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林
我真正的讀書是從高中開始的,那個時候,對于寫作,我還是個門外漢。只知道,如果看書,應該就能寫出最好的文章來。慢慢的,我便可以從一個寫作文的人,變成一個寫作的人了。
高中的書是藏進月光的。那個時候對于書的記憶,便是我和同學去校門外的書攤租書,她租言情的,而我卻看誰的名氣大,就租誰的。我是從那里讀完張愛玲的小說,也是在那里知道了村上春樹和夏目漱石。而那時候的書大都不能白天看,老師會沒收的,于是在每個有月亮的晚上,我都把這些書夾進課本里,帶回家去,當做復習功課一樣認真地看。窗外的月光鋪滿我的書,仿佛是為我舉起蠟燭準備了一桌的夜宵,無人爭搶,等我獨享。
但是漸漸地我發(fā)現,我的頭腦看得也快,忘得也快,看完卻不能擁有那些故事的記憶,于是我便想到了最笨的辦法。
我買了一個本子,把美好的句子都抄下來,甚至隨手寫寫讀后感,這恐怕是最早的寫作了。為了看起來不無聊,我還畫了很多插圖,譬如高中時那小人書中的男孩女孩,花花草草。雖然書還給了人家,可是書中的精華都被我抄了下來。我感覺那些話寫得真好呀,因為翻得多了,甚至看著插圖,就可以把那頁的內容背下來,于是我的作文自然也是文采飛揚。
到了大學后,那些書是藏進被窩里的。我已經有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書了,可還是改不了那個習慣,凡是看書,總要拿筆拿紙,唯一不同的就是可以在書上做批注,圈圈畫畫了。上大學的時候床都在上鋪,下面是桌子,我喜歡睡前看書,便把書堆在自己小小的單人床上,真是一窗明月半床書。我平時是個不愛收拾的人,喜歡隨手拿來一本看,再放在一邊,有時候,反倒是摟著書香入眠了。
而這時候,我已經能寫出完整的文章,不需要再向別人借句子了,那些書中的智慧,被我從書中,放到筆尖,再放到了自己的心里,甚至又賦予了它們新的意義。
但我還是會讀書。我感覺世界仿佛一片森林,我們都是要伐木過河的人,唯有采集到適合自己的樹木,才能加工成我們想要的船。所以看書,不過是尋找良木,而書中的精華,是我們需要的樹木器材,唯有最好的材料,才能造出最好的船。
可是離開校園的書,既藏不進月光,也藏不進被窩,卻藏進了自己。迷茫的時候看書,尋找智者的開導;孤獨的時候看書,尋找相同的靈魂;無助的時候看書,尋找新生的力量。而慢慢的,我發(fā)現那些俗世的憂愁煩躁都沒有了,讀書反倒成了一種享受,而不是為了寫作。那時我才發(fā)現讀書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許讀書并不能改變容貌、地位、生活,但是讀書卻能讓我們對待相貌、地位、生活的心態(tài)不同。
曾是書香照路人,讀書便是那燈引,照亮我們或迷?;蚝诎档穆?,而寫作,不過是路上的歌,憂傷時安慰,孤獨時解悶。最詩意的人生該是攜詩卷入夢,引書香作燈,生活便是最好的創(chuàng)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活的作家,只是讀書,讓我們更加暢通,在想去的路上。
【主持人語】
一直覺得,讀書做筆記、點評是很好的習慣。我還記得我借老師的《紅樓夢》看,把里面的詩詞全都抄在了筆記本上?,F在讀書,還是喜歡做點點評。書香照路人,柏林用自己的讀書經歷,很好地為我們詮釋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