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念國整理
中國戰(zhàn)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援指出,當前,對軍訓的存廢問題眾說紛紜,人情有柔性,但法律則有剛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規(guī)定,“凡是具有中國國籍的所有大學生和高中生都要參與學校統(tǒng)一組織的軍事訓練,高校軍訓被納入必修課程,高中生軍訓則屬于社會實踐活動,高中生的軍事技能訓練和軍事知識講座考核成績加載本人學籍檔案”。
由此可見,學生軍訓是法律要求的,除非立法機構“修法”,否則,法律的尊嚴神圣不可侵犯。
當年,把軍訓寫入法律條文,不是心血來潮,更不是“左”的表現。它是國情的需要、國防的需要,也是國際競爭的需要。
我國長時間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一些家庭對獨生子女過分溺愛,導致我國青少年成長環(huán)境先天不足。加上,一些媒體追逐庸俗趣味,消費“中性化”、“娘娘腔”,在部分青少年當中形成了“柔性化”的傾向。無疑,軍訓是給孩子們“增鈣補氣”的有效手段,也應該是大多數父母的心愿。
從我國的國防人口構成來看,知識青年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高中生、大學生將是我國兵源的主體。在參軍前對他們進行役前教育,可以縮短他們由“民”到“兵”的距離,減少他們入伍后單兵課目、共同課目的訓練時間,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通過軍訓的“淬火”,可以使受訓者受到愛國情懷的熏陶,增強國防意識,增加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和耐壓能力。必要的養(yǎng)成教育,如隊列訓練、整理內務、一日生活制度的規(guī)范,會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們受益終生。
從國際競爭的角度來看,少年強,則國家強。許多西方國家也把軍訓作為國家公立教育的一部分。中日青少年在某次國際夏令營中曾經有過一次“過招”,結果中國學生的體能、自理能力、抗壓能力都遜于日本。長此以往,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中國在起跑線上就會輸人一籌。
但必須指出的是,在這次“龍山軍訓”事件中,軍隊要承擔更大的責任。我們必須從嚴治軍,不管教官是現役人員還是預備役人員,打人都是不對的,都是軍隊的恥辱,都給人民軍隊臉上抹了黑。
當然,我們既不能因噎廢食,以偏概全,以個別孤立事件否定軍訓全局;也不能文過飾非,對軍訓中存在的問題熟視無睹。軍訓必須嚴格依照《兵役法》、《國防教育法》、《教育法》行事。
事實上,就目前情況看,“軍訓制度面臨的不是制度存廢問題,而是如何加強和提升質量的問題”。這要求我們必須嚴格選拔執(zhí)行軍訓任務的教官,各級軍訓主管單位要周密規(guī)劃,嚴格管理,不能放任自流。軍訓內容也需與時俱進,要不斷更新訓練大綱,增加一些自衛(wèi)防身、災難逃生、應對恐怖襲擊的技能和心理訓練,增加軍訓中的科技、知識含量和趣味性,普及現代國防理念以及現代國防科學技術知識,培養(yǎng)學生愛軍習武的國防意識。
軍訓“OUT”了嗎?
我國的軍訓傳統(tǒng)由來已久。
“六藝”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射”“御”兩項,即射箭和駕御戰(zhàn)車,便屬于軍事訓練的范疇。
電影《孔子》中,周潤發(fā)飾演的孔子展示了高超的射箭、駕車等“軍事”技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鬃赢斈瓿恕白釉弧薄霸娫啤敝?,“射”“御”等軍事技能也是他教學的重要內容。事實上,以后歷朝歷代都有學校對學生進行軍訓的記載。
網易教育頻道專欄作家鳴石認為,在古代西方社會,騎馬、射箭、擊劍等軍事技能是貴族男子的“必修課”。進入現代社會以后,源自英國的童子軍制度至今已經在全世界流行了一百多年,廣受歡迎。作為一種野外活動的訓練方式,這種方法用以培養(yǎng)青少年成為快樂、健康、有用的公民。據統(tǒng)計,目前全世界約有兩億五千多萬名童子軍。由此可見,軍訓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學生增強體質,鍛煉意志品質,培養(yǎng)團隊精神所起的作用,可謂超越了時空,有著廣泛共識。
早在1917年,《新青年》雜志刊登過一篇名為《體育之研究》的文章,作者對年輕人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個署名“二十八畫生”的作者就是毛澤東。在這篇文章中,核心思想就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基礎,身體健康了,才能很好地學習、工作、生活。毛澤東的文章雖然不是直接講軍訓,但也是在強調學生不能成為讀死書的“書呆子”,強調了身體鍛煉的重要性。
筆者發(fā)現,贊成取消軍訓者的主要論據,便是給軍訓扣上了一頂“形式主義”的大帽子,認為學生軍訓只不過是走形式,踢踢正步、拉拉歌、放幾顆子彈、寫兩頁感悟,無助于學生提高身體素質、增進交流與團結,更奢談增強國防意識。
當然,還有一個很多女孩子想說而不好意思說的理由:怕曬黑。其實,筆者倒是覺得,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想取消軍訓,而是對軍訓的形式和內容不太滿意罷了。
和很多同齡人一樣,筆者在高中入學和大學入學時,均曾參加過軍訓,內容無非是站軍姿、隊列訓練、整理內務、野外拉練、實彈射擊、老戰(zhàn)士作報告等等,最后寫一篇總結上交,又無非是千篇一律的“通過此次軍訓,增強了體質,鍛煉了意志品質,提高了國防意識……”云云。
坊間吐槽,站軍姿無異于“罰站”,整理內務敷衍了事,沒幾個學生能將被子疊成“豆腐塊”,野外拉練形同“秋游”,實彈射擊無非是花幾分鐘時間放放空槍……這對于如今玩慣了網絡游戲,看多了《士兵突擊》《我是特種兵》等時尚軍旅劇的“80后”“90后”們來說,這樣的軍訓顯然有點“OUT”了。
那么,軍訓如何才能更“in”更“給力”?
首先就要保證軍訓時間,而且不能局限于新生,最好每個暑假所有學生都參與。至于軍訓內容,完全可以參照新兵入伍訓練,進行標準化軍事訓練。當然,事先需要進行嚴格的體檢,一些身體有殘疾或者患有其他醫(yī)學上認為不適合進行劇烈運動的學生,可以酌情減免。
其次為了增加軍訓的吸引力,可以增加一些娛樂性強的拓展項目,比如真人CS、攀巖、高空跳躍、逃生訓練、野外生存、智力競賽等。時下很多企業(yè)為了提升員工的執(zhí)行力、凝聚力和團隊精神,也都會對新員工進行類似的軍訓和拓展訓練,由此可見此類活動的強大生命力。
軍訓的問題,應當是如何豐富其形式和內容,使之更具吸引力,并藉此引導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取消軍訓的論調,可以休矣。
反思“軍訓互毆”別跑偏了題
當今世界,將軍訓作為學生必修課的國家并不少,近鄰越南就規(guī)定,初中以上學生每年都要進行軍事訓練。其他國家的學生軍訓也曾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卻沒有像我們這樣將輿論焦點集中到存廢上。
中國教育報記者郭文婧認為,道理很簡單,一是有備而無患,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是一種先進正確的國防理念,是一種世界趨勢,也是加強國防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二是服從命令的精神,必須一分為二地看待,自理自立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的品質應是公民必備,而軍事化訓練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所以,反思學生軍訓互毆,基本立場應是如何把好事辦好,而不是存廢問題。尤其是在互毆責任的歸納方面,輿論幾乎一致地指向了教官和選派教官的當地武裝部門。難道作為學生管理部門的學校就沒有責任?擔任著“政委”角色的班主任就沒有問題?學生作為互毆的一方一點責任都沒有?如果反思不能全面客觀,不能站在基本的正確立場,就會陷入鴕鳥境地,不僅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學生軍訓體系無益,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教育觀念的更新進步也沒有什么好處。
毫無疑問,學生軍訓互毆事件的發(fā)生,偶然之中存在必然因素,而這正反映出我國學生軍訓的體制機制問題。比如,軍隊與地方武裝部門之間,軍隊、地方武裝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之間,教育行政部門與所轄學校之間,存在體制紊亂、職責不清的問題。又如,在保障體系方面,存在學生軍訓專業(yè)教員缺乏、經費不到位,學生軍訓基地缺乏不得不依賴學校操場、器材保障不到位等問題。更深層的問題在于軍訓大綱缺乏梯度,大學與中學缺乏連貫體系,重復著簡單的律令訓練。
而西方某些發(fā)達國家在這方面卻做得不錯。以美國為例,學生軍訓工作就有五大特點:一是法規(guī)體系配套嚴密,承訓單位需要與被承訓單位和學生簽訂軍訓合同;二是教學大綱科學,內容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在共性的基礎訓練之上,分為初級訓練、高級訓練和軍事技能訓練三個層次;三是確保教官質量,所有軍訓教官全部由軍方人員擔任,必須具備學士以上學位;四是保障體系完善順暢,訓練基地、裝備器材全部由軍方無償提供和保障,軍訓經費列入國防費;五是學員對接,技能訓練合格后,根據情況授予學生預備役軍銜,或者直接入伍授予現役少尉軍銜。
軍訓互毆事件的發(fā)生,反映了我國學生軍訓在專業(yè)化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不能因為出了問題,就將嬰兒和洗澡水一起潑掉。
軍訓是民族血性的“淬火爐”
臺灣媒體曾經報道了臺陸軍部隊中出現過的這樣“戲劇性”一幕:一位士兵用餐時望著一顆番石榴哭泣。經詢問,該士兵啜泣著回答,“我在家時都是媽媽將番石榴切好”,現在面對一個完好的番石榴“我不知道怎么吃”。這樣看似笑話卻又真實的事例,生活中屢見不鮮。
只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草莓兵”是從哪里產生的——不正是從初中、高中嬌弱的學生中產生?
中國軍網資深作者“軍粉團”認為,《狼圖騰》說中原人是屬羊的,草原人是屬狼的。《亮劍》里說要有野狼團的精神。《史記》里稱秦國的軍隊是虎狼之師,橫掃四方。所以我們看到,日本學生軍訓大量進行實彈射擊、格斗術、傷口包扎、擔架制作等“干貨”,且在模擬戰(zhàn)場環(huán)境下嚴格訓練,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尚武精神——好吧,侵華時期,很多日軍都是直接從學校走出來的學生兵!
單就個人而言,蘇軾有句話:“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睂τ诖蟆⒅袑W生而言,軍訓只是短暫的一堂課,其背后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寶藏”,如果有所領悟,必將受益無窮。一個只習慣坦途的人,在矛盾紛繁的社會,一個小小的打擊,就可能敗得一塌糊涂;一個只習慣單打獨斗的人,在高度分工、密切配合的當下社會,也可能只是一根易折的筷子!
別再拿出那套“壓抑人性”的腔調了,請問問莫言、王健林、任志強們,軍隊帶給了他們什么,也許更有說服力。
換句話說,我相信軍訓是為了培養(yǎng)一批有血性的人。
我不知道那些呼吁取消軍訓的同學們,是因為有軍訓記憶之痛,還是出于別的考慮,但我知道,無論于國家于民族還是于個人,軍訓是我們應該經歷的“淬火爐”。我也不知道現在中學的軍訓是在馴狼還是馴羊,但我知道日本的軍訓是在馴狼,而狼長大了是要吃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