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宙
我的床頭一直放著一根竹杖,在遲到的朝陽里泛出青黃的溫潤光澤,嶙峋的竹節(jié)撐起的是一段脊梁,一股直面風(fēng)雨的氣概。杖身鐫刻著我最喜愛的《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比松飞?,難免風(fēng)雨兼程,若總是避于檐下,不敢直面現(xiàn)實,那么靈魂也便失去掌控。
登臨華山,遠(yuǎn)眺諸峰,比之泰山猶險一分,比之黃山仍偉一峰,天下奇險,名副其實。我戴著白色的手套,一手拉著鐵鏈,一手扶著階梯,狼狽地向上攀爬著。巖縫中的石鑿梯經(jīng)多年風(fēng)吹雨打,已經(jīng)沒有了棱角,更難以攀扶,階梯又近乎垂直,眼前的石梯要撞入眼來,我如同爬在石梯上一般,手腳并用,不一會便手酸腿脹,不禁暗暗叫起苦來。
半小時前,我還在山下谷地中倘佯山水,順著平坦筆直的大道,伴著淙淙而淌的流水,在蔭蔽著古木的濃陰下漫步,掬一捧清水,撿幾塊卵石,天朗氣清,何等愜意!不料一上華山便是如此險峻,欲上而不得,欲下而不能,抬頭只見巉巖突兀,低頭便是那駭人的深淵。
好不容易過了千尺幢,度了蒼龍嶺,終于遇上一塊還算開闊的平地,我一屁股坐在路旁的大石頭上,再也不想起來了。
“大哥哥,買根杖吧。”我扭過頭,只見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汗撲撲的小臉,手中抱著十幾根青青的竹杖,我看了看前方轉(zhuǎn)向下山的路標(biāo),心想還不如去山下玩水,便沖他擺了擺手說不想再爬了。小男孩露出失望的表情,但又咬了咬牙,抽出一根竹杖放在我手里說:“蓮花峰真的很美,我常跟爸爸上去,不去一次太可惜了。這根送你吧,希望你能爬上去?!闭f完一揮手,跑向那邊的人群了。
我手握還帶著溫?zé)岬闹裾?,發(fā)現(xiàn)上面刻著一行行小字——蘇軾的《定風(fēng)波》詞。我沉默了,我知道,說去山谷游水賞花不過是不愿再繼續(xù)攀登的借口,我只是怕了這華山,便找個精神安慰。我還要不要登上那山巔呢?我想起小男孩失望的表情,他為何而失望?
我的心似乎被刺痛,被點醒,我站起來,跑過去,胡亂把錢塞給了小男孩,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捏緊了小小的竹杖,向蓮花峰前進(jìn)。
我們常在風(fēng)雨中撐起小傘而自以為悠然,卻不知風(fēng)雨兼程才是路之所向,種種借口不過是堂而皇之地避開殘酷的現(xiàn)實罷了。人生路上,不畏風(fēng)雨,直面慘淡和磨礪,方能長風(fēng)破浪。
誰怕?誰怕!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記敘文,通過寫一次華山之旅,表達(dá)“不與自己講和”的主題,以小見大,不錯?!罢l怕?”這個題目就透露了不與自己講和的信息,蘇軾的《定風(fēng)波》詞引進(jìn)來很適合本文的主題。本文雖然對華山之險有渲染,對自己爬山之難有描寫,但在繼續(xù)上山還是回頭下山的內(nèi)心矛盾中,沒有寫出“不講和”的過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