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湛
《一本入門指南:作曲家若斯坎和他的音樂傳奇》
(Josquin des Prez and His Musical Legacy: An Introductory Guide)
作者:埃爾德斯(William Elders)
魯汶大學出版社(Leuven University Press),2013年出版
這本書是研究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佛萊芒樂派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若斯坎的最新著作。人們通常認為,復調音樂在若斯坎的手中,已從技術的約束中解脫出來,達到了一個新的、可以表達充沛情感的高度;但本書更加細化,集中論述了為什么格里高利圣詠會成為若斯坎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并揭示了若斯坎“獨有特征語言”的方方面面——他高比例的經文歌和彌撒曲既有傳統(tǒng)的對位法技巧,又包含文藝復興時代注重情感表露、倡導自由想象力的因素。比較而言,若斯坎早期的作品偏重復調技巧的多樣化,晚期的作品中聲部進行越來越自然,和聲因素越加豐富,也更加注重歌詞的含義。雖然音樂史所能提供的生平細節(jié)不多,但若斯坎依然堪稱從中世紀過渡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作者埃爾德斯(Willem Elders)是當代最重要的若斯坎音樂研究者,因而若斯坎的每一部小作品他都沒有漏過,甚至那些過去在“老若斯坎目錄”里被認為是偽造的若斯坎作品,都各自附有一段短小的討論和解讀。
《十九世紀的法國早期音樂》
(Interpreting the Musical Past: Early Music in Nineteenth Century France)
作者:埃利斯(Katharine Ellis)
牛津大學出版社美國分社,2008年出版
音樂史研究向來離不開對歷史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的宏觀剖析,這本十九世紀的法國早期音樂研究同樣不例外。普法戰(zhàn)爭時期,法國戰(zhàn)敗,國內愛國情緒高漲,但是巴黎人擠到音樂廳里聽亨德爾清唱劇與巴赫管風琴的熱情絲毫沒有減弱。?;逝珊凸埠团啥及l(fā)覺事情不對,于是希望對法國音樂文化做一次有號召力的整體評估。本書從該事件說起,回顧了十九世紀法國音樂的發(fā)展狀況。在作者看來,巴赫與亨德爾對法國合唱音樂的影響自然無法低估,但是決計不該忽視另外幾位帶給法國音樂更深烙印的人物——亞當·德·拉·阿勒(Adam de la Halle)、拉莫、若斯坎、帕萊斯特里那以及克萊門特·雅內坎(Clément Janequin)。作者艾利斯的視野很廣,不僅沒有被巴黎一處的音樂圈所局限,把研究對象拓展到了法國各地,更放眼到各支業(yè)余、專業(yè)的音樂群體、工薪、貴族、資產階級的音樂生活以及宗教或世俗的音樂活動。三百二十頁厚度的充實資料對得起它在Kindle上14.84美元的售價。
《宗教性民歌演唱:北歐和波羅的海地區(qū)的新教傳統(tǒng)》
(Spiritual Folk Singing: Nordic and Baltic Protestant Traditions)
作者:巴克(Kirsten Sass Bak),尼爾森(Svend Nielsen)
圖斯庫拉努博物館出版社(Museum Tusculanum Press),2006年出版
眾所周知,美國黑人間有靈歌流行,但可能少有人知道,歐洲也有類似民間贊美詩的一種唱法,被稱作“Spiritual Folk Singing”。它是一種極具魅力的音樂表達方式,結合了民歌和宗教音樂,許多當代流行歌手都會有意無意地將這種元素吸收進來。
本書追溯了宗教改革之后上百年時間內,歐洲許多基督教國家已經形成的獨有的教會合唱傳統(tǒng),并與其生活環(huán)境與習俗緊緊綁定,而十七、十八世紀基督教中的虔信派復興運動又使得不少老的合唱傳統(tǒng)產生了巨大的革新。當新老傳統(tǒng)相互碰撞時,或是宗教需求與百姓生活中的音樂需求同時浮現(xiàn)時,音樂語匯上沖突、糾結與融合的過程就顯得格外值得研究了。
全書一共收錄十篇文章,著重研究同一類宗教性民歌旋律的地域性差異,并探討它們背后的成因。補充一句,該書附帶兩張CD,且是市面上唯一一本系統(tǒng)探討北歐和波羅的海地區(qū)民歌的專著,故而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