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濃
“用語言來描述針孔圖像的神秘感很難,但把心靈、深度、向往、永恒和特殊感覺注入到視覺現(xiàn)實表現(xiàn)中,人們可能在一個夢幻的國度看得到?!?/p>
—引自埃里克 · 雷納《針孔攝影》一書
在手機攝影盛行的今日,我們越來越習慣于即拍即看,攝影的未知與不確定性已經(jīng)很稀有了。如果,沒有鏡頭,沒有測光,沒有取景器,沒有快門,更別提Led顯示屏與回放,這樣還能攝影嗎?可以的,那就是基于小孔成像原理的針孔攝影。對于已經(jīng)流傳了一個多世紀的針孔攝影來說,即使在這個數(shù)字影像已經(jīng)絕對主流化的時代,它依然是一個有趣的媒介。
針孔攝影神秘、藝術(shù)、技術(shù)門檻極低,吸引著從小學生到職業(yè)攝影師的興趣。每年的4月27日,為“全球針孔攝影日”,當天全球有100多個針孔攝影活動在同時舉行。這一紀念日始于2001年,迄今已13年。2014年的“全球針孔攝影日”尤其不同尋常,美國新墨西哥洲歷史博物館舉辦了《光之詩:針孔攝影世界最大的關(guān)于美,具挑戰(zhàn)性和神秘感的收藏原作展》,展出了225幅針孔攝影原作和40架相機,這些針孔攝影原作以及針孔相機來自于美國針孔攝影家夫婦埃里克·雷納(Eric Renner,1941-)與南茜·斯班瑟(Nancy Spencer,1947-)的捐贈。
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埃里克與南茜夫婦收集了36個國家500位攝影師投稿和贈送的6000幅針孔攝影作品,以及大量的相機等實物資料,2012年埃里克與南茜夫婦將這些收藏,包括60架針孔相機和大量的書籍雜志,全部捐獻給了美國新墨西哥洲歷史博物館州長宮。
從19世紀中期針孔(pin-hole)攝影興起至今,幾經(jīng)興衰,是埃里克與南茜夫婦創(chuàng)立的《針孔資源》(Pinhole Resource Collection)才使針孔攝影這門古老的成像術(shù)廣為世人所知。1984年埃里克創(chuàng)辦了《針孔資源》,這是一個致力于全球針孔攝影發(fā)展
和文獻收集的非盈利機構(gòu),也是全球唯一的
針孔作品權(quán)威研究機構(gòu),次年開始出版《針
孔攝影雜志》,隨后埃里克夫人南茜作為合
作管理人和編輯加入,《針孔資源》開始了全世界范圍的講座和授課和文獻收集研究,每年會定期出版三期雜志,之后一直持續(xù)到2007年。上面提及的展覽作品都是來自于《針孔攝影雜志》歷年發(fā)表過的作品,這些收藏的原作沒有一件是埃里克與南茜夫婦購買的,均為捐贈所得,由此也可以看出全球針孔攝影師對他們的信任和對針孔攝影的熱忱。
公元前5世紀,中國哲學家墨子發(fā)現(xiàn)了“小孔成像”的光學原理,在他所著的《墨經(jīng)》里記載著這樣的文字:“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焙髞?,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shù)家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菲利波·布魯內(nèi)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和萊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 Leon Battista Alberti)都進行過小孔成像的實驗。18世紀中期,法國人尼埃普斯利用這種成像原理,在自己家里,將感光材料放進暗盒,用長達八小時的曝光時間,制作出歷史上留存至今最早的照片《窗外》,從此開創(chuàng)針孔攝影先河。
到了1980年代中期,各種針孔鏡頭也可以被批量化生產(chǎn),但這并不妨礙針孔攝影愛好者們制作各種具有想象力的針孔相機。在此次《光之詩》的展覽中,展出的相機從機械制造的精美產(chǎn)品到重新做過的日常用品,包括粉撲盒,Boraxo洗手液罐,Campbell的罐頭湯罐,甚至還有一個Quaker燕麥片的罐子。
從本質(zhì)上講,針孔就是非常精密設計的一個漏光的過程,而小孔成像則是這束微弱的光投射的結(jié)果。而所謂的精密設計,通常是金屬薄片上的一個小圓孔,圓孔大概是最小號縫衣針的尺寸。因為針孔攝影大部分憑的是直覺,所以針孔攝影初學者不一定需要取景器、測光表或昂貴的相機。
針孔雖小,但所表現(xiàn)的題材與范圍一點都不小,從最近的物體到最遠的物體,針孔相機具有無限的景深。還是在《光之詩》展覽上,我們可以看到針孔攝影所涉及的題材一點都不遜于相機工業(yè)化的產(chǎn)品:早在1945年,朱利安·麥克(Julian Mack)就在新墨西哥州對第一顆原子彈試驗進行針孔曝光;1960年,理查德·布雷克(Richard Blake)利用針孔的特點拍攝太陽的X光照片。其他一些照片則揭示了世界大事的神秘面貌,克里斯·德雷埃爾(Chris Dreier)2010年拍攝的羅馬尼亞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的宮殿的遺址;馬爾克斯·凱撒(Marcus Kaiser)1990年透過正在倒塌的柏林墻的孔洞拍攝的照片;哈蘭·沃拉赫(Harlan Wallah)1994年拍攝的芝加哥謀殺案現(xiàn)場的系列照片。
作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針孔攝影實踐者之一,埃里克·雷納早在1995年出版了全球第一部系統(tǒng)介紹針孔的專著《針孔攝影》。針孔影像到底有什么樣的魔力,讓人對這些模糊、變形、色彩詭異的影像著迷?作為書的作者,埃里克·雷納有著自己的見解:“我們看到的大部分視覺影像,都是同與生俱來的潛意識或思維模式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茖W給這些模式貼上了‘原始意象的標簽。書中涉及的很多針孔攝影作品,以及我自己對這些影像的見解,就是這一觀念的反映?!?書中對針孔攝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介紹,堪稱“針孔攝影圣經(jīng)”。已修訂出版了四版,中文版也在2012年出版。作為埃里克的伴侶兼創(chuàng)作伙伴,南茜也在2008年出版了《藍天
下》和《飛翔》兩本畫冊。他們的照片在全球重要的博物館展覽并被收藏,包括法國國家圖書館、美國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加拿大國家博物館、喬治·伊斯曼博物館、加利福尼亞攝影博物館等。
埃里克·雷納與南茜·斯班瑟這對夫
婦,不僅為全球針孔攝影及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本身就是針孔攝影創(chuàng)作的重要實踐者。綜觀他們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藝術(shù)理念開放,他們對很多看似不相關(guān)連的事物有著獨特的洞察力,在對政治、宗教、歷史、性、人權(quán)、世俗等相關(guān)的思考中,有著特殊的敏銳,他們夫婦似乎能憑感覺預知未見的可能影像,創(chuàng)造了很多超越現(xiàn)實充滿神秘感的影像,有時他們也會主觀地把被攝體的歷史和靈魂,玩偶和人,物和光集合在一起跨越時空。通過小孔成像,他們用幾十年的時間把光變成了詩歌,使自然、生活和他們對文化的思考都融合在了光影里。談及為什么會選擇針孔作為創(chuàng)作的手段,埃里克說:“制作和使用這樣簡單的東西令人興奮,能喚起內(nèi)心的童真?!瓰楹问褂冕樋紫鄼C?我?guī)е@個問題開始慢慢思考針孔攝影,我人生中的前40年都在思考這件事情。最后,我得出一個解釋:因為用針孔拍攝是一種長期培育的保持自我的方式?!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