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學(xué)
在一個天清氣朗的日子,我懷著崇敬的心情拜訪了包公祠。
包公祠坐落在開封西南隅的包公湖上,三面環(huán)水,只有西門與環(huán)湖路一線相通。大門內(nèi),小徑曲折,花木清幽,一派園林風(fēng)光。庭院正北為二門,即包公祠的正門,門前有漢白玉石獅一對,額書閃閃發(fā)光的4個大字“德照古今”。
沿中軸線前行,稱為“二殿”的第一座殿堂呈現(xiàn)在面前。殿內(nèi)展出的是包公的生平事跡。“百姓誰不愛好官?”觀眾對“包青天”贊不絕口,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其中,東墻上包公的一首《明志詩》最為引人注目。詩云: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
史冊有遺訓(xùn),無貽來者羞。
將詩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其基本意思是:清心寡欲是修身的根本,正道直行是自己追求的目標(biāo)。根正苗直的良木主干,必將成為棟梁之才。純粹的精鋼不可扭曲而做彎鉤。國家的倉庫充盈了,老鼠麻雀也會歡喜。如果田地里連草也不長,兔子狐貍都要犯愁。史書上記載著前輩賢士的教誨,做官不能有惡行劣跡而被后人羞辱。
此詩是包公在家為父母盡孝10年之后,進(jìn)京做官之前所寫,未出仕已萌清官之志??芍^平地一聲雷,非同凡響。
詩的第一、二句開宗明義:做官要清心寡欲,廉潔奉公,光明磊落,正道直行。首先點(diǎn)明了自己做人和做官的道德準(zhǔn)則。
第三、四句是比喻。“秀木”喻指德才兼?zhèn)涞那嗄昕〗?,也包括自身,將來必將成為國家的棟梁?!熬摗庇髦傅赂咄氐暮霉佟⒑萌?,此指清官廉吏;“彎鉤”喻不走正道的庸官俗吏或貪官污吏。弦外之音是:清官廉吏決不能像庸官俗吏那樣搞歪門邪道而禍國殃民。
第五、六句實(shí)際上也是比喻,暗喻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不能相反。即做官要勤政愛民,年年銀滿庫、糧滿倉,國泰民安;不能玩忽職守,甚至貪贓枉法,搞得民窮財盡,社會不安,人畜共憤,天怒人怨。
詩的結(jié)尾兩句,直抒胸臆:要牢記前輩賢良之士的諄諄教誨,堅決做好官、辦好事;不做貪官、辦壞事,免得遺臭萬年,被后人羞辱、謾罵。
詩言志,詩如其人。包公的《明志詩》寫得豪情滿懷,很大氣,也很硬氣,是一首斗志昂揚(yáng)的正氣歌。它充分表達(dá)了包公要做國家棟梁和清官廉吏的崇高志向與堅定決心。此詩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銘。居官26年,清正廉明,剛直不阿,懲惡揚(yáng)善,執(zhí)法如山,為國除奸,為民除害,上報國家,下安黎民,成就了一位傳頌千古的“包青天”。
在保存下來的一塊宋代石碑上,刻有宋代183任開封府尹的名字,唯有包拯的名字被抹去了。這是因為,人們仰慕包拯,常用手指在碑上指點(diǎn)他的名字,天長日久便磨成了一道深而光滑的指痕。由此可見,包拯影響之大,感人之深,德威歷久不滅,碑上無名卻有口皆碑。
大殿是包公祠的主體建筑,七開間,歇山頂、綠琉璃瓦鑲邊,飛檐挑角,氣勢恢宏,威嚴(yán)壯觀。大殿中央供奉包公巨型銅像一尊。包公端坐在靠背椅上,勁正如松,巍然如山,有凜凜不可剝奪的浩然正氣!
院中左右是東西廂房相對,各為5間。東廂房展出經(jīng)典包公戲《鍘美案》蠟像一組,栩栩如生;西廂房展出包公除暴安良的內(nèi)容,引人入勝。
由大殿往東出偏門,便進(jìn)入臨湖而建的靈石苑。一碧萬頃的茫茫包公湖,水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
筆者站在湖岸,偶成小詞一首,以志此游:
《憶江南·詠包公湖》
平湖鏡,一鑒是非清。府尹大堂懸日月,銅鍘霜鋒斬奸佞。千載頌包公。(責(zé)任編輯:王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