續(xù)辦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畢業(yè)生,無論在軍事成就還是知名度上,都無法同前4期相比。蔣介石“一黨獨辦”的黃埔軍校,先后改校名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中央陸軍軍官學?!钡龋髞碛只謴蜑椤瓣戃娷姽賹W?!钡淖畛跣C5藗冇∠笞钌羁痰倪€是當年黃埔島上的那塊軍校校牌,畢竟,那才是“黃埔軍?!钡腉olden Age(黃金時代)。
軍政并舉
黃埔軍校之所以威名遠揚,在于它的軍事政治訓練體制。孫中山要求黃埔軍校學生以“在政治上革命”、“能為三民主義奮斗,能為三民主義犧牲”為宗旨。所以,黃埔軍校的教育與訓練方針是:軍事與政治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yǎng)既有政治思想覺悟,又有軍事指揮才能的革命軍官。
由于學制非常短,黃埔軍校在軍事課程上優(yōu)先安排實戰(zhàn)中最急需的基礎科目:學科和術科。學科方面,以步兵操典、射擊教范和野外勤務令等為基本軍事常識,然后再安排戰(zhàn)術、兵器、交通、筑城4大教程,以及如何制定戰(zhàn)略戰(zhàn)術、作戰(zhàn)計劃、動員計劃的課程,配套教材主要為闡述軍事原理、原則等內容的《戰(zhàn)術學》、《兵器學》、《交通學》、《地形學》、《軍制學》、《筑城學》等課本。術科方面,有制式教練、實彈射擊、馬術、劈刺以及行軍、宿營、戰(zhàn)斗聯(lián)絡等,尤以單人戰(zhàn)斗教練為主,繼而開展班排連營教練。除課堂講授外,還設有課外“軍事演講”制度,定期講授軍事形勢、戰(zhàn)役經過和先進軍事知識,除由教官、顧問擔任演講外,還鼓勵學生自薦演講,以求教學相長,推動軍事學術的研究。
黃埔軍校的軍事教官要么來自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要么來自于粵軍。這樣的教官群體既懂前沿的軍事理論和技戰(zhàn)術,又有一定的實戰(zhàn)經驗,在教學方式上非常重視啟發(fā)式、形象化和示范化。尤其是訓練部主任兼學生總隊長鄧演達、教官兼學生副總隊長嚴重等,軍事素質堪稱教官典范。他們不用翻書就能指出《步兵操典》某頁某行的內容是什么,講解時生動風趣、寓意深刻、善于啟發(fā),示范時動作準確明了、引人人勝。進行排連營教練時,課堂上使用掛圖與沙盤,野外演習時,紅藍軍交替演練。上單兵教練課時,教官以身示范、親手指導,反復糾正、不厭其煩,還通過教唱《利用地物歌》等通俗易懂的訓練軍歌來活躍訓練氣氛、加深理解認知,直到學生完全理解和動作正確為止。
黃埔軍校聘請的加倫(真實名字是布柳赫爾,還擔任過國民政府軍事總顧問、北伐顧問等。他在蘇軍中曾經指揮過哈桑湖戰(zhàn)役,給日軍以重大打擊)、切列潘諾夫等蘇聯(lián)顧問,分布在政治、炮兵、步兵、工兵、軍需、交通、通訊、衛(wèi)生、交際等各個教學崗位上。他們都是優(yōu)秀的蘇聯(lián)軍人,具有深厚的理論根底和豐富的作戰(zhàn)經驗,很多人還獲得過蘇聯(lián)政府頒發(fā)的勛章。這些優(yōu)秀的教官通過提供建議和協(xié)助訓練,為黃埔學生教授當時最新式、最先進的軍事技能。比如,射擊課完全按照蘇聯(lián)操典進行訓練,每次射擊時,軍事總顧問加倫總要親臨靶場,教授示范;每教一個術科之前,都將各級隊長集中起來先學一步,然后再回去教學生。無論哪個班隊的步兵操典和射擊教練,蘇聯(lián)顧問每次都會親臨現場與靶場,現身說法,就地示范。
黃埔軍校特別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軍事課往往都與野外演習相結合,“術科差不多除了操場基本教練之外,大半都是在野外演習”。學生們在校期間都戎裝待命,隨時準備出動演習。演習課分為野外作業(yè)、戰(zhàn)術演練和野營演習3大類。軍事演習常連續(xù)日夜進行,實戰(zhàn)形態(tài)逼真,戰(zhàn)斗空氣甚為緊張。不僅如此,黃埔軍校還把戰(zhàn)爭視為學習的大課堂,安排學生在戰(zhàn)爭中邊學邊用,“每遇一次戰(zhàn)事,所學的能夠馬上用到實際中去”。每次戰(zhàn)役,上自校長蔣介石、軍事總顧問加倫,下至各科教官和顧問,都會隨隊出征,利用戰(zhàn)斗間隙教學,活學活用。術科的許多訓練項目,如距離測量、地形識別、偵探勤務、行軍警戒、行軍宿營等,都是在實戰(zhàn)中完成的——一般的軍校都是把訓練場當戰(zhàn)場,黃埔軍校卻把戰(zhàn)場當訓練場,這恐怕是世界軍校中少有的軍事教育模式了。endprint
除了在軍事訓練上注重革新外,黃埔軍校的另一大創(chuàng)舉是效法蘇聯(lián)的政治教育。在舊中國的軍閥軍隊中是沒有政治工作可言的,中國的軍隊政治教育制度和政治工作從黃埔軍校開始創(chuàng)立。孫中山曾在開學典禮上專門強調:“軍隊能不能夠革命,在于各位將士有沒有革命志氣,并不在于武器精良不精良。如果沒有革命志氣,不研究革命道理,像滿清末年所練的新建陸軍,都有精良的長槍大炮,海軍有很堅固的戰(zhàn)艦和魚雷艇,卻總不能發(fā)揚革命事業(yè)?!避娦?chuàng)建后,效仿蘇聯(lián)軍隊政治與軍事并重的教育方針,設立政治部,負責整個學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起初政治部主任一職由國民黨人戴季陶、邵元沖擔任,可這兩人一個陳詞濫調、一個尸位素餐,愣是把政治教育搞成了催眠戰(zhàn)術。無奈之下,蔣校長只好把政治教育的主動權交給了共產黨人周恩來。
這個當時年僅26歲、外表還有點孩子氣的周主任一上任就風風火火地干了起來,在政治部下設立了指導、編纂、秘書三個單位,發(fā)動學員建立進步組織,出版油印《士兵之友》,設置政治問答箱、匯編《政治問答集》,定期開展思想調查,很快就建立起一整套的工作秩序和制度。更難能可貴的是,周恩來還身體力行,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與廣大學生談心、思想教育和政治講演上。他的清新之氣和個人魅力,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同齡學生,讓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氣象煥然一新。
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主管黃埔軍校政治工作期間,采取了多種靈活多樣的政治教育形式。除了由黨代表、蘇聯(lián)顧問講授政治課外,還專門聘請了蕭楚女、聶榮臻、周逸群、許德衍等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到軍校任政治教官。同時,政治部還積極邀請魯迅、毛澤東、劉少奇、張?zhí)椎刃M庹位顒蛹摇⒅耸康叫Vv演。為了調動官兵積極性,政治部組建黃埔軍校俱樂部,組織官兵開展政治討論與研究,成立血花劇社,出版《黃埔日刊》、《武力與民眾》、《帝國主義》、《各國革命運動概況》等政治刊物宣傳革命思想,鍛煉了學生的革命意志。采取政治課與政治任務和工農運動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參加政治實踐,提高了學生的政治素質。連蔣介石都承認:經過政治教育訓練后的黃埔學生“有理想,有紀律,聽命令,服指揮,打仗不為升官發(fā)財,不為占據地盤,而是為了黨,為了主義,這是當時全中國任何一支軍隊都望塵莫及的”。黃埔軍校當年的政治工作代表了當時軍校政治教育的最高水平,有著許多獨特的風格特點,至今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引用和發(fā)揚。
除了軍政訓練,黃埔軍校還特別注重環(huán)境的精神熏陶。很多人都知道黃埔軍校大門上的那副對聯(lián):“升官發(fā)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逼鋵崳瑢W校內部的空間布置也是“內有乾坤”,半個世紀后,很多黃埔學生依然記憶猶新:“走進大門,過大花廳,每個走廊上都滿掛醒目標語,”從“親愛精誠、和衷共濟;精誠團結、臥薪嘗膽”,到“枕戈待旦,聞雞起舞;勇往直前、破釜沉舟”,從“同舟共濟,團結奮斗;百折不撓,再接再厲”,到“以血灑花,以校為家;艱苦卓絕、完成革命……”等等。之所以布置這么多的標語口號,是為了讓學生形成深刻的記憶,學生們無論“上講堂、出操場、下飯廳、到廁所”,抬頭就看到,時刻提醒自己作為軍人的使命與職責。
嚴格治校
黃埔軍校的成就不是輕松煉成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報考時并沒有受過嚴格的紀律訓練,開始時都不適應,甚至出現了違紀逃跑等現象。為了使這些學生能夠真正接受成為一名遵守紀律的現代軍官,黃埔軍校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嚴格訓練,把紀律約束貫穿于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比如,為了將學生限制在校內,黃埔軍校實行嚴格的門禁制度,專門頒布了《實行門禁令》,將黃埔軍校與外界的空間進行了嚴格劃分,將學生控制于校內空間,實行完全封閉化的軍事化管理。所以,許多學生盡管在黃埔軍校學習七八個月,但從未到過廣州市區(qū)。
在學校里,黃埔軍校的紀律約束更加嚴厲。必須稱呼老師為教官,這樣聽起來更加權威;教官進入和退出教室時,學生必須全體立正行禮,課堂上做的筆記,要送教官審查,考試交卷時亦需向教官行禮。“教官與學生之間,除談論課程公務外,教官不得把學生帶到寢室議論私事;學生不得進入教官寢室隨意坐臥。其余一切行動,均應恪守軍紀”。在學生宿舍里,床鋪必須整齊劃一,被褥折疊必須棱角分明,床鋪與床鋪間的臥具要擺放成一直線;食堂的陳設也是同樣整齊,每一排餐桌上的碗碟、飯桶均放置在同一直線上。潮州分校還特別規(guī)定:“學生必須赴指定地點集合,由隊值日生帶隊到飯廳,飯廳座位均有規(guī)定,學生必須按指定位置列坐,不得調換?!比绱藝揽恋娜粘<s束,不僅促使學生認真學習軍事及其他知識,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強化自覺服從的習慣。在如今解放軍的各所軍校中,依然延續(xù)了黃埔軍校這套日常管理要求,用專業(yè)術語就叫“促進軍人養(yǎng)成”。
在時間管理上,黃埔軍校極其嚴格。每個學生在軍校的時間完全被分割細化,進而被控制到極限?!懊刻煲辉绯刻爝€未亮,只要不是雨天,全校各科的學生圍繞黃埔島公路跑步,這是一種馬拉松式的跑步,又是整齊嚴肅,數著一二三四的口令來跑,跑程約有十五華里”。這僅是晨操,按照規(guī)定,黃埔軍校是一日兩操。同時,為“使全校學生在短少時間內,造就革命軍官必要的軍事政治知識”,課程安排極其緊張,科目課程繁多,時間安排十分嚴密,“每星期以四十八小時分配教授”。所以,每天學生的學習非常緊張,只有晚飯后是“自由活動和自修的時間”。但即使自修時間,也并不是完全用于休息,還有必須參加演講等活動。
每天早上,當黃埔學生們聽到軍號聲后,起床、穿衣服、打綁腿的時間僅有3分鐘,吃早飯也只有10分鐘。在天氣炎熱的廣州,早上吃稀飯“燙得大家嘴直歪”。在軍校里,許多同期入伍或同鄉(xiāng)入伍,被分配到不同的學生隊,雖同處一校,卻除“每逢總理紀念周,或到校本部大禮堂聽大報告時,才有聚會的機會,平日照例三操兩講,忙得同學之間難得往來”。后來的國民黨上將宋希濂回憶黃埔生活時這樣敘述:“吃飯及上廁所等,都受時間的限制,每天的生活確是十分緊張的?!鼻∏∈沁@種類似古代希臘斯巴達式的嚴格管理制度,使學生受到了嚴格的日常規(guī)訓。筆者在解放軍某部實習時,也親身感受了這種“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的嚴訓作風:每天除早、中、晚三餐外,一天安排三次5千米越野,還要接受大量的專業(yè)科目訓練。最愜意的時段就是晚上熄燈后,腦袋一挨枕頭,不過三分鐘,就呼呼入睡。endprint
黃埔軍校頒布實施了大量法規(guī),如《入伍生之軍事要則》,《學生隊學生遵守規(guī)則》、《校值星官勤務規(guī)則》、《守禮節(jié)令》《重視清潔衛(wèi)生令》、《懲罰條例》等等,從學習、訓練、吃飯、穿衣、衛(wèi)生等日常細節(jié)進行全方位規(guī)范。比如,依據軍校《懲罰條例》,如果學生的“服裝臟亂”,就要“處一日以上兩天以下的輕禁閉”;對“疏忽失禮”、“嬉笑無禮”、“語言穢雜”、“儀容頹唐”等,給予一到五次“禁足”;對見教官或長官不敬禮等行為懲罰更為嚴厲。因為“服裝儀容是軍人身份的標志,服裝不整,儀容頹唐,就不像軍人;敬禮事小,但紀律事大,禮節(jié)是軍人精神的載體,如果沒有禮節(jié),則紀律與精神無所表現”。有位學生因未對蔣介石行禮,失禮學生受罰不說,其隊長也被記過一次。從1926年2月開始,黃埔軍校甚至組織學生“每日練習敬禮30分鐘”,要求同級同學之間一概互相敬禮。
如果學生不小心違反了紀律,那可就慘了,等待他的將是降級、重禁閉、輕禁閉、苦役、禁足、立正六大處罰。最為嚴重的處罰是被關入禁閉室,除學習教育外,都得呆在禁閉室里,“除隨身衣服、手紙和一本勤務書籍外,不準攜帶其他物品?!标P禁閉期間,必須保持肅靜,“不準自由歌誦歡呼”。禁閉分輕重兩種,輕禁閉還提供臥具睡覺,飲食與平時無異,只是自由和洗浴則受到限制;重禁閉則完全不同,不僅“不給臥具”,而且“只給鹽開水”,即便被禁閉者生病,病好后還要回禁閉室補足時間。最讓被禁閉者感到羞愧郁悶的是,每間禁閉室門口,都會把被關者的學員隊號、年級、姓名和所犯錯誤或嫌疑,詳細記錄在油漆木牌上“懸掛公示”。這樣一來,從禁閉室門口來往經過的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與禁閉相比,其他幾項懲罰相對較輕,做各項雜役(苦役)、禁止出營房(禁足)、長時間罰站軍姿(立正)。此外,對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學生,黃埔軍校還有傳統(tǒng)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法寶——戒尺。
關于黃埔軍校的嚴格與嚴訓,蔣介石的有一句經典評語:“軍紀訓練的行程,是由外而內的,就是要先從形式上訓練起來,然后慢慢地引導到精神上面去”。正是依靠這種嚴格的紀律約束、高強度的訓練和嚴密時間管理,黃埔軍校僅用7個月到一年半的時間,就將一名普通青年學生培養(yǎng)成一名合格的軍官,在現代軍事人才培養(yǎng)上創(chuàng)造了極其罕見的教育奇跡。
決戰(zhàn)沙場
“風云起\山河動\黃埔建軍聲勢雄\革命壯士矢精忠”,這首原國民黨軍《陸軍軍歌》僅用開頭幾句,就把黃埔軍校抬高到了建軍意義的高度。從史實來看,雖然黃埔軍校后來的歷史命運經歷曲折,但誰都無法否認它的歷史影響。在風雷激蕩的大革命時代,黃埔軍校匯集了國共兩黨一代精英,為國共兩黨培養(yǎng)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成為中國現代著名將帥的搖籃,走出了無數決定中國命運走向的人。尤其是前幾期的黃埔?guī)熒?,經過北伐戰(zhàn)爭、十年內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涌現出一大批高級將領,成為國共兩黨軍隊的骨干力量和風云人物。
從國民黨方面來說,孫中山逝世后,蔣介石也正是依靠著黃埔軍校校長任上打下的軍隊根基,出任北伐軍總司令,以效忠于他的黃埔學生軍官為骨干、以十幾萬中央軍為主力,接連擊敗老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再同中國共產黨撕破臉皮,又在中原大戰(zhàn)中打垮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新興軍閥,完成了舊中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問鼎天下、獨霸四方,成為各方公認的政治盟主和獨一無二的軍事領袖。可以說,黃埔軍校的學生軍是蔣家王朝統(tǒng)治中國的基本軍事班底,成為蔣介石在國民黨軍隊中的鐵桿嫡系——黃埔系。歷史影視劇中老蔣偏愛黃埔系軍官、黃埔系軍官尊稱他為校長的鏡頭,大多都是真實歷史的反映。蔣介石寵信的軍中三鼎甲(陳誠、湯恩伯、胡宗南)、“十三太保”以及親信的軍事將領,幾乎全部都出身黃埔。在國民黨軍隊歷次整編中,黃埔學生都被優(yōu)先任命或晉升,不管是抗戰(zhàn)前德國人馮·塞克特指導建立的德械模范師,還是抗戰(zhàn)后期美國人史迪威幫助籌建的中國駐印遠征軍中,高中級指揮官杜聿明、王耀武、廖耀湘、鄭洞國、張靈甫等絕大多數都是蔣介石所信賴的黃埔系軍官。據統(tǒng)計,在整個國民黨軍隊中,90%以上的國民黨將軍都出自黃埔軍校;擔任兵團司令以上職務的,有60余人是黃埔生。只有極少數像衛(wèi)立煌、孫立人那樣的非嫡系將領,能以自身非凡的戰(zhàn)績出人頭地,但他們最終還是未能獲得蔣介石的信任。
當然,并非所有的黃埔?guī)熒夹е矣凇皞ゴ蟮氖Y校長”。當清黨、分共的風潮在黃埔島刮起時,有相當一部分黃埔學生不顧官位誘惑、不懼死亡威脅,堅守自己的政治信仰,毅然決然地同背叛者分道揚鑣。這些跟著中國共產黨一心一意走到底的黃埔?guī)熒鷤儯腥藸奚邳S埔清黨的屠刀下,有人犧牲在國共內戰(zhàn)昔日黃埔校友的槍口下,有人犧牲在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抗戰(zhàn)烽火中。即便經歷了這樣一條漫長的血色征程,新中國成立后,出身于黃埔的中國共產黨人,有的成為中共著名的政治家、理論家、外交家。比如,當年在黃埔軍校講過課的政治活動家毛澤東,已經是新中國的國家領導人;昔日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成了新中國國務院總理。更多的人則成為八一軍旗下的將帥之星,1955年授勛時,在人民解放軍的開國將帥中,獲少將以上軍銜的黃埔?guī)熒陀?6人,元帥有5位:林彪、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大將有3位:陳賡、許光達、羅瑞卿,上將有周士第、楊至成、宋時輪、張宗遜、陳伯鈞、郭天民等8人、中將有9人、少將有11人。如果(僅僅是如果)沒有國民黨對共產黨三十多年的圍捕殺戮,人民解放軍中的黃埔將帥恐怕會更多。在20世紀80年代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的36位中共軍事家中,有16人曾經在黃埔軍校留下過青春的足跡,他們是:毛澤東、周恩來、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林彪、陳賡、羅瑞卿、許光達、許繼慎、蔡升熙、段德昌、左權、黃公略、劉志丹。
歷史學者對舊中國三大軍校做出了這樣的概括:“保定陸校的學堂、云南講武堂的操場、黃埔軍校的戰(zhàn)場”。黃埔軍校的魅力,更體現在戰(zhàn)場上。如果說,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中,西點軍校壟斷了南北雙方的戰(zhàn)爭指揮崗位,創(chuàng)造了“西點戰(zhàn)爭”的歷史名詞。那么,在中國現代戰(zhàn)爭史上,無論是內戰(zhàn)還是外戰(zhàn),黃埔軍校的學生們都是中國戰(zhàn)場的主角。從黃埔校門里走出的國共精英們,忽而沙場對決、同室操戈,忽而聯(lián)手抗敵、同仇敵愾,在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風云中書寫自己的時代,構成了中國現代戰(zhàn)爭史上影響最大的歷史群體。endprint
在蔣介石政府對紅軍發(fā)動的五次圍剿中,除了第一次輕視對手、任命湘系軍閥魯滌平擔任總指揮外,第二、三次圍剿的前敵總指揮是曾經的黃埔總教官何應欽,第四、五次圍剿的主將是當年的黃埔教官陳誠。而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派出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總指揮、紅十軍團軍團長,是黃埔軍校的1期畢業(yè)生劉疇西;紅軍長征途中,作為紅軍主力的紅一軍團,軍團長是黃埔4期生林彪,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稱贊他是“紅軍中最年輕的鷹”。值得一提的是,以重兵圍攻紅十軍團的國民黨主將,也是黃埔1期同學俞濟時。劉疇西戰(zhàn)敗被俘后,俞濟時不念絲毫同窗之情,直接把劉押往南昌,蔣校長勸降不成后最終處決。俞濟時的這種做法惹來了1期同學黃維的極大不滿:“那么冷,你也該叫老同學吃頓好飯,穿件棉襖嘛!大家同學一場,你也太狠心了。”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軍界始終把蔣介石的黃埔系政府軍作為頭號敵人,無意間輕視了中共的土八路和新四軍。結果,國共雙方分別依據各自特點選擇作戰(zhàn)方式,在整體上堅持了兩個作戰(zhàn)系統(tǒng)之間的協(xié)同抗戰(zhàn):國民黨把國防工事一路修筑到西康,即使屢敗屢戰(zhàn)也決不投降,保存了中國的戰(zhàn)略反攻基地;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民眾武裝發(fā)揮游擊戰(zhàn)爭專長,在敵后堅持作戰(zhàn),不停地破壞敵人對中國占領區(qū)的戰(zhàn)略消化,同時發(fā)展壯大自己。在兩個戰(zhàn)場上,黃埔軍校走出的國共精英們暫時放下了內戰(zhàn)的仇恨,調轉槍口一致對外,無論是平型關(主將林彪)、萬家?guī)X(主將張靈甫)、臺兒莊(主力湯恩伯)三次鼓舞人心之戰(zhàn),還是淞滬會戰(zhàn)、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松山大戰(zhàn)等正面戰(zhàn)場慘烈之戰(zhàn),以及昆侖關戰(zhàn)役(主將杜聿明)、雪峰山戰(zhàn)役(主將王耀武)等經典戰(zhàn)役,都少不了黃埔?guī)熒纳碛?,他們?yōu)榭箲?zhàn)勝利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在1945年以后國共決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從西北、華東到東北乃至全國戰(zhàn)場,國共兩黨的黃埔同學們又一次開始了沙場對決。在晉南戰(zhàn)場上,胡宗南動用11個師對戰(zhàn)老同學陳賡的4個旅,兵力占優(yōu)卻總是屢屢受挫。有意思的是,陳賡每次捉到胡部高級軍官,總要親熱的聲明:“我是陳賡,是你們胡長官的同學”,并盡量給予生活優(yōu)待,顯然比俞濟時做的更有人情味兒。在華東戰(zhàn)場上,黃埔大師兄王耀武帶著他的“二李”同學(李延年、李仙洲),同共軍中新崛起的軍事英才粟裕斗智斗勇,結果一個不小心,把同學李仙洲丟在了萊蕪,把師弟張靈甫搭進了孟良崮,最后老王自己也老本輸光、被俘于濟南。
在參戰(zhàn)人數最多的東北黑土地上,國共雙方的戰(zhàn)地主帥都是黃埔?guī)熒?。國民黨方面的杜聿明、鄭洞國、范漢杰都是黃埔1期生,陳誠、衛(wèi)立煌也是黃埔教官;共產黨的主帥林彪是黃埔4期生,一群黃埔?guī)熒蟠虺鍪?、逐鹿東北。幾年以后,國民黨的一大批黃埔名將,全被林師弟打得一敗涂地,國民黨在東北精銳盡喪、全部輸光,范漢杰同學還進了師弟的戰(zhàn)俘營,氣得蔣介石當面大罵:“林彪是黃埔四期的,可你們是黃埔一期的!師兄打不過師弟,老師打不過學生。”可惜沒罵多久,淮海戰(zhàn)役告終,黃維兵團被圍殲,黃埔2期師弟邱清泉陣亡,5期師弟廖運周陣前起義。戰(zhàn)爭結束后,杜聿明、黃維等黃埔門生進了共軍戰(zhàn)俘營,在那里,他們見到了成為勝利者的老同學陳賡。
1949年12月,當原黃埔教官白崇禧的桂系鋼軍也被林彪的四野大軍輕松吃掉后,國民黨陣營中的黃埔將星大部分都去了北京德勝門外的功德林戰(zhàn)犯管理所。1949年年底,在解放軍對四川的進軍中,最后一期(第23期)的黃埔學生,有3000多人宣布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旗下。幾個月后,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跨過鴨綠江,參加了抗美援朝的保家衛(wèi)國之戰(zhàn),不少人甚至永遠長眠在了朝鮮半島上。也有部分教官被選送到劉伯承新辦的南京軍事學院任教,為新中國早期軍事教育做出了新的貢獻。
根據資料反映,敗退到臺灣的蔣介石又續(xù)辦了黃埔軍校,也就是今天臺灣高雄的鳳山軍校。然而,時過境遷、“廟堂雖在、神已走遠”,在陳水扁當政期間,鳳山軍校校長甚至公開支持搞臺獨,這哪里還有當年那個黃埔軍校的影子,“怒潮澎湃、黨旗飛舞”的理想真的蕩然無存了。
(編輯/筆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