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勤勇
“九州”為什么能代指“中國”?
陸游的詩《示兒》中有“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詩句。課本對“九州”的注解說“古代把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代指中國”。有些同學(xué)問:為什么“九州”能代指中國呢?“九州”具體說是哪九個(gè)州呢?
上古時(shí)代,我國華夏族建國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以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居于天下之正中,是中原地區(qū),就把國家的名字叫做“中國”,而把它周圍的地方稱為“四方”?!熬胖荨笔侵袊糯性貐^(qū)九個(gè)行政區(qū)域的名稱。據(jù)史書記載,大禹治水的時(shí)候?qū)ⅰ爸袊眲澐譃椤熬胖荨保熬胖荨钡拿Q,說法不大一樣,一般都采取《尚書·禹貢篇》的說法,認(rèn)為“九州”是指:冀州、豫州、雍州、揚(yáng)州、兗州、徐州、梁州、青州、荊州。古人以“九”代指多數(shù)。以表示中原地區(qū)的遼闊。司馬遷在《史記》里說“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焙髞砣藗兙陀谩熬胖荨贝钢袊?。清代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等也是用“九州”代指中國。
古代文人的美稱
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正史之宗,后世稱他為“史遷”。晉朝的陶淵明寫了《五柳先生傳》,后人稱陶淵明為“五柳先生”。唐朝的李白初到京城時(shí),賀知章看了他的《蜀道難》一詩大加贊賞,稱李白為“謫仙”。而杜甫的詩善陳時(shí)事,世人稱其為“詩史”。
唐朝的鄭谷七歲能詩,后做官為都官郎中,他曾在《鷓鴣》詩中寫了“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的妙句,傳誦于世,被稱為“鄭鷓鴣”。程賀的《君山》詩中說:“曾游方外見麻姑,說道君山此本無。云是昆侖山頂石,海風(fēng)飄落洞庭湖。”時(shí)人稱其“程君山”。許棠在《過洞庭》詩寫道:“驚波常不定,半日鬢堪斑。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鳥高恒畏墜,帆遠(yuǎn)卻如閑。漁父閑相引,時(shí)歌浩渺間?!比藗兎Q其“許洞庭”。
劉長卿擅五言詩,人稱他為“五言長城”。駱賓王為文,好用數(shù)字,如“秦塞重關(guān)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小堂綺帳三千戶,大道青樓十二重”,人稱他“算博士”。楊炯寫文章好以古人姓名連用,如“張平子之略談”,“陸士衡之所記”,“潘安仁宜其陋矣”,人稱他為“點(diǎn)鬼簿”。
北宋的歐陽修在滁州做官時(shí),自號“醉翁”。宋祁曾做過工部尚書,他的《玉樓春》詞中寫春的句子“紅杏枝頭春意鬧”,傳誦一時(shí),人們稱他為“紅杏尚書”。
古代以衣代人擷趣
我國的古代的服飾作為一種文化一直被人們不斷地研究探討。古代服飾根據(jù)顏色、材料或質(zhì)地等特征,顯示了不同著裝的尊卑貴賤和性別職業(yè),故不少服飾詞語成為某類人物的代稱,有的甚至沿用至今。現(xiàn)擷取一部分,以饗讀者。
黔首:秦時(shí)平民用黑巾裹頭,故代指平民。
巾幗:古代婦女戴的頭巾,故代指婦女。
黃冠:黃色的束發(fā)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飾,故代指道士。
金貂:漢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飾,故代指侍從貴臣。
黃衣:道士穿的黃色衣服,故代指道士。
布衣:麻布之類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著,故代指平民。
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
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故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蛞园滓?、白身稱之。
青衿:也作青襟,古代讀書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讀書人。
黃裳:太子的代稱。
韋帶:熟牛皮制的腰帶。普通平民系韋帶,故代指平民。
縉紳:古代士大夫大帶子下垂的部分叫紳,笏插在皮帶與帶子之間叫縉,所以縉紳代稱高官。
褐夫:褐是麻毛織品,質(zhì)地較次,是窮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貧民。
裙釵:唐以后用裙釵代指婦女。
袍澤: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將士、戰(zhàn)友。
山東省萊陽市柏林莊中心初級中學(xu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