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西斯·培根
人的思考取決于動機,語言取決于學問和知識,而他們的行動,則多半取決于行動。所以馬基雅弗利說:人的性格和承諾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習慣。他舉了一個例子(是一個邪惡的例子),如果要謀殺一個人,他認為在挑選刺客時,找一個生性殘忍或膽大妄為的人并不可靠,最可信任的還是那種手上曾經(jīng)沾染過血的殺手。也許馬基雅弗利忘記了刺殺亨利第三的克雷姆,刺殺亨利第四的瑞瓦雷克,以及行刺威廉公爵的約爾基和杰爾德卻并非這種人。但盡管如此,他的話還是有道理的。因為一切天性與諾言都不如習慣更有力。我們常聽到有人起誓說以后要做什么,或者不再做什么,而結果卻是從前做些什么,后來依然做什么。在這一點上,也許只有宗教狂熱的力量才可與之相抵。除此之外,幾乎一切都難以戰(zhàn)勝習慣,以至一個人可以詛咒、發(fā)誓、夸口、保證——到頭來還是難以改變一種習慣。
如果說個人的習慣只是把一個人變成了機械,使他的生活仿佛由習慣所驅動,那么社會的習慣,卻具有一種更可怕的力量。例如印度教徒,為了遵守宗教的慣例,竟可安靜地臥于柴堆上,然后引火焚身。而他的妻子也心甘情愿地與他一起跳入火坑。古代的斯巴達青年,在習慣風俗的壓力下,每年都要跪在神壇上承受笞刑,以鍛煉吃苦的耐力。我記得在伊麗莎白女王時代的初期,曾有一個被判死罪的愛爾蘭人,請求絞死他時用荊條而不用繩索——因為這是他們本族的習慣。在俄國據(jù)說有一種贖罪的習慣,要人在涼水里成夜浸泡,直到被冰凍上為止。諸如此類的事例是太多了,由此即可看出習慣對人的行為有多么大的控制力。
由此可見,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我們知道,幼年學習過的語言,常常是終生不忘的。這也是一種習慣。而在中年以后再學一種新語言,就常常很困難了。體育運動上也是如此。當然也有一些人,他們終生的性格仿佛是可以不斷塑造,因此可以在不斷的學習中進步。但這種人畢竟太少了。
此外還必須考慮到,一種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于個人的習慣。因此如果有一個有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環(huán)境,是最有利于培養(yǎng)好的社會公民的。在這方面,國家與政府只能是美德的培育者,而不是播種者。更何況,有些政府連這事也做不到呢!——選自《培根哲理隨筆》
【賞析】
《論習慣》為我們睿智地分析了習慣的強大力量以及如何養(yǎng)成好習慣——從小培養(yǎng),在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中培育,分析鞭辟入里,且有現(xiàn)實的指導借鑒意義,值得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