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預習”解釋為: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實際上,預習應包含緊密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即預先學習和預備學習。預先學習以預備學習為目標,預備學習以預先學習為基礎。預習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是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葉圣陶先生說過,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要想提高學習的效率,必須重視預習。
我們用隨機抽樣法對某小學的205名學生作了問卷調(diào)查,下面是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和統(tǒng)計分析。就“你認為語文課前預習是否有效”這一問題,認為完全有效的占11.2%,認為大部分有效的占22.1%,認為效果一般的為45.2%,明確表示很少有作用的為21.5%。面對當下,預習模式名目繁多、預習方法花樣百出,而該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卻反映了預習舉步維艱的現(xiàn)實窘境,學生似乎對預習不那么認可。這讓人不禁追問:預習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為了尋找預習陷入困境的原因,我們再次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試圖透析問題的根本,調(diào)查結(jié)果集中指向了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一:學生認識模糊,興趣缺乏。
不少學生缺乏預習的意識,更沒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對于預習這項作業(yè),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行為表現(xiàn)消極。有的學生預習僅僅是為了應付教師的檢查,他們往往只是讀課文、劃詞語,不把預習當成作業(yè)。久而久之,自然違背了預習的初衷。
問題二:教師指導隨意,方法缺失。
方法是達成目標的途徑。好方法會事半功倍,預習也一樣。然而,教師在指導預習時,往往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卻很少給出具體、有效、個性化的操作策略,大而空的要求令學生茫然無措、望而卻步。據(jù)調(diào)查了解,有很多學生不會預習,遇到一篇新課文時不知從何下手,這是一個尤為突出的問題??梢?,在缺乏教師指導或指導不到位的情況下進行的預習,常常流于形式,走馬觀花。
問題三:課堂評價單一,反饋不足。
對于預習,課前布置容易,檢查卻很困難,因此相當一部分教師僅口頭布置,而不實施檢查或疏于檢查。即使檢查,評價的內(nèi)容、形式也過于單一,大多由教師包辦,重結(jié)果而輕過程。由于檢查不到位,學生課前預習的自覺性不高,興趣不濃,導致預習效果不佳。
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基于學生的視界,通過課堂教學行為的改進應對預習后全新的課堂,改進教的方式,促進預習走出當下的困境,這是一個頗有意義的課題。筆者結(jié)合自身實踐和學習,思考如下。
一、以閱讀過程為載體的內(nèi)容設計
第一,要求學生預習,一般運用下列閱讀過程(以二年級為例)。
①學習生字——讀準字音,在上下文中理解意思。把自己認為困難的生字圈畫出來,做好進一步學習的準備。
②讀通課文——正確、通順朗讀課文。
③講講內(nèi)容——初讀課文后,講講課文內(nèi)容。故事性課文,講講課文中的人物、事件;狀物類課文,講講狀物的形狀等(與一年級一樣,以培養(yǎng)閱讀記憶的意識和習慣為主)。
④想想問題——閱讀后就課文內(nèi)容自問自答,在不懂的地方打問號,培養(yǎng)讀書動腦的習慣。
第二,教學要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起步。
①讀通課文的檢查與指導。同桌互讀互評;讀完后相互點評,也可以互相打分(打分目的在于肯定進步,調(diào)動積極性);教師檢查指導,抽查同學朗讀情況,對長句、難句作進一步指導。
②檢查、交流生字預習情況。在全面了解學生預習情況的基礎上,對學生覺得困難的字音、字形和意思作重點指導。
③“講講內(nèi)容”的指導。在預習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學生自講或同桌互講,在互講中補充完整內(nèi)容;教師巡視指導,然后用接龍形式講述,增加檢查和指導面。
④交流、討論問題。學生提出預習不懂的問題由學生相互解答。重要問題或全班多數(shù)學生存疑的則由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討論過程中結(jié)合朗讀指導,進而理解全文。
預習和教學的閱讀過程緊密相連,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樣,讓學生對新知識學習范圍有所了解,并且能觀察出知識點明顯的特點,根據(jù)各自的學習實際尋找與新知識之間的差距,帶著這些準備再進入具體的學習,在教師呈現(xiàn)新知識時能更好地引起共鳴,加快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速度。
二、以教師指導為保障的方法掌握
先在課內(nèi)教師的指導和關(guān)照下進行預習,形成一定習慣后再到課堂外進行。因為預習是學生的獨立活動,要求學生首先要靜心和認真,其次是要掌握預習的過程和方法,這就要求教師提供具體到位的支持幫助。比如,可以把課堂的教學點設計成具體的小任務,布置給每個學生或?qū)W習小組。完成后,教師通過快速瀏覽、提取、分類、批注等方式做好檢查指導工作。必要時,還要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和加工,以便課堂教學的及時調(diào)整。確保教學目標的準確制定以及重難點的適當處理與落實。如果缺乏教師的跟蹤指導,所收集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利用,課前學習活動就會失去意義,課堂教學自然是低效的。預習時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方法,以下是筆者教學課文《山中訪友》時設計的預習題。
①在自己本上寫出課后8個生字。
②借助工具書掌握不理解的詞語,并把它們的意思寫在書中詞語旁。
③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
④瀏覽全文,然后在本上寫清:作者在這一天中拜訪了哪些朋友,這些朋友分別有什么特點。
⑤針對這些景物特點,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來表達。請運用我們在《黃山奇松》和《黃果樹瀑布》中學到的方法,畫出這樣的句子并在旁邊作批注,同時將你查閱資料后仍不能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寫下疑惑點。
⑥回顧課文,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哪些感受,他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有哪些思考?嘗試歸納,寫在書后。
以上預習要求,①至③是針對字詞基礎進行的,④是梳理全文的脈絡,⑤是針對寫作方法,⑥則是關(guān)于人文方面的思考。從字詞到脈絡再到方法進而到寫作目的,這幾大模塊是教給模塊預習的策略方法。這種分類式的預習使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積累豐富自主學習的經(jīng)驗,促進有效預習的良性循環(huán),為高效課堂點燃一盞希望的燈。endprint
三、以發(fā)展自能為目標的系統(tǒng)訓練
小學階段的預習不能一個模式用六年,而要體現(xiàn)發(fā)展性和針對性,從而達成自主學習的目標。
第一,隨著年級升高,預習要求相應提高。
比如,一二年級主要是在落實字詞和讀通課文上下功夫,針對字詞設計的預習有:將生字在課文中圈出,標上拼音,讀一讀,讀正確、熟練為止;在本上抄寫3遍,寫一個拼音,組一個詞語;想一想:你記住了哪些生字,你采用了什么好方法?動腦試一試,能否再想個好辦法記住剛才沒記住的字。
而三年級應以段的訓練為重點,預習中的字詞就要退居到次要地位,沒有必要要求得那么細致,同時預習訓練也要有針對性地調(diào)整。如《趙州橋》一文,中心句的查找和承上啟下關(guān)聯(lián)句的學習是寫法重點,可以設計如下預習:細讀第二自然段,劃出中心句,想一想這段話是不是都圍繞這句話來寫?(如果是,請把相關(guān)句子一一畫出來。如果不是,就找找哪些句子不是圍繞中心句寫的,再想想它們寫的又是什么?);細讀第三自然段,想想這段主要寫了什么;思考此段開頭第一句話“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預習內(nèi)容隨文體學習、重點能力、技能訓練不同而不同。
比如,學習寫人記事文體階段要求學生預習時注意人物特點,想想人物特質(zhì)。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預習時要細讀課文,重點思考:對巴迪第一次寫的詩,父親和母親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你贊同誰的看法,為什么?(回答以上問題的時候,要聯(lián)系文中前后語句以及語句背后潛藏的含義佐證,而且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描寫,尤其是心理描寫,值得咀嚼,請你在一一批注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點進行詳細批注,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梳理以上問題的答案,寫在自己本上。
又如,學習古詩意象階段要求學生了解意象的具體運用。如教學《泊船瓜洲》,布置學生:結(jié)合以前學過的含有月亮的古詩,并百度資料,了解“月亮”在古典詩歌中的象征意味。
再如,學習科普文可以拓展對于科學的興趣與探究。如《花種》預習題可以如下設計:根據(jù)你平時的觀察,或者查資料,你還知道哪些花能報時;可模仿第二自然段再研究一下它們此時開花的原因。
總而言之,預習要與文本的研讀結(jié)合起來,與教學設計銜接,將預習納入備課的整體過程,在全方位關(guān)注教材的整體體系、話題聯(lián)系、知識滾動、學生水平等方面的基礎上系統(tǒng)訓練,從而幫助學生有效建構(gòu)知識,學習語言,掌握方法,形成策略,為學生更高年級、更高層次的學習做好準備,實現(xiàn)學習方法上的接力。
(責任編輯 劉 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