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射頻識別技術作為自動識別領域中的一項新興技術,針對RFID系統(tǒng)中閱讀器與標簽碰撞問題,論文介紹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常用的防碰撞算法。
【關鍵詞】RFID;閱讀器;防碰撞
0.引言
射頻識別技術(RFID技術)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利用射頻信號進行目標識別,通過空間耦合的方式來達到不需要接觸信息傳遞,能夠利用所傳遞的信息實現(xiàn)識別的一項技術[1][2][3][4][5]。RFID系統(tǒng)存在兩種通信方式:從讀寫器到應答器的通信和從應答器到讀寫器的通信,在這種雙向通信中會產(chǎn)生兩個問題:
①在讀寫器穩(wěn)定通信范圍內(nèi),可能存在多個應答器,多個應答器之間在數(shù)據(jù)發(fā)送時產(chǎn)生信息碰撞;
②多個讀寫器作用于一個應答器,這樣也會產(chǎn)生信息碰撞使得應答器不能有效識別哪一個讀寫器發(fā)送的命令。因此,RFID系統(tǒng)需要采用相應的方法來減少沖突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使得應答器能夠被正確的識別。
在無線通信技術中,針對信息碰撞問題,主要采用以下技術,分別為:空分多路法[6]、頻分多路法、碼分多路法[7] [8]、時分多路法。
1.空分多路算法
空分多路法是利用分離的空間范圍,對多個目標進行識別的技術。在射頻識別中,存在兩種方法實現(xiàn)空間分割,一種方法是使單個讀寫器的作用范圍減小,把大量的讀寫器和天線旋轉(zhuǎn)在一個陣列里面,這樣應答器靠近這個陣列時,與之距離較近的讀寫器能夠與之通信,對其進行識別,由于每個天線的覆蓋區(qū)域較小,這樣相鄰的讀寫器區(qū)域內(nèi)有別的應答器依然能夠進行信息交換,但是不受到相鄰讀寫器的影響。
這樣在多個應答器處于陣列中時,根據(jù)空間分布的不同能夠?qū)⑵渥R別;第二種方法是讀寫器利用相控陣天線,讓天線的方向?qū)蕬鹌?,這樣各個應答器方向有不同的波束,使得各個應答器通過其在讀寫器射頻區(qū)域內(nèi)的角度位置的不同而區(qū)分;不同方向的偶極子的單個波疊加形成天線的方向,在某個方向上,相位關系偶極子元件的單個場的疊加幫助其加強方向,在其它方向上,一部分則會被抵消。射頻識別系統(tǒng)用的自適應SDMA方法,由于其要具有復雜的天線系統(tǒng),只有頻率在850MHz以上(典型的頻率是2.45GHz),SDMA可以在RFID中應用,并且實施費用較高,因此,SDMA方法只適用于一些特定的場合。
2.頻分多路算法
頻分多路法的特點是同時為用戶提供多個不同頻率的傳輸通路,在一般情況下,這種射頻識別系統(tǒng)從讀寫器到應答器的頻率是固定的,用于能量供應和命令數(shù)據(jù)的傳輸;而對于從應答器到讀寫器,不同的射頻應答器可以采用不同的、獨立的副載波頻率進行數(shù)據(jù)傳輸;頻分多路的缺點是對讀寫器和應答器的制作成本要求較高,每個接收通路必須使用自已單獨的接收器,因此在實際的RFID系統(tǒng)中,頻分多路法也很少得到使用。
3.碼分多路算法
碼分多路法是利用擴頻技術實現(xiàn)數(shù)據(jù)通信,擴頻技術包含擴頻與多址。擴頻是對信息帶寬進行擴展,把一定帶寬的信息數(shù)據(jù)通過大帶寬的高速偽隨機碼調(diào)制,從而擴展帶寬,再經(jīng)過載波調(diào)制發(fā)送出去;解擴是指接收端使用相同的偽隨機碼,把寬帶信號轉(zhuǎn)換成原信息數(shù)據(jù)的窄帶信號。
4.時分多路算法
時分多路法的特點是把信道按時間分配給多個用戶,在多個應答器碰撞中,所有的應答器同時由讀寫器進行控制,通過一種規(guī)定的算法,在讀寫器作用范圍內(nèi),首先在選擇的應答器組中選中一個應答器,然后完成讀寫器和應答器之間的通信(識別、讀出或?qū)懭霐?shù)據(jù)),在同一時間只能建立一個通信關系,所以如果要選擇另外一個應答器,應該解除與原來應答器的通信關系;在多應答器碰撞中主要有兩種算法:ALOHA算法和二進制搜索法。
目前,ALOHA算法(概率性防碰撞算法和樹形算法(確定性防碰撞算法)是常用的防碰撞算法。
(1)概率性防碰撞算法。目前,概率性防碰撞算法主要有純ALOHA算法[9]、時隙ALOHA算法[10],幀時隙ALOHA算法[11]、動態(tài)幀時隙ALOHA算法[12]等。
(2)確定性防碰撞算法。確定性防碰撞算法主要是樹形防碰撞算法,包括二進制樹算法[13]、后退式二進制樹算法[14]、動態(tài)二進制樹算法[15]、修剪枝二進制搜索算法[16]等。
RFID系統(tǒng)的通信協(xié)議也基本采用上述的算法,例如:ISO/IEC 18000-6 TYPE B、ISO/IEC 14443 TYPE A 、EPC class lUHF,采用了樹形防碰撞算法;EPC claSSl HF、ISO/IEC 18000-3 MODE l、ISO/IEC 15693、ISO/IEC 14443 TYPE B采用時隙ALOHA算法;而ISO/IEC 18000-6 TYPE A采用純ALOHA算法。
5.總結
射頻識別技術作為自動識別領域中的一項新興技術,已經(jīng)在自動識別領域受到強烈的關注,也是二十一世紀最有前途與潛力的技術,但是目前RFID防碰撞算法還需要不斷研究,需要不斷提高防碰撞算法的識別率、識別速度、信道利用率,以適應高速運動、多目標識別系統(tǒng)的應用。
參考文獻
[1]侯春生,夏寧.RFID技術在中國農(nóng)業(yè)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溯源體現(xiàn)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0,26(3):296-298.
[2]任守綱,徐煥良,黎安等.基于RFID/GIS物聯(lián)網(wǎng)的肉品跟蹤及追溯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0,26(10):229-235.
[3]Stanford K,Stitt J,Kellar J A,et a1.Traceability in earle and smallruminants in Canada[J].Rev Sci Tcch 0f Int Epiz,2001,20(2):510-522
[4]PettittR G.Traceability in the food animal industry and supermar-ketehains[J].Rev Sci Tech of Int Epiz,2001,20(2):584-597.
[5]丁振華,李錦濤,羅海勇等.RFID系統(tǒng)與傳感器網(wǎng)絡中的數(shù)據(jù)處理綜述[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8,25(3):660-667.
[6]崔炎,呂善偉.空分多址技術在GSM系統(tǒng)中的應用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3,29(2):169-172.
[7]梁彪,胡愛群,秦中元.一種新的RFID防碰撞算法設計[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7,29(9):2158-2160.
[8]王平,胡愛群,裴文江.一種基于碼分復用機制的超高頻RFID防碰撞方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7,29(11):2637-2640.
[9]丁治國.RFID關鍵技術研究與實現(xiàn)[D].中國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09.
[10]N.Abramson.The ALOHA System-Another Alternative for Computer Communi-Cations.In:Fall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Hawaii,1 970:281-285.
[11]H.Vogt.Multiple obj ects identification with passive RFID Tag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ntics,2002,3(23):25-37.
[12]J.R.Cha,J.H.Kim.Dynamic Framed Slotted ALOHA Algorithms using Fast Tag Estimation Method for RFID System.In:3‘d IEEE Consum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ding Conference,Las Vegas,2006:768-772.
[13]Ho Seung Choi,Jae Ryong Cha,Jae Hyun Kim.Improved Bit-by-bit Binary Tree Algorithm in Ubiquitous ID System.Advances i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Processing,2004,3332(2):696-703.
[14]余松森.基于后退式索引的二進制樹形搜索反碰撞算法及其實現(xiàn)[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4,40(16):26-28.
[15]余松森,詹宜巨.跳躍式動態(tài)樹形反碰撞算法及其分析[J].計算機工程,2005,3l(19):19-20.
[16]余松森,詹宜巨.基于修剪枝的二進制樹形搜索反碰撞算法與實現(xiàn)[J].計算機工程,2005,31(16):217-219.
作者簡介:張韓飛(1986—),男,江蘇泗陽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檢測技術、智能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