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住在大山里的男孩,有一天,他在郁憤之中,對著眼前的千山萬壑大聲咆哮:“我恨你!”
——瞬間之后,他聽到大山的回答:“我恨你!”……
——楔子
我·該不該打招呼
在生活中我常碰到這樣的困惑:獨自去參加一個活動,有很多人,在燈光下首先會考慮的卻是該不該與別人打招呼。該?可是在現(xiàn)場我并不認識任何人,貿然與陌生人打招呼,別人會怎么看待我?會用冷漠的眼神拒絕我嗎?以前這樣的事兒,可不少見。不該?可是不打招呼,仿佛不太禮貌,況且一句話也不說,難免讓人覺得冷漠不合群,連自己也覺得尷尬,到時又會怎樣?唉,這么糾結,可怎么辦?
后來,在一次“老師寄語”中,我偶然看到了這樣的語句:“你打招呼的時候,禮貌的樣子很美,為什么不多打打招呼呢?”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以為這樣的尷尬都是別人的冷漠才導致的,卻從沒有想過自己;原來我以為只有別人把我冷冷拒絕,卻從沒想過在生活中,我也常常拒絕別人甚至把別人拒絕得更多!
或許,老師說得對,生活中有很多“聲波反射”現(xiàn)象:你對他人什么態(tài)度,他人就會給你怎樣的回音。
蘇軾·糞土與如來
釋家曾有這樣一個典故。蘇東坡與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對佛印說:“以大師慧眼看來,吾乃何物?”佛印說:“貧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來金身?!碧K東坡聽朋友說自己是佛,自然很高興??伤麉s又笑曰:“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糞土一堆?!狈鹩s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說:“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心中是糞土,所見皆化為糞土?!?/p>
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無論是仰觀宇宙之大,還是俯察品類之盛,無論是看朝菌夏蟲,還是看大自然風霜雨露,所能關注到的美景,其實都本非美景本身,你接受到的,都不過是心對于所見萬物的感悟。是耶非耶,都是心與世界的交流,都是本心對本心的回音。所以,既是回音,既是本心對本心,我們又何必如蘇軾那般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而壓低別人對自己心靈的認識,而讓自己無意中淪為平庸呢?
或許,用心悅納萬物,心才會被萬物悅納,才會收到最美的回音吧。
……后來,那個男孩的父親把男孩帶到懸崖邊,讓他對千山萬壑再喊一句:“我愛你!”
——男孩又聽到大山的回音:“我愛你!”……
——尾聲
這篇文章用常見的故事開頭,開頭第一段用楔子插入一段回音的主題,結尾又扣題,好在首尾呼應。我們能感受到回音就是雙方的心靈互助。蘇東坡與佛印關于萬物由心生的例子,著重闡述心納萬物的好處??梢娮髡邔嬎歼€是下過功夫的。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回音”一說難免淺薄。兩個材料一個在講要主動待人,一個在講用心悅納萬物。如果再增加一些材料用于講“個人”與“他人”關系、如何順應世界等,在立意深度上就有可挖之處了??偟膩碚f,文章材料不夠豐厚,主題有點普通,結構不夠嚴謹,得分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