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落
堂哥的孩子,考到了我們這兒的大學,堂哥辭了工作,跟過來陪讀,在學校的教工宿舍區(qū)租了房子住下。為了少點折騰,每年寒假他都不回家,和孩子一起在停了暖的宿舍里過年。有一年的年三十,我去看他們,卻見他們正在樓道里支了一個爐子煮餃子,房間冰涼,他和孩子都穿著大棉衣,此時,他們南方的老家,應該還是一片碧綠。他解釋說:“為了孩子的幸?!蔽倚睦飬s有一句話哽在那里:“你應該先幸福起來?!?/p>
如果父母的幸福是A,孩子的幸福是B,即便最終的目標是實現(xiàn)B,首先要實現(xiàn)的,也應該是A,從A到B,不僅是次序上的必然,也是因果上的必然。
把全部希望押在B上的人,并且忽略A的父母,還是太多了。他們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沒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孩子成了他們夢想的承載者。他們深知夢想之美,也知道自己注定要和人生寂靜的前景對抗,于是把實現(xiàn)夢想的所有可能,傾倒在孩子的身上。他們帶著孩子,舍下親人、拋棄工作、背井離鄉(xiāng),以成就孩子讓孩子學到技能為名,卻忽略了一件極為重要的事,幸福也是一種技能。父母最應該教給孩子的是這項技能,如果想讓孩子幸福起來,自己得先幸福起來。一個人感受生活的方式,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學習和揣摩,而家庭是學習和揣摩的第一場所,二十歲以后的生活方式,是二十歲之前、甚至十歲以前的生活方式決定的,在每日的潛移默化中,她或者他,已經定下了將來的生活基調。
學習幸福的第一場所,應該是家庭,第一任老師,應該是父母。這項技能里有太多的內容,包括建立親密關系、和周圍人相處、享受美食美景,以及操辦家務、購置東西、打理財務,所有這些俗不可耐的點點滴滴,都是幸福課堂。父母如果在這些方面不能提供一個好樣板,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往往非常欠缺,他們會進入生活卻不能享受生活,贏得勝利卻沒有快感。
尤其是父母對幸福的不信任,更是會對孩子影響深遠。他們不相信自己也能得到好生活,總是寄望于別人,寄望于奇跡,也包括寄望于孩子。他們那些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推讓、犧牲、無底線的奉獻,都在表達一種態(tài)度:我不配。這種對自己的不相信,是負面的,它帶來的影響,遠遠大過一堆技能對孩子的影響。
在讓孩子幸福起來之前,你應該先幸福起來,先過上身心舒泰的生活,建立起滋養(yǎng)自己的親密關系,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小小樂趣,讓這種生活現(xiàn)場,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讓幸福變成慣性,變成更深的技能。這是比學歷、比學會彈鋼琴、繪畫更現(xiàn)實也更久遠的建設。
《 中國青年報 》( 2014年08月26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