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50-01
所謂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靈魂,決定著教學內容的確定與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教學效果的高低優(yōu)劣,它對整個教學活動過程具有導向作用,如路標般引領著教學過程順利展開。
而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是指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它是教師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和原有的語文基礎,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學經驗等因素,在課前所設定的教學所應達到的目標。
一、語文課堂需要設定的教學目標
(一)德育目標
學科課程是課程結構中的主題部分,它具有系統(tǒng)進行人類知識傳遞、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等特點;而課程不僅具有知識教學功能,而且具有思想教育功能。利用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內容,這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仔細地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教育因素的同時,充分地把教學和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相得益彰。
我們知道,語文學科所選定的教學篇目在一定程度上都滲透著一定的思想內涵。無論是對祖國的熱愛,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對大自然的陶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優(yōu)秀人物崇高品質的欽佩等無不滲透在語文課本中。
(二)知識目標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語文教學中包括漢語言文字知識、文學知識、文章寫作知識、文體知識、科學知識等。這些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也是非常難的。語言文化知識是形成語言能力的基礎,教學好文化知識,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和關鍵所在。語文教學的過程是知識、信息的傳遞過程,是互動的活動,教師是知識、信息的輸出者,學生是知識、信息的接收者。我們只要選擇一種或幾種方法作為教學突破口,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求知欲望。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方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比較鑒賞,開闊視野。比較是觀察、分析、整理等活動交織在一起的活動。教學中具有可比性的內容比比皆是,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多進行橫向或是縱向的比較訓練,目的是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從而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思想藝術內涵,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開闊了視野。通過比較鑒賞教學方法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知識,更能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三)技能目標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知識轉化為能力。我們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聽說讀寫能力。在這四種能力中,需要語文學科教學著重訓練的是讀寫能力。首先是讀的能力。閱讀水平提高了,就能擴大閱讀量,并且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另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為其他各個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其次,就是寫作能力。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甚至生活學習中,積累大量而豐富的語言材料,掌握寫作方法,做到學以致用。另外,寫作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更好地帶動聽說能力的提高。
2.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的個性,首先表現在教學點切入的角度,這個角度與教師本人對文章的理解和教學理念息息相關。一篇課文采取什么樣的教學視角,從什么角度切入因人、因文而異,但是切入點必須真正做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否則就不能給學生一個完整而系統(tǒng)的認識。
二、如何設定語文課堂教學目標
(一)把握總體目標,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
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因此,我們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準確把握語文總體目標,緊緊圍繞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來預設,切莫偏離方向。
這樣的教學目標緊緊圍繞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來預設,不僅幫助學生學習課文知識,還幫助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規(guī)律,獲得言語智慧,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體現了課程目標的三維融合。
(二)研讀學段目標,體現課標年段特征
新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之下設置了“階段目標”。同一知識點, 在不同的年段其目標要求也不盡相同。如“聯系上下文解詞”這一要求,在第一學段定位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提出的學習目標是“了解”。在第二學段則是“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碧岢隽恕袄斫庠~意”、“體會關鍵詞句的作用”等要求。第三學段為“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詞意”、“體會表達效果”的目標要求。這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最終實現“具有獨立閱讀能力”的總目標。
(三)制訂課時目標,凸顯文本個性特點
閱讀教學是通過一篇篇課文的教學來實現的,每一篇課文,從它的價值形態(tài)看,都具有雙重價值,即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原生價值是指每一篇文章作為社會閱讀客體而存在的傳播信息的價值, 即閱讀價值。研讀文本時,教師要正確把握這種閱讀價值,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以及對讀者產生的精神影響、價值引導等。
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制訂的教學目標趨于程式化,無論什么樣的課文教學目標都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某種情感,明白某個道理”,千文一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只注重教材的閱讀價值,忽視教學價值。而其教學價值恰恰就是體現文本個性,讓學生得到“此文”而非“彼文”學習收獲的重要原因。教學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學價值,突顯文體特征、語言風格,突出文本“個性”,引導學生揣摩不同體裁、不同主旨、不同風格的文體的表達特色,從而習得言語規(guī)律。
(四)微調課時預設目標,促使課堂有效生成
預設的教學目標, 大多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價值和學生的實際, 按照自己的主觀理解擬訂的,它帶有一定的普適性。而實際的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場性,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條件隨時會發(fā)生變化。當預設的目標與實際教學不符的時候,我們要反思、調整預設的目標,根據課堂變化,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接納始料未及的信息,使目標更加適宜、精當。這是每一節(jié)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所應具備的,是一種靈動,一種智慧。
我們要強化目標意識,始終咬定教學目標這座青山,備課時要多從語文本體、學生特點、文本個性等方面去斟酌、考量,使教學目標預設更加準確、精當,教學時要狠抓落實,步步到位,根據課堂生成對不恰當的預設進行微調,確保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甚至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