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建懷
明代高僧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載:“趙清獻公嘗自言,‘晝之所為,夜必焚香告天,不敢告者則不為也。吾以為如是之人乃可學道?!?/p>
趙清獻即北宋趙抃(1008—1084),清獻是他去世后朝廷所賜謚號。蓮池大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趙抃表里如一,凡白天所為,必先于頭天晚上,整衣正冠,焚香告天,不敢告者則不為。
什么是不敢告天的行為呢?大至殺人越貨、貪贓枉法的惡行,小至瞞天過海、欺人騙世的丑行,均是不敢告天、不可告人的勾當。不敢告,便不敢做,所以不為,說明趙抃有敬畏之心,敬天道,畏人言,守底線,持操行。
趙抃進士出身,歷任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江原知縣、殿中侍御史、右司諫、成都知府等職,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以為人正直、立朝剛毅著稱。任御史期間,他敢于直言,彈劾不避權幸,曾使違法亂紀的宰相、樞密使、翰林學士等位高權重者罷官去職,人稱“鐵面御史”。最值得一提的是,趙抃做官四十余年,不僅在中央任過要職,而且在多地任過“一把手”,但他卻從不像那些同僚一樣,騾馬帆船往家里拉東西,無論從油水多足的地方離崗離任,僅“一琴一鶴自隨”。
河北正定已故作家賈大山,也是一位“不敢告者則不為”的身體力行的楷模。他曾在《燈窗筆記》(《長城》1994年1期)一文中說:“我也想效法古人,晝有所為,夜有所告,以攝意心。告天?天無言。告地?地無語。告妻?夫妻相愛情深,難免護短。躊躇間,看見小孫女,活潑可愛,一片天真,也懂事了,于是得一方便法門:‘晝之所為,夜必告小孫女,不敢告者則不為也?!?/p>
連在小孫女面前不好啟齒的事情都不為,可見賈先生律己之嚴。
敢為與不敢為,一字之差,千里之別。不敢告而敢為,則私欲戰(zhàn)勝良知,利益挑戰(zhàn)法度。這種人缺乏敬畏之心,什么都敢貪,哪怕是災民的救命錢;什么都敢吃,哪怕是瀕臨滅絕的物種;什么都敢排,哪怕是致癌的污水;什么都敢賣,哪怕是初生的嬰兒……
然而,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能笑到最后的,絕對不是敢于沖破法律、挑戰(zhàn)良知、看似強悍的“敢為”者,而是“不敢告者則不為”的表面柔弱者。
表面柔弱的人,或許卑微,但不能證明他懦弱。順天應人,與世無爭,見錢能把握好分寸,見利能守得住底線,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喪志,說明他有所敬畏、有所堅守。
看似強悍者,內心卻常常脆弱不堪。雁過拔毛,錙銖必爭,巧取豪奪,唯利是圖,盡管日進斗金,腰纏萬貫,但金滿箱、銀滿箱、笏滿床又如何?這種名不正而言不順的資財,很多是見不得天、見不得光的。稍有風吹草動,便如驚弓之鳥,一旦東窗事發(fā),還得鋃鐺入獄。因此,國外擁有別墅的也好,用汽車拉茅臺酒的也罷,最后連這些勞什子歸誰享受恐怕都無從得知,真應了曹雪芹那句話:“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原載2014年第8期《月讀》】
●河北省保定 裴金超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