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鞏慶波 劉英輝 于愛軍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體育界在學習解放軍郭興福堅持從嚴、從難、從實戰(zhàn)需要出發(fā),把兵練硬、練強、練精、練活,切實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的教學法,借鑒有 “魔鬼教練”之稱的日本女排教練大松博文訓練精神,在全面總結我國已有運動訓練經驗的基礎上,加上了大運動量訓練,提出了“三從一大”訓練原則。遵從 “三從一大”訓練原則,使我國各運動項目的訓練有了質的飛躍,中國女排的五連冠在為祖國爭得了榮譽的同時,充分證明了 “三從一大”訓練原則在指導競技體育訓練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從一大”訓練原則是科學、行之有效的訓練原則,正確反映了 “練為賽,賽練互動”的關系,我國許多項目成功的經驗充分表明了 “三從一大”訓練原則具有普遍性的意義[1]。如今,運動訓練理論方法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更新發(fā)展,而不少項目在訓練工作會議上再次重提 “三從一大”訓練原則。
當重新審視指導我國競技體育半個世紀的 “三從一大”運動訓練原則的時候,面對當前學校體育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學生體質下滑難以遏制,近視率、肥胖率不斷攀升,課程內容去競技化現象嚴重等一系列問題,是否應該有所啟發(fā)呢?面對后現代社會所帶來的對廣大青少年學生沉迷網絡,游離于夢幻與虛擬不能自拔等對身心健康的一系列沖擊,獨生子女所極易形成的唯我、任性、自理能力差等非個別現象,雖然這不是學校體育所能夠完全解決的問題,但在以上現實面前我們學校體育應該有所啟發(fā),有所作為,而不是束手無策,更不應該為防止出了問題家長纏著鬧,媒體追著報,學校、教師為免其所累而借著 “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旗號,被 “柔性化教育”、“客氣話考核”所左右。在應試教育難以有效轉變、學生體質連年下滑背景下,卻在標新立異,一味強調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fā),推出更多去競技化、娛樂性項目來占據我們本就少的可憐的體育課堂,單、雙杠,技巧項目容易出問題,不要了,長跑能夠跑死人砍掉了,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漸行漸遠。缺少了競技項目內容的體育課堂表面看來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實則缺少了競爭協(xié)作、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yǎng),更不利于學生組織紀律性的養(yǎng)成,缺少了競技的學校體育助推了學生體質的下滑。學習借鑒競技體育的 “三從一大”訓練思想,將使學校體育在磨練提升學生心身素質上產生重要影響。
學校體育以 “健康第一”為目的,以鍛煉身心、增強體質為手段,以課堂、課外體育活動項目為媒介,通過項目的練習促進身心健康,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實現學校體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落實到我們具體的體育課堂上就是要學技能、抓體能,關于體育界爭論多年依舊沒有定論的是體能重要還是技能重要,我們暫且不要將它們割裂開來, “抓體能促技能,學技能促體能”,根據學生特點,區(qū)別對待,采用分組、分層次教學,體能好的多進行一下技術動作練習,學習技術的同時發(fā)展體能。體能差的,多發(fā)展一下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協(xié)調等身體素質練習,以體能的提高促進技術動作的掌握。明確體能是技能的保證,技能是發(fā)展體能的手段,二者不能割裂開來。
“從嚴”、“從難”、“大運動量訓練”, 都是圍繞著實戰(zhàn)的需要進行的。運動訓練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運動成績,獲取比賽勝利。而學校體育的目的在于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學生體質;使學生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培養(yǎng)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和習慣;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水平,為國家培養(yǎng)體育后備人才;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增強組織紀律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勇敢、頑強、進取精神。根據學校體育目的任務在遵循“三從一大”訓練原則應該做到:
“從難及大運動量訓練”從生物體的 “極限”法則角度規(guī)范了訓練活動 “難”的含義,在不同的項目、不同的情況下具有不同的含義[1]。學校體育項目的設置要具有一定難度,要 “跳一跳、跳兩跳、甚至跳更多跳”能夠摘著桃子。而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吃到桃子。從難也不是越難越好,要把握難的度,對于動作技術的學習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對于身體條件好,學習興趣高的同學要加強高難技術動作的傳授,以利于其在該項目今后的發(fā)展。對于一般情況下的大部分同學則要控制技術動作難度,激發(fā)學習興趣,結合輔助練習,精講多練,實現掌握技術與發(fā)展體能更好結合。對于身體條件差,動作技術很難掌握的同學,則不要在技術動作細節(jié)上花費太多時間,以防適得其反,造成學生恐懼甚至厭煩心理,本著凡是能夠讓學生動起來,凡是能夠對學生有利的原則,動作粗略掌握即可,保證運動量是關鍵。素質練習中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fā)育特點,以利于各個年齡階段學生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協(xié)調等身體素質發(fā)展為原則。
“從嚴、從實踐出發(fā)”法則從生物適應角度規(guī)范了訓練活動[1]。 “從嚴”要從學校體育管理的角度上嚴要求,制定具體可行的規(guī)章制度,對管理者、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約束機制,以保證學校體育任務完成目標的實現。學校體育課堂嚴格要求,注意結合學生學習行為動機的激勵與保持,教學組織得當,重視課后恢復與放松。有張有弛,在強調 “苦” “難” “大”的同時,注意學生心理與生理上的調節(jié)與恢復。嚴而不死,體育教學訓練方法科學得當,精講多練,課堂氣氛活躍,發(fā)揚苦練嚴管的作風和傳統(tǒng),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學生練習積極主動,嚴格技術動作規(guī)格,嚴格考勤制度,保證學生的基本體育鍛煉時間,嚴把考試關,以考促練,特別對一些練習積極性不高的同學,要通過考試考核督促其進行更多的體育活動。
“從實戰(zhàn)出發(fā)”有力地反映了 “練與賽”的關系,明確指出訓練的方法、手段以及內容應與實戰(zhàn) (比賽)的要求相一致[1]。
學校體育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廣大在校學生,實施的手段主要以體育課的形式,輔以課外體育活動、課間操、課余運動隊訓練、各體育社團活動、體育賽事開展等一系列形式。所有一切活動的開展都是為了促進學生健康、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為教育、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服務。我們喊了多年,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學校運動場的 “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鍛煉身體,保衛(wèi)祖國?!钡男涯看髽苏Z。朗朗上口的同時也正言簡意賅說明了,體質增強需要運動,身體好才能為祖國做出更大貢獻,說到根本就是要 “運動”,體育需要運動,健康需要運動,生命在于有運動。體育課就是要從運動的實踐需要出發(fā),怎么能夠使學生動起來,怎么能夠使其快快樂樂運動,高高興興出汗,愉悅身心的同時發(fā)展了體能,增強了體質,促進了健康,就是我們學校體育的實踐需要。必須時刻明確運動是根本,沒有運動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談。
“大運動量”訓練的根本含義是挖掘人體的生理、心理極限,使運動員的生理、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改造,并使運動員機體所承受的負荷能夠在新的質的基礎上進行。 “大運動量”訓練是質量互換規(guī)律在訓練活動中的具體體現[1]。
競技體育的特點決定了運動員必須承受 “大運動量”訓練改造機體的機能水平,最終達到提高運動素質的目的。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大運動量的目的是不同的。學校體育以“健康第一”為宗旨,競技體育目的在于競技奪標,為此可以不惜以犧牲健康為代價。我們學校體育在運用大運動量原則時應明確這一點。
體育運動要達到健康身心的目的,必須要有一定運動量與強度的刺激。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在增加體育課、課外體育運動時間的同時,每節(jié)體育課、每次活動課的運動量也應該適當增加,至少要保證達到能夠出汗、心跳持續(xù)保持最大負荷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運動量能夠持續(xù)一段時間。充分利用好課堂與課外時間,鼓勵動員學生積極參加校外的有益體育活動,學會自主鍛煉,養(yǎng)成自主鍛煉好習慣。
我們在充分肯定學校體育在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重要作用的同時還要對學校體育目的任務進行正確合理定位,避免將學校體育功能萬能化。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處理機制。在抓好學校體育各個環(huán)節(jié)避免傷害事故發(fā)生的同時,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正常的運動損傷,對于難以避免的意外事故要注意換位思考,用理性思維進行解決問題,避免因噎廢食,因為害怕出問題而放棄。為了廣大學生身心健康,要上好體育課、抓好運動隊訓練、組織好課外體育活動、開展好學校體育競賽、宣傳好體育文化知識。
理論與實踐充分證明,來源于大練兵時代,受 “魔鬼”教練影響下產生的 “三從一大”訓練原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指導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是我國競技體育多年訓練探索的經驗概括和理論升華,是運動訓練基本規(guī)律的反映并在訓練實踐中不斷深化、完善和發(fā)展。為我國競技體育科學訓練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促進了競技水平的提高,為國家爭得了榮譽。學校體育雖不同于以奪標為宗旨的競技體育,然在鍛煉理念、練習內容、方法手段上還是具有異曲同工之處,可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協(xié)調發(fā)展。在堅持 “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導下,借鑒運動訓練學的 “三從一大”原則,充分發(fā)揮學校體育在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的同時,也能夠使競技體育真正走進校園,為我國競技體育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體育人才,為國家為民族爭得更多榮譽,為我們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
[本文為山東工商學院教務處2013年教改立項課題]
[1]劉大慶.運動訓練學研究進展與理論探蹊[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3.09
[2]姚蕾.對當今學校體育發(fā)展與改革的沉思[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25(2):4-6
[3]盧元鎮(zhèn).當今學校體育中的幾個理論與實踐問題[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