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明
摘 要:鋼結構工程是以型鋼結構為主的結構,是主要的建筑結構類型之一,也是現代建筑工程中較普通的結構形式之一。隨著我國建筑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鋼結構工程的使用也日趨廣泛,工程所涉及的施工技術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雖然如此,工程施工中仍然存在著一些有待完善的技術,其中,鋼結構焊接技術就是最主要的一項。
關鍵詞:鋼結構;焊縫質量;控制措施
所謂焊接是被焊工件通過加熱或加壓或兩者并用方式,在使用或不用填充材料的情況下,使工件的材質達到原子間的結合,從而形成永久性連接的工藝過程。鋼結構的施工質量,特別是焊接的質量,對人民財產及生命的安全產生很大的影響。
1 焊接過程控制
1.1 焊接環(huán)境的檢查
(1)風速:由于焊接的方法不同,對于風速的控制也不同,在進行氣體保護焊時,應使風速控制在 1m/s,對于其他的焊接方式應不能大于 8m/s,環(huán)境溫度不低于-10℃,相對濕度不大于90%等,必要的時候應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2)對于焊接電弧應確保周圍的濕度,保證焊接的質量;(3)當外界因素,如雨雪風霜等惡劣天氣,直接影響了焊接工作進行,如果不能對焊接施工采取保護措施,就不能進行焊接工作。
1.2 焊接記錄的檢查
焊接記錄的內容:(1)產品編號、規(guī)格、圖號;(2)現場使用的工藝文件編號;(3)母材和焊接材料的牌號、規(guī)格、入場檢驗編號;(4)焊接方法、焊工姓名、焊工鋼??;(5)實際預熱溫度、后熱溫度、消氫溫度和時間;(6)檢驗方法、檢驗結果,包括外觀檢驗、無損探傷、水壓實驗和焊接試樣檢查;(7)檢驗報告編號(理化實驗室、無損檢測室等專業(yè)部門出具的書面報告);(8)焊接返修方法、返修部位、返修次數;(9)記錄日期、記錄人簽字。對焊接記錄應保證及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應按照制造工序依次進行使記錄規(guī)范化;必須經有關檢驗人員簽字或審批。
2 焊接工藝與控制
2.1 焊接工藝要求
2.1.1 H型鋼上下翼板與腹板連接的四條焊縫,全部采用埋弧自動焊。板厚t≤8mm的構件焊縫和梁、柱的薄筋板盡量采用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
2.1.2 對接焊縫和組合焊縫,應在焊縫的兩端設置引弧板和收弧板,其材質和坡口型式與被焊工件相同。引弧和引出板是保證兩端焊縫質量的重要措施,焊縫通過引弧和引出板的過渡,可提高正式焊區(qū)的焊接溫度,以防止焊縫兩端有未焊透、未熔合等缺陷,同時還能消除焊縫兩端的弧坑和弧中的裂紋。引弧和引出板在焊接完后,要用火焰切割除去并用摩光機磨平,嚴禁大錘擊落。這是為了保證焊縫端部完整,避免撕裂母材造成缺口形成應力集中區(qū)或撕裂源點,所以要修平整。
2.1.3 焊接前要認真檢查零件坡口和對接間隙是否符合要求。不合格的,不得施焊。焊件部位的組裝質量,對焊縫質量有明顯的影響,甚至還會影響結構的安全度,所以必須重視焊件的組裝質量。如不符合要求時,應及時修整或重新組裝,絕對不允許在焊縫之間加金屬填充物。加填充物的主要危害是容易造成焊不透,影響焊縫質量。
2.1.4 焊接前要將焊縫及其附近泥土、油污及其雜質清理干凈。
2.1.5 定位點焊,定位所用焊接材料,應與正式施焊所用材料的材質相匹配。點焊高度不宜超過設計焊縫厚度的2/3,點焊長度宜大于40mm,間距宜為500-600mm,如發(fā)現點焊上有氣孔或裂紋,必須清除干凈后重焊。
2.1.6 焊接時允許的最低環(huán)境溫度 :碳素鋼 -20℃,低合金鋼、普通低合金鋼 -10℃。
2.1.7 厚度大于50mm的碳素結構鋼和厚度大于36mm的低合金結構鋼,施焊前應進行預熱,焊后應進行后熱.預熱溫度宜控制在100-150℃。在負溫下焊接時:含碳量≤0.35%的碳素鋼,厚度t≥34mm,預熱溫度130-180℃。16Mn厚度t≥30mm,預熱溫度 130-180℃。預熱區(qū)在焊道兩側,其寬度應各為焊件厚度的2倍以上,且不小于100mm。對需要進行后熱處理的焊縫,應在焊接結束后焊縫金屬沒有完全冷卻的時候立即進行,后熱溫度為200-300℃,保溫時間可按板厚每30mm/h計算,但不得少于2小時。焊縫內部出現不允許缺陷,要用磨光機或碳弧氣刨認真磨出缺陷進行返修,但焊縫同一部位返修次數不得超過二次,如超過二次必須經負責焊接的技術人員核準后,按返修工藝進行。
2.2 鋼結構焊縫質量的控制措施
2.2.1 對施工圖紙進行合理規(guī)劃。施工圖紙對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對施工圖紙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對焊縫質量進行有效控制。從產品質量管理的角度來說,好的產品是被設計出來的,因此,為了確保焊接的質量,施工人員一定要在施工之前對施工圖紙進行系統(tǒng)的設計,確保其實施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而使其在工程施工中的指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確保后續(xù)工程可以圍繞施工圖紙來順利展開。
2.2.2 加強標準意識,對施工工藝進行不斷完善。標準在管理工作的開展中,具有很大程度的基礎性作用,它是施工過程中設計、使用以及生產、維護等諸多環(huán)節(jié)開展的主要依據。一個產品沒有標準就沒有質量可言。對于焊接工程而言,主要指的是焊接的材料使用標準、存放管理標準以及工藝標準等等。標準化的數據管理可以選拔優(yōu)秀的人才,并且激勵工人在生產施工中時刻以標準作為準則和依據。
2.2.3 對施工工藝進行有效評價。施工工藝如何直接影響工程的整體質量,對于施工單位來說,如何有效的實施焊接工藝評價體系已經成為了一項重要工作,對施工工藝進行有效評價一方面可以使施工更加安全,另一方面可以使施工的質量有所提高。在施工中對每一次使用的鋼材或者焊接處理方式進行評估報告評定,這樣有利于建立起評價體系,保證后續(xù)類似的焊接工作順利進行。
具體措施如下:(1)設計時盡量使工件各部分剛度和焊縫均勻布置,對稱設置焊縫減少交叉和密集焊縫。(2)制定合理的焊接順序,以減少變形。如先焊主焊縫后焊次要焊縫,先焊對稱部位的焊縫后焊非對稱焊縫,先焊收縮量大的焊縫后焊收縮量小的焊縫,先焊對接焊縫后焊角焊縫。(3)對尺寸大焊縫多的工件,采用分段、分層、間斷施焊,并控制電流、速度、方向一致。(4)手工焊接較長焊縫時,應采用分段進行間斷焊接法,由工件的中間向兩頭退焊,焊接時人員應對稱分散布置,避免由于熱量集中引起變形。(5)大型工件如形狀不對稱,應將小部件組焊矯正完變形后,在進行裝配焊接,以減少整體變形。(6)工件焊接時應經常翻動,使變形互相抵消。
3 結語
總而言之,將全員、全面、全過程的質量管理貫穿到工程的始終,才是提高鋼結構焊接質量的有效途徑;在管理中要以控制焊縫裂紋和焊接缺陷為指導,以焊工培訓為基礎,以焊縫一次合格率100%為目標;推行工藝改革,動員社會力量,實現技術進步,針對焊接工程失效的具體因素,采取相應對策。為了保證鋼結構的焊接質量,應對焊接的外形尺寸、焊接位置、焊接工藝等進行全面控制,對焊接人員進行培訓工作的同時,提高焊工人員的專業(yè)技能和素養(yǎng),促進焊接技術在鋼結構領域不斷地應用。
參考文獻
[1] 龐紅印.我國油氣管道焊接技術發(fā)展綜述[J].現代焊接,2009(02).
[2] 張樹勇.焊接質量控制淺論[J].一重技術,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