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雪
摘 要:我國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第一次正式引入了“法人格否認”的概念?!肮痉ㄈ烁穹裾J制度”,又叫“揭開公司面紗”。在國外,特別是英美法系國家,盡管國際上仍然存在大量的討論與爭議,但相對于在這一制度上剛剛起步的我國而言,已然有著較為充分的發(fā)展?!敖忝霉救烁窕焱笔恰胺ㄈ烁穹裾J制度”的一種擴張適用。盡管目前就“法人格否認制度”能否擴張適用仍然存在很多爭議,筆者在本文中主要論述“姐妹公司人格混同”的認定標準、認定姐妹公司人格混同后的責任承擔問題。
關鍵詞:公司;法人格否認;姐妹公司;人格混同
一、姐妹公司人格混同的認定
(一)姐妹公司人格混同的情形
要認定姐妹公司間是否存在人格混同,要從姐妹公司間混同的表現情形及混同的程度兩方面進行判斷。
1.財產混同。這種混同的表現形式幾乎出現在了所有人格混同訴訟案例中,在姐妹公司間其主要表現為資金使用上的混同??刂乒蓶|通常利用自身對公司的控制地位,使大量資金在幾家姐妹公司間調撥、流動,或以一家公司名義進行貸款,但將單款交給其他受其控制的公司使用。債權人要求作為合同相對方的公司還款或承擔法律責任時,控制股東就將資金轉入該公司的姐妹公司,從而逃避債務和法律責任。
2.經營管理實務混同。這一認定標準在姐妹公司人格混同的情形下主要表現為:公司沒有獨立從事交易活動的意思,或債權人在與公司業(yè)務往來過程中無法辨別自己究竟在和哪家公司進行交易。這種濫用有限責任的股東通常會注冊多家業(yè)務經營范圍相同或類似的公司,在交易過程中,債權人難以辨別自己究竟在和誰進行商業(yè)往來,在要求對方履行合同義務時則往往困難重重,一旦發(fā)生債權債務糾紛更是難以解決。
3.人員混同和辦公場所混同。人員混同,即“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其作為判斷依據時,僅適用于母子公司和姐妹公司間的人格混同。與此相類似的還有辦公場所混同這一標準。除名稱外,債權人根本無法分辨幾家公司到底有何區(qū)別。
當然,在實踐中,并不是只存在上述某種單一情形即可認定姐妹公司人格混同。通常情況下,要認定姐妹公司間存在人格混同,至少需要滿足上述幾種主要情形中的三種。其中的財產混同與經營管理混同都是必須具備的,而人員或經營場所的混同則有一即可。當然,也并不能排除,在某些案件中,四種情形都要滿足的情況。
(二)姐妹公司人格混同的程度
在存在上述混同情形后,還不能直接導致法人人格的否認。
如前所述,“法人格否認”的適用打破了“股東有限責任”這一公司制的基礎。因此,上述情形的混同必須達到一個足夠嚴重的程度,才需要通過法律的手段刺破該公司的法人面紗,直追其背后濫用有限責任的股東,要求其承擔公司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時間因素。時間因素是指各個姐妹公司間混同的持續(xù)時間。偶爾一次的混同可能并不足以達到否認法人人格的標準;而長時間的混同,才足以表明公司確已成為股東或母公司的另一個“自我”。
2.財產因素。在考慮財產混同是,一般應當達到公司的財務權實際上已經被股東所控制,而姐妹公司間的主要財產已經完全混同。此處的公司財產應從廣義上理解,即不僅包括公司的有形財產,還包括公司所享有的知識產權及債權債務。不論是有形財產的混同,還是財產性權利的混同,只要達到主體完全混同的情形,且由于這種混同使各個姐妹公司無法獨立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以至于公司完全喪失了獨立支配財產的能力,都應認定公司的財產已經和股東及其他姐妹公司的財產混同達到了足夠嚴重的程度。
3.經營管理因素。在考慮經營管理混同時,應主要考慮公司是否還能夠形成獨立的意志,經營管理和日常事務的決定權實際上是由誰控制。如果公司的事務已經完全由股東或其他公司操縱,可以認為經營管理上已經達到了嚴重混同的程度。
4.人員因素。相較于以上幾個因素,人員混同因素需要更加嚴格的認定。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幾個公司之間存在人員的兼任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僅憑簡單的人員交叉并不能認定人事上完全混同。所謂的“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一般是指公司的人員任職上完全重合,或者公司人事(至少是高層管理人員)存在統一任命、調配時,才足以認定人員混同達到了嚴重的程度。
5.其他外圍因素。外圍因素是指上文中所提到的,諸如電話號碼、郵件地址、水電費的加納方式等因素。當姐妹公司間人格混同成立時,這些因素可能會成為其混同的外在表現形式,但僅僅具有這些外圍因素是絕不能認定幾家公司人格混同的。
二、姐妹公司人格混同后的責任承擔
(一)被控制公司與控制股東間的責任承擔
根據我國《公司法》第20條第3款的相關規(guī)定,控制股東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但“連帶責任”的性質該如何界定,在學術界卻仍然存在許多分歧。
筆者認為,正如朱慈蘊教授所說,從解釋論角度,由于《公司法》明確使用了“連帶責任”的措辭,因此“無限連帶責任說”是最符合《公司法》的本意和第20條第3款的文義的。
(二)被控制公司與其姐妹公司間的責任承擔
姐妹公司間人格混同后應如何承擔法律責任,也是我國學者們討論的主要問題之一。
根據《公司法》第20條第3款之規(guī)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如上文所述,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此處“連帶責任”通常被解釋為“無限連帶責任”,因此,在姐妹人格混同的案例中,法院通常判決由各個姐妹公司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筆者認為,在姐妹公司人格混同的情況下,由存在濫用行為的股東承擔連帶責任,符合“法人格否認制度”的立法初衷。
三、結論
對于姐妹公司人格混同這一“傳統法人格否認”的擴張適用,不論是其認定的情形與標準,還是認定后的責任承擔,我國目前都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學術討論,有利于該理論的完善,更有利于加速我國關于這一制度完善立法的進程。
對于姐妹公司人格混同的認定,不僅要具備財產混同、經營管理混同及人員混同或經營場所混同等情形,還要注意掌握這些混同情形所達到的具體程度。姐妹公司人格混同被認定成立后,法律便解開了公司的面紗,直接追索姐妹公司背后濫用公司獨立人格、濫用股東有限責任的股東個人。筆者認為,在責任承擔過程中,應免除姐妹公司的連帶責任,而直接由存在濫用行為的股東與債權人相對的公司來共同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不但減輕了債權人的訴訟成本,也不影響其合法權益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