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杰 趙 輝
(北京中冶設備研究設計總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減輕汽車自重引發(fā)了對高強度鋼開發(fā)的熱潮,先進高強度鋼板已形成不同強度級別的品種系列,主要包括:雙相鋼(DP)、復相鋼(CP)、相變誘導塑性鋼(TRIP)、孿晶誘導塑性鋼(TWIP)、低碳馬氏體鋼[1]。熱鍍鋅雙相鋼在汽車上的應用具有很好的前景,良好的力學性能、安全性能和服役周期長等優(yōu)越性,使之成為新一代汽車用鋼的主要材料[2]。實驗研究了熱模擬鍍鋅退火過程中,雙相鋼的顯微組織與力學性能的演變過程,包括再結晶、相變規(guī)律,可對實際熱鍍鋅雙相鋼生產(chǎn)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
實驗用鋼的化學成分(質量分數(shù),%)如表1所示。試驗鋼在50kg真空感應爐冶煉并澆鑄成厚度為90mm的鑄坯,熱軋后的板厚為4.3mm,終軋溫度大于850℃,卷取溫度為650~690℃。熱軋板經(jīng)酸洗后冷軋,冷軋至1.0mm左右,冷軋壓下率在65%~73%之間。
模擬連續(xù)退火在Gleeble3500熱模擬機上進行,實驗工藝路線如圖1所示。將試樣以10℃/s的速度加熱到臨界溫度區(qū),然后保溫80 s左右,以20℃/s的冷速冷卻到460℃,保溫12s左右,模擬鍍鋅過程,然后冷卻到室溫。如圖的數(shù)字編號所示,在鍍鋅線上的各個點處,中斷鍍鋅過程極冷(本試驗采用噴水冷卻)到室溫,通過觀察組織來分析過程的組織轉變。
在未進入到臨界區(qū)之前的500~700℃溫度區(qū)間淬火以測定冷軋試樣的再結晶情況,在78 0℃淬火以測定試樣的奧氏體化,在78 0℃保溫20 s、40 s、80 s后淬火測定等溫奧氏體化過程,保溫后的試樣以20℃/s快冷到46 0℃,在46 0℃保溫4 s、8 s、12 s后淬火到室溫,觀察模擬鋅鍋中的組織轉變。
表1 實驗鋼的成分/w t/%
在DIL805A熱膨脹儀上測定鋼的相變點,根據(jù)膨脹曲線,測得1#鋼的Ac1為735℃,Ac3為852℃;2#鋼的Ac1為759℃,Ac3為847℃。將退火處理后的鋼板加工成標距為50mm的拉伸試樣,在萬能試驗機上測定力學性能。切取金相試樣研磨、拋光后用4%的硝酸酒精浸蝕,在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鏡中觀察其顯微組織。制取雙噴減薄試樣用于透射電鏡觀察,以分析組織的精細結構。采用Imagetool圖像處理軟件統(tǒng)計晶粒尺寸、再結晶分數(shù)以及組織的數(shù)量。利用維氏硬度計測定淬火試樣的硬度。
圖1 雙相鋼模擬熱鍍鋅工藝路線
圖上數(shù)字和字母為在工藝路線上取的觀測點
初始組織一般為熱軋態(tài),通常為F+P,因熱軋工藝不同,也可能會含有一些B組織。因為隨后要進行冷軋加工,冷軋壓下率較大(75%左右),所以工業(yè)上一般要求冷軋壓下力盡可能小,可以節(jié)約能源,提高經(jīng)濟效益。所以一般要求初始組織盡量為F+P,減少B或M組織,可以降低軋制力。
圖2 試驗鋼的熱軋冷態(tài)組織
如圖2所示為試驗鋼的熱軋冷軋態(tài)組織,熱軋態(tài)組織主要為F+P組織,F(xiàn)和P為等軸狀分布。經(jīng)過壓下率為75%左右的冷軋后,F(xiàn)和P都沿著軋制方向呈拉長分布,F(xiàn)晶粒內出現(xiàn)很多變形帶,由于P的基體較硬,冷軋時不易產(chǎn)生塑性變形,出現(xiàn)很多破碎的滲碳體顆粒。
3.2.1 加熱過程中的再結晶規(guī)律
圖3 加熱過程中的再結晶組織
圖3為在加熱過程中的組織變化,點a處的溫度為640℃,組織仍處于變形狀態(tài),為拉長的鐵素體晶粒和破碎的碳化物顆粒,未開始再結晶。當?shù)竭_點b時,此處溫度為680℃,鐵素體基體已經(jīng)明顯回復,初步具有多邊形化的特征,但尚不明顯,破碎的碳化物顆粒也開始溶解。到達點c時,此時溫度為740℃,組織已經(jīng)明顯發(fā)生再結晶,近一半的鐵素體已呈等軸狀,奧氏體迅速形核長大,d點處再結晶進一步進行,鐵素體晶粒開始長大,已生成的奧氏體進一步長大,部分新的奧氏體核心也開始形成。到點3處時,鐵素體基本完成再結晶過程,呈等軸狀分布,碳化物顆粒已經(jīng)消失,形成沿鐵素體晶界分布的奧氏體晶粒,在鐵素體內部也有部分奧氏體形核。
實驗的加熱速度為10℃/s,鐵素體開始再結晶的溫度為680℃左右,當溫度達到740℃時,奧氏體沿著碳化物顆粒形核,并開始長大,此鋼的Ac1為735℃,由于碳化物顆粒在Ac1時開始溶解,碳化物周圍為富碳區(qū),奧氏體首先在此處形核。在加熱速度為10℃/s的情況下,由于加熱速度較快,低溫區(qū)(<680℃)再結晶過程開始較延遲,在高溫區(qū)(>680℃)由于溫度較高,再結晶驅動力顯著增加,迅速發(fā)生再結晶,再結晶過程持續(xù)時間很短。同時,加熱速度過快,組織的再結晶過程會進入雙相區(qū),在雙相區(qū)會出現(xiàn)再結晶和相變二者共存的現(xiàn)象。所以在快速加熱時,要考慮再結晶延遲所帶來的影響。
圖4 臨界區(qū)保溫時組織的變化
表2 熱鍍鋅工藝線上各點的力學性能
由圖4可以看出,白色的第二相為馬氏體相,a)為780℃保溫0s,b)為780℃保溫4s,c)為78 0℃保溫8s,d)為78 0℃保溫12s,可看出各個階段的組織變化。此時無變形的鐵素體晶粒,呈多邊形分布,已經(jīng)完成了再結晶過程,而且奧氏體也沿著滲碳體核心完成形核開始長大。奧氏體主要分布在鐵素體晶界上,奧氏體相含量隨著保溫時間的延長不斷增加,而且奧氏體也從最初小的粒狀向大的等軸狀轉變,體積比從26%增加到43%。但隨著保溫時間的進一步延長,奧氏體會增速減慢,進入此溫度下的平衡量。
點7處的溫度為620℃,經(jīng)過在熱膨脹儀上試驗,設定冷速為20℃/s,測定的Ar3為592℃,所以當冷卻到點7處時,轉變尚未開始,此時臨界區(qū)奧氏體處于過冷狀態(tài),到達Ar3時開始向其它組織轉變。當剛剛冷卻到460℃時,此時處于點8處,點7處鐵素體含量為45%,點8處含量為35%,由于1#鋼的Ms點為460℃,說明在7~8過程中產(chǎn)生了A→F+B轉變,力學性能發(fā)生突變,抗拉強度從838MPa下降到775MPa,屈服強度也從447MPa降到406MPa,參見圖5。根據(jù)圖1中的對應點號如表2所示。
圖5 熱鍍鋅工藝線上各點的力學性能變化
圖6 鍍鋅(460℃)保溫時組織的變化
圖6為460℃保溫時(鍍鋅)組織的演變過程,保溫時間分別為0、4、8、12s時的顯微組織照片,經(jīng)計算,第二相的體積分數(shù)分別為39.8%、40.2%、46.5%和40.3%。第二相的體積分數(shù)在此階段中變化不大,第二相比例不是強化作用主要因素,所以第二相的特性起著最主要作用。根據(jù)Anddrews提供的馬氏體轉變溫度計算公式,Ms=539-423C-30.4Mn-17.7Ni-12.1Cr-7.5Mo,計算所得4#的Ms為461℃,當Ms小于460℃時,處于貝氏體轉變區(qū),隨時間延長,貝氏體的量會逐漸增加,在隨后的冷卻過程中,剩余的奧氏體會轉變?yōu)轳R氏體,因此最終第二相為貝氏體和馬氏體的混合組織,也會導致第二相的強化作用降低,使雙相鋼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降低。
圖7為2#鋼在退火溫度為78 0℃,保溫時間為2min,以20℃/s冷卻到46 0℃,分別保溫4 s,12 s和32 s,然后冷卻到室溫的彩色金相和掃描圖片。用Lepera試劑浸蝕試樣,可以顯示貝氏體組織(黑色),馬氏體為白色,鐵素體為灰色。
圖7 熱鍍鋅(460℃)保溫過程中
從表3中可看出,2#鋼在460℃保溫時,隨時間延長,抗拉強度急劇降低,屈服強度出現(xiàn)降低趨勢后又呈上升,屈強比與屈服強度變化一致。從圖7中可以看出,組織經(jīng)Lepera試劑浸蝕后,圖中黑色組織(貝氏體組織),從a→b→c黑色相依次增多,細小白色的M/A組織減少,灰色的鐵素體相基本保持不變,所以在此過程中,不斷產(chǎn)生貝氏體組織,導致馬氏體組織量減少。根據(jù)Anddrews公式計算2#鋼的Ms點為448℃,在460℃保溫過程,處于貝氏體轉變過程中,隨保溫時間延長貝氏體不斷生成,剩余未轉變奧氏體量減少,隨后轉變成馬氏體的量也減少,因馬氏體為強化相,所以抗拉強度會降低,如圖8所示。
可見,在熱鍍鋅雙相鋼生產(chǎn)中460℃左右的保溫對產(chǎn)品的力學性能有巨大影響,由于此溫度保溫一般處于貝氏體轉變區(qū)域,強度會隨保溫時間的延長而下降,因此要擴大貝氏體轉變窗口,推遲貝氏體轉變,因此要保證熱鍍鋅雙相鋼的性能,在成分設計上要考慮此階段的轉變。
表3460℃保溫時的力學性能
圖8 組織的精細微觀結構見圖1中(a)點9(b)點11
1)在熱鍍鋅退火初期的加熱過程中,在680~780℃大量進行再結晶,加熱速度較高(10℃/s)會使再結晶進入雙相區(qū),與相變并存。
2)在雙相區(qū)保溫時,奧氏體首先在破碎的碳化物處形成,奧氏體量隨時間不斷增加,會在隨后的快冷中轉變?yōu)轳R氏體,提高組織的強度。
3)460℃保溫時,由于處于貝氏體轉變區(qū),產(chǎn)生貝氏體組織,馬氏體減少,導致強度的下降,對力學性能造成不利影響。
[1]翁宇慶.超細晶鋼—鋼組織細化理論與控制技術[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3:9-12.
[2]張啟富.現(xiàn)代鋼帶連續(xù)熱鍍鋅[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7.
[3]Huang C J,BrowneD J,Mcfadden S.A Phase-Field Simulation of Austenite to Ferrite Trans for mation Kinetics in Low Carbon Steels[J].Acta Materialia,2006,54: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