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智
法律作為一種人定的制度,自產生之日起首先便是實然的制度存在,與之相對應的應然的法或曰法的價值存在,則是一種精神的特質。因此,法律作為一種實然的制度存在物放到整個社會機制中去對照,精神與實然之間,就必然存法律的局限性。
一、法律只是眾多調整手段的一種
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在處理復雜社會問題時,除運用法律調整外,還應有政策、紀律、規(guī)章、習俗、道德及其它社會規(guī)范,還有經濟、政治、行政、思想教育等手段。就建立和維護整個社會秩序而言,法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但在某些社會領域和社會關系、社會生活中,法并不是調整社會關系的主要方法,比如在倫理道德中,法的作用時常表現得十分無力。在需要綜合治理的場合,法律有時也不是首選的手段。
例如在公共場所給老弱病殘孕讓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是很遺憾,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讓座的行為時常發(fā)生.但是由于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必須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因此此行為無法由法律來調整,只能靠民眾的道德來約束。
又如在城市綜合管理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地根據法律,對無證經營的小攤販進行各種行政處罰,效果可能會使得其反。
再如在涉及家庭成員或者鄰里之間的糾紛,凡事若都訴諸法律,對問題的解決可能效果并不理想。應該結合其他如人民調解等手段,才能更好地解決此類矛盾。
二、人們的私生活領域法律不宜調整。
現代法治理論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私權利和公權力的矛盾問題。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近現代政治學和法學將人類社會分為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市民社會是區(qū)別于政治國家而存在的典型私人領域。國家的公權力主要作用于政治國家,公民的私權利主要存在于市民社會。市民社會強調自治、自主、自律,不允許國家公權力隨意進入。整體來講,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是典型的公權力的表現形式,因此法律對市民社會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市民社會中的純私人生活領域,如家庭生活領域、朋友之間的友誼關系,即使是強調意思自治的司法也不允許介入。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侵犯他人住宅普遍受到現代國家法律的懲處,所以隱私權普遍受到各國法律的保護。
親屬犯了罪跑到親戚那里去,該如何處理?去報案,將受到良心的譴責,如果包庇了他,你將失去工作和正常的生活。有人說你包庇罪犯,你是對得起你的親屬了,可你對得起人家被害人嗎?讓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對其所親近和有血緣關系的人,做到大義滅親是不現實的,超越了他的能力。西漢時的“春秋決獄”,法官就是用的孔子春秋中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來代替包庇為最的法律條文,唐代時正式規(guī)定了“親親相隱”的原則,親屬之間可以就“十惡大罪”以外的罪互相包庇,我們再看現代的西方國家,西方國家刑法中有期待可能性理論,它緩解了這一矛盾。比如澳大利亞有這么一個案子,著名游泳教授圖雷斯基,因涉嫌在家中私藏興奮劑被法院傳訊,就案情來說,如果此案能得到他妻子的證詞,法院便能對他定罪處刑。但法官明確表示如果他妻子的證詞足以威脅到其家庭的穩(wěn)定,法庭不予采信。為什么要這樣做,法律不能強人所難。
在中國的一些比較落后的農村里,重男輕女現象比較嚴重,父母死后的所有遺產均歸兒子所有,并且大家都認可這種繼承傳統(tǒng)。如果有女兒依據法定繼承所要父母遺產的話,會被村里的人看不起,并會激化家族矛盾,顯然這些都是法律不宜調整的。
三、法律本身具有滯后性,并且受到語言文字以及人的素質等方面的限制
立法者當時不可能完全預料社會生活中可能發(fā)生的事物。法律畢竟是通過簡明扼要的言詞來表述社會現象的,任何語言都不是萬能的,它不可能包羅萬象去窮盡所有的行為與事件。法律調整的范圍只限于那些有必要運用國家強制力去干預的社會關系,而在社會關系中的不少方面用法律干預是不適宜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而法律也不必去窮盡一切社會現象。
例如故意殺人罪的規(guī)定,刑法當中只規(guī)定了“犯故意殺人罪的,判死刑、無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判3年以上10年以下徒刑。”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故意殺人的情形因時間、地點、主體、心理動機、實施手段等不同表現為多種形式。有義憤殺人的,有防衛(wèi)過當的,有見財起意的等等。但規(guī)則可就這一條。因此,抽象的規(guī)則與具體的案件結合起來,必須發(fā)揮法官的主觀能動性,法官運用法律的過程同樣是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在法官自由裁量的情況下,這種創(chuàng)造性就更為明顯。既然法律的使用必須經過法官這個中介,所以在現實中我們所感受到的法往往不是法學家們立的那個法,而是法官們加工創(chuàng)造后的法。這樣,法官的素質在法律的實施中就起到了關鍵性的因素。好的法官就會使法律實施得更精彩、更準確。素質不高的法官則會使法律變得呆板、甚至成為謀取個人私利的手段。
又如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許多現象在法律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是否禁止或者承擔法律責任。例如裸聊、幫助手淫、人奶交易等,這些都是因為法律本身的滯后性導致的。再次印證了社會創(chuàng)造法律,而法律不能創(chuàng)造社會的真理。
認識法律的局限性,其意義在于使我們更全面、更理智地了解和掌握法律的特性,從而在運用法律的時候能夠注重對其弊端的克服。認識法律的局限性對于我們考慮法治的代價、認識法治的規(guī)律、做好政治上的思想準備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