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蝶依
【摘 要】高中學生是未成年刑事犯罪的主要群體,其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對于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極其重要。我國中學法治教育一直都在進行,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從整個國家高中教育體制來看,對于高中生的法律教育還缺乏目的性,也就是高中生法治意識培養(yǎng)到底是培養(yǎng)什么法治意識,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何種法治觀念,這些需要我們進一步明確,為高中生法治教育指明方向,而最為高中生,也必須要增強自己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高中生;法治意識;價值觀;群體目標
以往的高中生法治意識培養(yǎng)和教育目的,僅僅是從防止未成年人犯罪這個角度進行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家政治法治文化日益豐富,法律和公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高中生是進入社會的公民預備隊,對他們進行有目的性的法治意識培養(yǎng),讓他們不僅僅不能違法犯罪,還要讓他們明白自己作為一個公民應當享有的權力和要承擔的義務,本文從法治意識和法治價值觀進行分析,明確高中生應當有怎么樣的法治觀念和行為模式,為中國未來中學生法治教育提出相關建議。
一、高中生需要樹立的三種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指人們對于法(特別是現(xiàn)行法)和有關法律現(xiàn)象的觀點、知識和心理態(tài)度的總稱,法律意識是一種觀念的法律文化。相對于完整的社會人來說,高中生最需要的是關注自己和外界,首要的就是要樹立公民意識、責任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這三種意識是法律社會中人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意識。
公民意識是指個人對自己在國家、社會中的地位的自我認知,以法定權利和法定義務為依據(jù),把自身的責任感、使命感融合在一起的自我認知。高中生在學習中基本都能夠認識到自己是一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個人,但是這個角色可以使子女,也可以是兄弟姐妹,但是就“公民”一詞,很多高中生還感到陌生,因為這種稱謂在一般生活學習中不會存在和運用,它是法律社會和政治社會的特有名詞,而在當前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中,高中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公民身份的意識已經為法律所期待。因為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角色,要求高中生必須要樹立起國家主人的地位意識,把自己和國家聯(lián)系起來,不論是建設經濟還是體現(xiàn)民主,高中生都需要把“公民”身份強硬地表現(xiàn)出來。
責任意識不僅僅是公民的法律責任意識,也是高中生必須具備的建設社會主義國家責任人意識,這和政治學習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相通的?,F(xiàn)階段的中學教育往往對責任意識進行道德層面的教化,卻忽視了法律層面的引導,對高中生應當灌輸責任不僅僅在于道德的可遵守,也要進行法律責任的應遵守。法律責任不僅僅是承擔犯罪刑事責任,還可能是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這樣在下一代的立法中,法案才可能為我們下一代的法律人所理解和接受。當我們的未成年人懂得了法律并理解了法律,那么法律權威自然而生,責任意識促使他們進行社會公正的自覺維護。
權利義務意識是高中生樹立法律意識的關鍵問題,高中生在學習法律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權利和義務的意識,就很難理解自己的權利是他人履行義務的結果,而他人的權利也需要自己作出相應的利益犧牲來維護的。這點上,可以加強學生的法制歷史學習,從著名的法律著述和法制故事學習權利義務文化,最終讓學生能夠正確的享受自己的法律權利,也要嚴肅對待自己需要履行的法律義務,這樣才能在未成年人心目中形成和諧的權義觀念。
二、高中法治教育應培養(yǎng)的價值追求
法律意識的樹立是法律被認識的重要表現(xiàn),但是認識法律和理解法律并不是一個相等的關系,知道法律形式和理解法律所代表的深層次含義,是法律學習和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標。無論是公民意識還是權利義務意識,都在遵循一個合理的法律價值,這就是公平正義價值觀。法治的公平正義,主要涉及到四個價值觀的樹立,即秩序、自由、公平和正義。
秩序價值是合理社會生存環(huán)境的基本保障,沒有秩序,即使再民主再自由的國家,也可能變得混亂不堪,因為每個人的權利都需要得到保障和彰顯,如果沒有界限的張揚權利就可能使權利和義務突破平衡的臨界。我們通過不同的法律調整和權利義務規(guī)制,就是為了給人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秩序環(huán)境,因此高中政治常常講習的和諧與穩(wěn)定,就體現(xiàn)在這個秩序價值之上。因此,在高中生法治意識培養(yǎng)中,應當教育他們樹立起社會秩序為首要的價值追求。
自由價值是法律的終極目標。從生理學和社會學來看,中學生又特別是高中生因為校園學習和社會生活的雙重影響,最渴望得到社會自由,往往就會選擇脫離學校學習的正常軌道,那么高中法治教育就需要讓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自由觀,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校園,要讓學生明白自由是有限度地,學生的自由在于學習的邊緣,那么社會的自由邊緣就在于他人的權利。筆者認為這樣的灌輸可能更加形象地表示了自由價值的高中化展示。高中生在認識法律自由價值時,對于勤學和逃學之間可能會更加明白自由的真諦。
公平正義價值觀是法律的核心追去,宣揚的是人類社會一切真善美的標準。通過對歷史和政治題材的學習,讓高中生去理解公平觀念的發(fā)展歷史,比如男女平等歷史、奴隸等級歷史和貴賤差異歷史,結合到當前經濟社會的不平等現(xiàn)象,更好地比較公平與非公平的優(yōu)劣,形成內心自主的公平意識。對于正義,不能簡單地看對與錯,這個需要教育學生從同的角度和立場來看待,讓學生認知正義價值的相對性理論。比如,我們打擊犯罪是在傷害犯罪嫌疑人,但是我們卻保護了無辜的人,那么從懲惡揚善這個角度和人民主權的立場來看,這樣的正義才是絕大多數(shù)支持和維護的正義。
三、高中生法治意識培養(yǎng)教育的相關建議
大力推行實用性法律教育。高中生法治意識提高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法律,學習法律,對于實用性較強的法律,在高中學習階段可以進行普及。對在校高中生開展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從而具備法治意識,具備運用法律處理基本法律事務的能力和意識。
將基礎法律學習納入高考之中。主要是將比如法理學中關于權利義務和正義公平的通識性法律知識加入到政治理論課的教授中,把這部分學習設置到高考測試選拔當中,讓學生和家長能夠真正重視起對法律的學習和研究。
突顯司法機關的宣傳能量。主動邀請校區(qū)所在地檢察院法院等司法機關對高中生進行校園法制宣傳,特別是關系未成年犯罪和違法的社會問題,引導學生知曉什么行為可為,什么行為不可為的規(guī)范行為模式,用警示和激勵的雙重方式提高高中生的法律學習和遵守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家校合作等方式對高中生進行法治教育。
【參考文獻】
[1]朱世媛.“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J].載《中國輕工教育》,2008年(4)期
[2]華金.“中學生法治教育研究——以高中歷史課程中法制史為例”[J].載《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3]單正義.“學生違紀處分程序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對策研究”[J].載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作者單位:南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