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董明珠再次以她的“快人快語”引起人們的關注。
在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董明珠以格力電器的發(fā)展歷程為例“微言”國資委:“遇到困難的時候,就說這屬于你們經營問題自己去解決,遇到有利益的時候他(政府)就手伸得很長……”
這不是董明珠第一次“批評”政府。今年7月,應邀參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的經濟形勢座談會時,董明珠就語出驚人:“我們不需要國家的產業(yè)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企業(yè)自己就可以做好!”
董明珠的兩次“吐槽”,暴露的是政府以“有形之手”干預企業(yè)發(fā)展的問題。在現(xiàn)代市場經濟中,如何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最大限度激發(fā)企業(yè)活力,正是當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體制難題。
這一難題,考驗的是政府的執(zhí)政智慧。因為某種意義上,60多年來的經濟政策,就一直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反復調節(jié)。
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論是黨的十四大提出的“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還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核心都是在不斷探尋政府與市場的行為邊界。
每一次探尋,都是對經濟規(guī)律的再認識;每一次政策調整,都是一輪新的改革。改革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如今,這一歷史重任又落在新一屆政府身上。
新一屆政府的改革從自我革命開始。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新任總理李克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政府要簡政放權,并提出要從消減行政審批制度入手轉變政府職能。
這是李克強給政府開的“權力清單”,明確政府該做什么,強調“法無授權不可為”。一年多來,國務院已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從體制上減少了政府的“尋租”空間。
2013年8月,在正式批準設立上海自貿區(qū)的文件中,國務院首次提出“負面清單”一詞,規(guī)定除清單上的禁區(qū),其他行業(yè)、領域和經濟活動都對企業(yè)開放。
“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明確企業(yè)不該干什么,強調“法無禁止皆可為”,實際上也在倒逼政府行政改革。
但這并不意味政府對經濟活動無事可做。最近,李克強又提出了“責任清單”,明確政府該怎么管市場,強調“法定責任必須為”。
從“權力清單”到“負面清單”再到“責任清單”,凸顯了新一屆政府的施政理念:先捆住政府亂作為的手,再松開綁住企業(yè)的手,最后盡可能或最大限度地把角色真正“歸位”。這也就意味著,政府也并非“無為而治”,而是要建立和維護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當好市場秩序的“裁判員”和改革創(chuàng)新的“守護者”。
更值得期待的是,無論是“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皆可為”還是“法定責任必須為”,都突出“法”的作用,政府開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向法治社會轉變——事實證明,真正的市場經濟必然是構建在法治的基礎上的。惟其如此,私有財產才能得到有效保護,個人自由才能得到充分保證,企業(yè)家精神才能得到充分釋放,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才會充分涌流。
法治社會,并不只是喊口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65周歲生日之際,將召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此次會議的主題正是“研究推進依法治國等重大問題”。
從歷史坐標來看,“三張清單”是中國探索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延續(xù)與創(chuàng)新,更從法治的高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是這種探索與創(chuàng)新,讓我們可以預期中國經濟的未來。(支點雜志2014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