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蔚生
非法買地建房出售的行為定性
文◎蘭蔚生
[案情]2012年初,王某在江西省信豐縣城城郊向多戶村民購買集體土地,面積約1.5畝,爾后對該片土地予以平整。在沒有經過土管、城建等有關部門批準許可的情況下,王某在該土地上無證建筑商品房一幢24套,建筑面積共3000余平方米,銷售金額高達700多萬元。
本案爭議的焦點在于王某的行為定性。第一種意見認為,王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第二種意見認為,王某的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第三種意見認為,王某的行為構成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罪。
[速解]本文認為,王某的行為構成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罪。
當前,在一些城市特別是縣級城鎮(zhèn),一些不具備房地產開發(fā)資質的個人在城市周邊向農民購買集體使用權土地,爾后建筑商品房向社會銷售,從中牟取暴利。這種非法開發(fā)“小產權房”現(xiàn)象比較普遍,嚴重破壞了國家的土地管理秩序和城市建設規(guī)劃管理秩序。然而,對于這種現(xiàn)象是否追究其刑事責任,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司法實踐中也有不同的做法。有的觀點認為這種開發(fā)“小產權房”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其理由源自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作出的《關于個人違法建房出售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以下簡稱《答復》)。另一種觀點認為這種開發(fā)“小產權房”的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其理由是該行為屬于無證經營,擾亂了國家正常的經濟管理秩序。筆者認為,最高法院的《答復》主要是針對農民在自己土地上自建房屋出售,或者與他人聯(lián)合建房出售的情形,與本案王某買地建房出售有本質區(qū)別,因而本案不能適用上述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而認定為無罪。另外,認為建設、出售“小產權房”的行為觸犯了《刑法》第225條第4項的規(guī)定而構成非法經營罪,這是把非法經營罪“口袋化”的又一個例證。本文認為,類似于王某非法買地建房出售的行為構成了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罪。理由如下:
首先,符合我國《刑法》的立法精神。我國《刑法》第228條規(guī)定以牟利為目的,違反土地管理法規(guī),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情節(jié)嚴重的,構成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犯罪。從法條的文義看,該條文包括兩個罪名,即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罪和非法倒賣土地使用權罪,前者針對土地的轉讓行為,后者針對土地的倒賣行為。對倒賣土地行為更易理解,即買入土地后又高價賣出的行為。對土地轉讓的行為就應理解為包括出讓和受讓兩方的行為,兩方的行為都擾亂了土地管理秩序。正如本案王某向村民購買土地就屬于土地轉讓中的受讓行為。王某在受讓土地后不是為了倒賣土地,而是進行商品房開發(fā)非法牟利,其行為造成的社會危害后果并不低于其倒賣土地。因此,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罪的犯罪主體應該包括出讓方和受讓方。
其次,對轉讓土地的受讓方追究法律責任才能體現(xiàn)法律的公平。如果非法轉讓土地的行為情節(jié)嚴重,對出讓方以非法轉讓土地罪定罪,而不對受讓方追究刑事責任,顯然是不公平的。非法轉讓土地行為是當事人雙方的行為,雙方的行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行為性質、社會危害后果以及牟取不法利益等因素看,受讓方應在非法轉讓土地中承擔主要法律責任。
再次,非法買地建房出售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受讓土地。有些地方非法建設出售“小產權房”現(xiàn)象較為普遍,主要是因為違法開發(fā)商利用了土地監(jiān)管環(huán)節(jié)的漏洞,非法買地逃避了相關的費用,使其買地成本低廉,從而給建設銷售“小產權房”帶來高額利潤。因此建設銷售“小產權房”的行為在于非法轉讓土地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如果有力打擊了非法轉讓土地這一源頭行為,“小產權房”現(xiàn)象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最后,非法轉讓土地行為人包括出讓方和受讓方。《土地管理法》第73條規(guī)定:“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如果構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笨梢?,非法轉讓土地的行為就是非法買賣土地行為,如果對非法轉讓土地的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犯罪主體應該包括“賣”和“買”雙方當事人。本案中,王某作為非法轉讓土地的受讓方,其行為嚴重擾亂了國家土地管理秩序,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后果,應當追究其非法轉讓土地的刑事責任。
(作者單位:江西省信豐縣人民檢察院[3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