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顯
臣對:臣聞自古有志者少,無志者多。有志者立志在己,無志者立志在
人。惟立志在己,是以困其身而不易其志,窮其志而不易其操,愈頓愈起,愈挫愈堅。時至有行,卒能大有為于世,上足以致君8,下足以澤民9。今之君子則不然,遇窮困而失其身,遇患難而失其所守,惟務茍免,靡所不為,何畏乎人神哉!
臣伏讀制策曰:“聯稽古名世者,惟敬事而畏人神,趨事以歷知,涉難以立志,日運不息,歲運不已。雖在寢食,未嘗忘其所以,由是大輔人君,福臻黎庶。所以名世者,為此也。”臣知上位10以為人能立此之志,然后能行此之志?;谝螅瑒t伊尹其人也11;見之于周,則太公其人也12。下此則蕭、曹、韓、彭之興漢13,莫非有志之士,而盡致君澤民之術,以成萬世之勛者,而上位皆得其人矣。惟陛下聰明睿智,允文允武14,龍興以來15,內任韓國公16,以居相位,是猶殷之有伊尹也,漢之有蕭何也。外則寧武王、開平王以主將權17,是猶周之有太公也,漢之有韓、彭也。天下一家,兆民奠安,皆上位明睿所照以致用人之效也。臨御于茲18,十有八年,首誅楊憲19,繼討胡陳20,掃除奸邪,肅清朝政,罷中書以杜權臣之源,升六部以明卿職之典,設通政以防奎蔽,崇監(jiān)察以嚴彈劾21,任無不能,政無不舉,皆上位哀衷獨斷22,而得知人之術,而尤孜孜以得人為念,恐民之不得其所,天下幸哉!臣知上位得人于前,而未得人于后;得人于內,而未得人于外。
臣伏讀制策曰:“聯自代元,統(tǒng)一華夷,官遵古制,律仿舊章,孜孜求賢,數用弗當。其有能者,委以心腹,多面從而志異;純德君子,授以相位,但能敷古,于事束手;中才下士,廉恥無知,身命弗顧,造罪淵深,永不克己,彰君之惡。若非直賢至圣,亦莫不被其所惑,若此無已,奈何為治?”臣知上位既得人心以平天下,欲求得人以安天下。詔賢之詔,不一而下;賢才之舉,不一而足。禮賢無不厚,任賢無不當。然面從而志異者,以其立志不堅而易以動也。往來朝覲23官員,濁者有之,清者亦有之;貪者有之,而廉者亦有之,一體問贓24,法出武衛(wèi),及至窮究,悉皆軍士鞭捶之余,未有無贓之官,遂使?jié)嵴摺⒇澱咦锊患又?,而廉者、清者罪不加輕。及蒙寬恩釋使復任,然其納贓25,只憑前詞,其貪者、濁者納贓易于反掌,其清者、廉者納贓致育妻子,甚者窮而取給于民,卒使貪濁者詈及于清廉26,清廉者悔不及于貪濁。積年,其人才之出仕者則數之27,由某也廉而賠贓反多,某也貪而賠贓者反少,至今取為口實,失其本心,喪其廉恥,務其茍且28。效其忠節(jié)者,幾何人哉!
伏讀制策曰:“爾諸文士,雖在建學之秋,未博乎庶典,但能條陳可否,則知利鈍。既承聯命,悉乃心力,志根名世,在斯始舉,必如聯意?!背加迲撸干衔划斊蕉ㄖ?, 舉之秋29,重名爵,嚴黜陟30,實刑賞,以立天下之志。夫糾察者,耳目之所在,貴朝之公者、能者以任之;布政者,方面之所系31,貴朝之寬大長者以任之,然后使之互察其府、州、縣貪廉能否,無得相通,各聞于上32,以憑黜陟,仍三歲御史一巡,問民之疾苦,則人勤于為善以守己,以安其民,以效忠于上矣。
惟上位急求直言,臣不敢隱。臣謹對。
1.稽古:考察古代。名世,聞名于世。
2.臻:到。黎庶,民眾。
3.委:托付。心腹,衷情。
4.敷:鋪排,施行。
5.克己:克制私欲。
6.彰:暴露。惡(wù),人君的憎惡之處。
7.利鈍:事情的種種結果。庶典,眾多典章。
8.致君:報答人君。
9.澤民:施恩民眾。
10.上位:高位,此指皇帝。
11.伊尹:商初大臣,助湯滅夏桀。
12.太公:呂尚,俗稱姜太公,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后封于齊。
13.指蕭何、曹參、韓信、彭越。漢初蕭、曹相繼為相,韓信為軍事家,彭與劉邦滅項羽于垓下。
14.允:符合(文武兩手)
15.龍興:龍,皇帝;興,立國。
16.韓國公:明初宰相李善長。
17.寧武王、開平王:明代藩王封號。
18.臨御:執(zhí)掌朝政。
19.楊憲:明初宰相,因專權被殺。
20.胡陳:胡惟庸,明初宰相,因專權被殺。朱元璋興大獄,牽連三萬人。陳亮,明初宰相,受“胡獄”牽連被殺,從此,我國自秦漢開始實行的宰相制度即被廢除。
21.中書:在內閣設置的官位,掌撰擬、記載,翻譯諸事。六部,明太祖廢宰相,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六部以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通政,廣開言路。崇,推重。彈劾,檢舉官吏的過失或罪行。
22.宸衷:帝王內心。獨斷,獨立判斷。
23.朝覲(jìn):朝見君主。
24.一體:全體。問贓:審問貪贓受賄之罪。
25.納贓:交付贓款。
26.詈(lì)責罵。
27.人才之出仕者:定語后置,走上仕途的人才。數,列舉罪狀。
28.口實:把柄。本心,本意。務其茍且,一定淪落為茍且從事之輩。
29. 舉: “香”的異體字。指稻谷成熟時的香味,舉,騰發(fā)。秋,時期。指太平盛世。
30.黜陟(chù zhì):官員降免升遷。
31.布政:施政。方面,方方面面。系,關聯。
32.各聞于上:各聞之于上,各使之聞于上,各是他們分別被皇上聽到,即分別向皇上稟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