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明
得知李娜退役的消息時,郭川正在北京體育大學綜合館里訓練,5000米跑完,汗水浸透了T恤,他心里一驚,“退了?!”反復讀了幾遍那封千字告別信,亞洲網壇一姐的奮斗、喜悅、傷病、無奈與感謝,讓郭川陷入沉思。
“我甚至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出現(xiàn)在這里,你們記得嗎?最初有很多人不相信我的天賦和能力,但是我最終證明了他們(有時甚至是我自己)是錯誤的?!崩钅鹊倪@句話扎到了郭川的心坎兒里。
49歲的郭川,皮膚曬得黝黑,雙目有神,已是訓練館內年齡最大的運動員。像他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國內鐵人三項領軍人黨琦,極限跑者陳盆濱,斯諾克名將丁俊暉,職業(yè)拳王熊朝忠……這些體制外散養(yǎng)的“個體戶”,名頭雖不如“李娜”響亮 ,但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天空。只是,那一片片小天空會是中國體育的未來嗎?
一個在海上打仗,一個在陸上打仗
八年前,郭川自我開啟帆船職業(yè)化道路,前往歐洲學習,聘請國外教練,并參加遠洋比賽。從體制內走出來和玩帆船,對郭川來說,兩者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當年他只是想換換環(huán)境,擺脫生活的常態(tài),就向航天部提出辭職。“那是2001年,生活壓力遠沒如今這么大。如果換作現(xiàn)在,我真得慎重考慮下?!?/p>
郭川去了法國,在職業(yè)化道路之初,混跡在玩了幾十年帆船的高手身邊,就像個插班的小學生,既要克服語言障礙,又要忍受內心的孤獨。適應過程漫長且艱難,他一度患上了幽閉恐懼癥,怕見人,想當逃兵,航行于浩瀚海洋,竟有種窒息的絕望感。他付出了時間與耐心,逐漸得到同行的認可,“西方人比較簡單,他們看你做事的方式和結果,不看面子和形象。”
沒有營養(yǎng)師和體能訓練師。郭川的每頓飯簡單至極,重復吃著蘑菇、生菜和香腸三種食材,大鍋炒,方便也盡量保證身體渴求的能量。當遠航時,等待他的只有被抽掉水分的凍干食品。
“郭川環(huán)球航行項目管理人”劉玲玲就是在法國看到他的訓練情況后,才下決心幫他。她的公司負責郭川環(huán)球航行的商務談判,品牌贊助,媒體宣傳及賽時技術團隊的運作與對接等事務。
難以企及李娜身上實力雄厚的千萬級別贊助,小到郭川吃的冷凍食品,大到商業(yè)贊助,都由劉玲玲一人負責,她形容郭川在海上打仗,她在陸上打仗。2012年11月開始的環(huán)球航行,準備階段驚心動魄,由于國人對郭川及遠洋航海均持觀望態(tài)度,簽了一些贊助商但一分錢都沒有到賬。最讓人抓狂的是臨出發(fā)前一個月,船又壞了。起航前一周,他們匆忙找船東簽訂了租船合同,出發(fā)當天的凌晨,郭川本人還在碼頭親自搬運物資設備。
郭川透露,明年穿越北冰洋的航行籌備情況比較樂觀,“我一定要做這個事情,達到世界第一的高度。”這是他的野心,也透出了些許無奈,年屆半百的他只能從高處做起。
和網球運動員一年馬不停蹄地征戰(zhàn)世界各地不同,帆船項目有時要系統(tǒng)準備1-2年,才能開啟一次遠洋航行。這段日子里,對航行者和其陸上團隊的要求甚高,如何制定計劃并嚴格執(zhí)行,是備戰(zhàn)期間的關鍵所在。
“我到這個年齡,需要自己管理好自己。”郭川說,“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體能訓練和營養(yǎng)方面,我本人來把控,賽時再集中氣象、海洋和船體專家等優(yōu)勢資源。團隊也閑不下來,他們要為我找贊助,為航行儲備力量?!?/p>
愛體育,但不一定非要活在體制內
8月30日下午,郭川以嘉賓身份來到鐵人三項運動員黨琦的分享會。兩人相識多年,從事的項目均與水有關,但性質與技巧完全不同,郭川要在海上航行數(shù)月,黨琦要以最快的速度游出3.8公里的海域。黨參加的是大鐵三(Ironman),游泳3.8公里、自行車180公里、跑步42.195公里。至今,他已囊括國內大小賽事38個冠軍,名副其實的“一哥”。
“一哥”短發(fā),方臉,有著令人艷羨的健碩身材。他比李娜大四歲,仍以“娜姐”稱之,“我很喜歡娜姐,她有魄力,性格直率,是網球領域的榜樣。她有傷病,退役一事她和團隊肯定經過了深思熟慮,是慎重的決定。她如果再堅持,成績下滑的話,商業(yè)價值會受影響。這個時間段退是比較明智的選擇?!?/p>
大鐵三讓黨琦愈老彌堅,這是一項需要成熟心智和人生積淀的運動,運動員參加相應年齡段的比賽,有時選手間年齡跨度超過60歲。
鐵三界有個不成文的說法,只有完成KonaIronman的鐵人才是真正的鐵人。每年10月份,Ironman世界杯總決賽都會回到鐵人三項運動的發(fā)源地夏威夷Kona島。2010年,黨琦在海口拿到了IronmanChina的名次,挺進夏威夷,成為中國參加世界大鐵三的第一人。
黨琦曾是名游泳運動員,從6歲一直練到15歲,強項是200米個人混合泳,13歲時拿過同年齡組的全國冠軍。父親是名舉重運動員,主攻100KG以上級,他本想讓兒子練舉重,但黨琦實在不喜歡。10歲那年,黨琦正參加市里的游泳比賽,場邊助陣的父親卻突發(fā)心肌梗塞死在看臺上。教練為了他能打好后面的比賽封鎖了消息,上岸后,他看見父親被人抬了出去,但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和李娜很像,父親的早逝硬生生塞給黨琦一個必須獨立的未來,無論是好是壞。
那個年代,中國男子游泳很難拿到世界冠軍,師兄們練到20多歲后退役,多數(shù)找不到好工作。文化課也耽誤了,那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15歲,黨琦退役,退役后黨琦去過很多地方,從事過很多職業(yè),最終定居北京,干起了與運動有關的健身教練的工作,2007年元旦隨朋友參加過一場杭州鐵三比賽后,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游泳運動員的基礎再加上后天的努力,黨琦很快在鐵三圈脫穎而出,只要他去的比賽,冠軍很少旁落。他辭掉了健身房的工作,和朋友開了家自行車店,由朋友打理,他專心訓練。
成績好了,自然有商家找上門,贊助的形式有資金有物品,從蛋白飲到訓練服裝,但是數(shù)量和額度都很有限。四年來,黨琦沒買過一件新衣服,幾套簡單的運動服在身上換來換去。錢是不敢亂花的,要留給比賽的報名、交通和食宿,他拿到的那些冠軍的獎金根本無法滿足訓練和生活,好在有車店的生意支撐。黨琦必須保證自律性和執(zhí)行力。國內沒有教練幫他,他自己花錢從西班牙找了位高手,對方通過郵件為他制訂計劃并解決傷病等問題。
生活略顯窘迫,記者問他是否會羨慕體制內的運動員,他否定得毫無猶豫:“不會,在國外,就有很多走職業(yè)化道路成功的例子。我們熱愛體育,不一定非要在體制內生存?!?/p>
體壇個體戶時代到來?
黨琦和郭川均是辭職后,專心從事自己所鐘愛的體育項目,而極限馬拉松跑者陳盆濱至今仍是蘇泊爾電器的員工。他的職業(yè)履歷豐富,在浙江臺州打漁十幾年后進入蘇泊爾,當過車間工人、保安、園藝工……老板喜歡跑步,就支持他跑向世界各地。
跑步是一項孤獨、與自我較量的運動,很多人會感到枯燥,陳盆濱卻視其為樂趣,“我是個宅男,出門跑步反而能消磨我的時間,山頂看風景,樹林里聞鳥語花香。跑步路上有起有伏,很像人生,有高峰也有低谷”。
單打獨斗慣了,陳盆濱曾以為跑步是一個人就可以全部搞定的運動,但當國際賽事或商業(yè)活動找來時,他手忙腳亂。近期,他簽了一家體育經紀公司,幫忙打理身邊事,“靠個人力量,很難再往上走了,要變得職業(yè)些,我才能專心跑步”。
李娜希望退役后開個網球學校,郭川也有類似的想法,以俱樂部的形式來推廣帆船運動,黨琦每周都會組織隊友赴京郊集訓,“黨家軍”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陳盆濱則希望自己能走一條精神之路,帶動更多的人參與跑步,“只需要一雙跑鞋,你就能參與其中。它能帶給你最單純的快樂。”
隨著姚明、李娜的退役,中國體育的巨星時代似乎畫上了句號,身價千萬的運動員難尋,但眾多體壇“個體戶”們的涌現(xiàn),多點開花后,一條條靈活多變的職業(yè)化發(fā)展路線鋪陳開來。中國體壇百家爭鳴的時代,能否到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