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模
20世紀60年代初,四川省委為解決部分職工的住房問題,在機關(guān)的街對面,利用舊房翻新改造了一座不太大的、具有四合院風貌的平房院落,門牌號為63號。大院里一共有九套住房,中間有一個百余平方米的壩子,兩邊植有三棵樹,整個大院顯得簡樸、安靜、舒適,又很安全。
從1963年初入住開始,到1983年大院拆除,整整二十年間,先后有16戶人家在這里居住過。人住前,雖然大家都在省委機關(guān)工作,偶爾也見面,但都不很熟悉。入住后,由于朝夕相處,便逐漸成為相知相識的睦鄰好友。當時入住的大多是三十來歲的青壯年,都有妻兒,有的還帶上岳老父母,整個院子算得上是人丁興旺、熱鬧非凡。
這二十年間,住戶們非親非故,但卻能做到風雨同舟、患難與共,體現(xiàn)出了團結(jié)友愛的精神。那時,物資極為匱乏,計劃分配,憑票供應,有時有票也供應不上,生活相當困難。誰家有辦法弄到諸如肉、油、紅薯之類有營養(yǎng)的東西,都慷慨共享。吃飯時,每家每戶常常街沿上擺一張小桌,大家端起飯碗,彼此走動,到其他家門前的小桌上夾好吃的菜。大家一邊吃一邊擺龍門陣,嘻嘻哈哈,樂在其中。
院內(nèi)有兩位受人尊敬的老人,一位是王婆婆,一位是沈婆婆。她們不分親疏,關(guān)心院內(nèi)孩子的出生成長。王婆婆善做吃的,又會做各種特色咸菜,常常分給孩子們吃。我家孩子最饞,有時候偷偷抓了她家壇子里的咸菜,她明明知道,既不介意,也不過問。我的大兒子自小有病,長大后也不好找工作,王婆婆就親自帶他到她創(chuàng)辦的紙盒加工廠做工。沈婆婆是個熱心人,懂得一些醫(yī)療知識。我的小兒子出生后,她和她的女兒跑上跑下,幫助照顧。如今,兩位老人都已離世,走時不知消息,未能前去送別,成了終身遺憾。
文革期間,造反派打著貫徹最高領(lǐng)袖“五七”指示的旗號,一聲令下,把省委、省政府及其所屬部委廳局的干部職工通通趕到米易縣灣丘新辦的省“五七干?!?。至于去了干什么?家里怎么安排?未來去向如何?沒人能回答。住在63號大院的同志,除一人因受審留在原單位關(guān)押外,其余人都在下放之列,只有少數(shù)幾位在省屬單位工作的女同志被特許留家。臨走前,大家都為安排家務發(fā)愁。我家大女兒剛上初中,二女兒正上小學,三兒子自小有病,生活不能自理,小兒子生下來才八個月,更需要人照顧。急難時刻,幸得大院同胞伸出援手。同事兼鄰居王淑芳的弟弟王祖鴻同志在省直機關(guān)工作,他想盡辦法,將我的小兒子送進了當時很難進去的省直機關(guān)嬰兒同,平日在嬰兒同由阿姨照顧,假日便由兩個姐姐接回家照管。同時,院內(nèi)有幾位不下放的女同志和王婆婆、沈婆婆,她們主動表示幫我照顧孩子?;茧y之中,足見鄰居情誼啊!大院里的孩子們在婆婆阿姨的指點幫助下,很快學會了買菜做飯洗衣和照管弟妹,彼此間親如兄妹。
兩年后,由于糾正了“左”的錯誤,干部落實了政策,陸續(xù)從干校回到城里工作,雖然工作崗位有所變動,但仍然住在大院里,院里恢復了往日的歡悅。也許是因為共同遭遇和久別再聚,鄰里之間更加團結(jié)、和睦和友愛了。再后來,我們又一起經(jīng)歷了送兒女到廣闊農(nóng)村當知青、躲地震等許多重大事件。
1983年,省委有關(guān)部門決定拆除63號大院,改建樓房。眼看著一戶戶情深誼重的鄰居陸續(xù)搬離大院,大家依依不舍又難阻分離。
如今,偶遇大院的鄰居,或是路過大院原址,回首往昔,總會涌起一種甜蜜的情愫,令人久久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