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兩宋;私人藏書;文獻計量;統(tǒng)計分析
摘要:文章以“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作為主要的數(shù)據(jù)源,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從年代分布、載體分布、論文核心作者分布、著者機構分布、基金項目、研究主題等多個方面進行統(tǒng)計分析,揭示了國內兩宋私人藏書樓研究文獻的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2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4)07-0102-04
收稿日期:2014-05-06
作者簡介:錢素芳(1974-),蘭州大學圖書館館員。兩宋私人藏書蔚然成風,其藏書人數(shù)之多、規(guī)模之大、分布地域之廣、藏書種類之雜均史無前例。宋以后很多學者已開始留意宋人藏書情況,近代以來更有多種專著問世,如潘美月《宋代藏書家考》、方建新《南宋藏書史》等。并有大量的博士和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以此為選題,在目錄學、藏書世家、地方藏書、題跋與版本學等諸多方面開展了深入的研究。
筆者采用文獻計量的方法,對2012年之前的兩宋私人藏書樓研究論文進行分析,以期揭示我國宋代私人藏書研究的基本情況,并期望能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1數(shù)據(jù)來源與分析方法
筆者首先以中國知網(wǎng)“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作為數(shù)據(jù)源,發(fā)表時間、文獻來源、支持基金等檢索條件不限,先后以“宋代私人藏書”、“宋代私家藏書”為主題進行檢索,分別獲得10、14條記錄,再以“藏書”為主題同時包含“宋代”、“私人藏書”為主題同時包含“宋代”進行檢索,分別獲得449、77條記錄。其次,筆者通過KNS55數(shù)據(jù)庫平臺瀏覽檢索結果,剔除學位論文、會議論文、重復、與宋代私人藏書無關的成果及不以宋代藏書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泛論歷代藏書的研究成果,再將檢索結果分別導出,然后人工對數(shù)據(jù)進行篩選查重處理后,得到相關文獻99篇。最后,筆者參照文獻計量學方法,從論文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著者分布和著者機構分布等方面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
2數(shù)據(jù)分析
2.1論文年代分布
考察論文刊發(fā)時間的變化,可以了解該領域的發(fā)展歷程及發(fā)展趨勢。筆者對99篇學術論文的刊發(fā)時間排序見圖1。圖1論文年代分布從圖1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 自1980年以來,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中,對兩宋私人藏書的研究始終沒有出現(xiàn)井噴式增長,但對其關注亦始終不絕如縷。筆者可大概以2006年為界,將其劃分為兩個階段:①2006年之前可概括為準備期,這一階段年均發(fā)文量2.2篇。除1980年,郁鵬的一篇文章析為4篇,從而將當年的發(fā)文量頂至6篇之外,其余年均數(shù)量平平,在年均發(fā)文量上下變動。但也可以看出,在經(jīng)過長期的準備之后,2002、2004年年度發(fā)文量均達到5篇,有突破的跡象。②2006年之后,兩宋私人藏書的研究進入一個相對快速的發(fā)展期。2006~2012年,7年發(fā)文42篇,占統(tǒng)計總量的42.4%,年均發(fā)文量6篇。論文數(shù)量的快速增長,說明兩宋私人藏書研究得到了更多學者的重視,研究方向和內容也在不斷深入。
2.2論文載體分布
研究特定領域文獻的期刊分布情況可以確定該領域的核心期刊。經(jīng)過分類匯總統(tǒng)計,筆者確認99篇論文分布在66種刊物上,刊均載文1.5篇,其中載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期刊有9種,刊發(fā)論文36篇,載文量2篇的期刊為7種,載文量只有1篇的期刊有49種。依據(jù)布拉德福定律——如果將科學期刊按其刊載某個學科主題的論文數(shù)量以遞減順序排列起來,就可以在所有這些期刊中區(qū)分出載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著與核心部分同等數(shù)量論文的隨后幾個區(qū),這時核心區(qū)和后繼區(qū)(稱為相關區(qū)、邊沿區(qū))中所含的期刊數(shù)成1:a:a2的關系[1],筆者測出載文量在3篇以上的期刊量剛好超過論文總量的1/3 ,可以認為這9種期刊處于該研究的核心區(qū)(見表1)。
表1核心期刊分布統(tǒng)計表序號期刊名稱載文量(篇)所占比例(%)1文獻77%2四川圖書館學報66%3讀書44%4圖書館理論與實踐44%5河南圖書館學刊33%6江西圖書館學刊33%7圖書館研究與工作33%8圖書館雜志33%9圖書與情報33%合計3636%從表1可以看出, 載文最多的前9種期刊除《讀書》外,均屬于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學科方向期刊,可見藏書的研究論文高度集中于圖書館學研究類期刊,成為圖書館學科的一個方向。
2.3論文著者分布和核心著者群分析
2.3.1論文著者分析。對論文著者進行計量分析,可以得到該領域的核心著者。本統(tǒng)計均以第一作者為統(tǒng)計對象。論文作者共有80人,其中發(fā)文2篇及以上作者13位,發(fā)文1篇作者67位(見表2)。
錢素芳:基于CNKI的兩宋私人藏書樓研究文獻計量分析錢素芳:基于CNKI的兩宋私人藏書樓研究文獻計量分析表2核心著者發(fā)表論文統(tǒng)計表著者姓名發(fā)文量著者姓名發(fā)文量祁琛云4郭守運2郁鵬4江向東2方建新3李曉花2尉艷芝3劉漢忠2鄧洪波2張守衛(wèi)2范鳳書2朱如龍2馮曉霞2合計32根據(jù)普賴斯定律:核心作者的論文下限為N=0.749ηmax[2],其中ηmax 為最高產(chǎn)作者的論文數(shù)。表2中以祁琛云和郁鵬各4篇為最多,ηmax 為4,N=0. 7494=1.498。因此我們將發(fā)文2篇以上(包括2篇)的作者列為該研究的核心作者。但普賴斯定律認為:如果假設所發(fā)表的全部論文為n篇,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低產(chǎn)作者論文總數(shù)相當于少量高產(chǎn)作者論文總數(shù),在這種情況下,對稱性可能表明作者數(shù)量是符合平方根定律的[3]。兩宋私人藏書研究的核心作者總發(fā)文量32篇,僅占成果總數(shù)的32.3%,可見該研究核心著者偏少或核心著者的成果偏少,從中也可以看出該研究關注者較多,但持續(xù)深入研究者較少。
2.3.2著者機構分析。統(tǒng)計著者機構,有助于把握核心研究機構。由于早期期刊通常不署作者單位,加上現(xiàn)時各類刊物仍然存在編輯標準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造成部分作者單位空缺,對機構空缺的文本按“不詳”處理。同一作者先后分屬不同的機構,以期刊署名單位為準。由于統(tǒng)計年代跨度大,同一機構名稱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為了更準確地了解主要研究機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以機構為準,不具體到部室。經(jīng)統(tǒng)計,筆者發(fā)現(xiàn)有23篇論文著者單位不詳,發(fā)文在2篇及以上的機構有14個,發(fā)文量為1篇的機構為37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見表3。
表3著者機構分布表序號作者單位發(fā)文數(shù)被引頻次下載頻次1四川大學6126482福建師范大學563703武漢大學5115534河南大學30895安徽大學212126杭州大學231057湖南大學2193358湖州師范學院201089華南師范大學2017910焦作市第二中學2110911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6412湘潭師范學院218613浙江大學2520414中共寧波市委黨校20100從表3可以看出,列表機構主要為高校。四川大學發(fā)文數(shù)最高,其中3篇署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篇署名“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1篇署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就一般高校結構,古籍所應隸屬于歷史文化學院,筆者從四川大學網(wǎng)頁上核證也確是如此,由此可以推斷出,四川大學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為歷史文化學院的學者。福建師范大學5篇中有3篇署名“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 1篇署名“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1篇署名“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學系歸屬于社會歷史學院,故只能從論文內容上作大致判斷:2篇為圖書館學系成果,1篇為文獻學成果。武漢大學情況與此類似,5篇之中2篇署名“武漢大學文學院”、1篇署名“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1篇署名“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1篇署名“武漢大學出版社”。由表3可以看出,宋代私人藏書匯聚了眾多學科方向的研究力量,在單一方向的研究之外,也正顯現(xiàn)出交叉學科的特色和優(yōu)勢。
endprint
2.4論文基金資助情況
從整體來看,宋代藏書研究爭取到的項目非常有限,僅僅有5篇論文受到基金項目支持,分別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藏書樓術語文獻記載考”(項目編號:11YJA870015);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麟臺故事》的歷史、文獻與文學價值研究”(項目編號:2011B250);河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宋代宮廷史研究》(項目編號:2011BLS00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19世紀‘富民與中國鄉(xiāng)村生活變遷研究”(項目編號:04BZS020);四川大學“985工程”文化遺產(chǎn)與文化互動創(chuàng)新基地研究成果。顯而易見,只有前2個項目與藏書研究緊密相關,其余3個項目均與藏書研究差距甚遠。
3論文主題及研究熱點
筆者依照CNKI提供的中圖分類號對論文主題進行分類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大部分為G25、K244類,分別入圖書館學、宋史,不具備區(qū)分價值。故筆者在此不以中圖分類號為參照,而是人工對文獻進行分類,大略可將其分為以下四類。
3.1藏書家、藏書世家及藏書樓研究成果分析
具體單一的藏書家、藏書世家及藏書樓研究入本類,泛論多人的入藏書概論。本類研究可稱私人藏書研究的經(jīng)典研究。學者對本類研究給予了持續(xù)關注,中間斷裂年代較少,同時成果的年代分布相對均勻。
從研究對象考察,藏書家主要有晁公武、劉恕、李清照、宋敏求、程俱、陳振孫、陸游、尤袤、歐陽修、王莘等人,書畫收藏家有米芾、向水等人。其中,對晁公武、李清照、宋敏求、陸游等人的研究成果較多,可視為研究熱點。主要的藏書世家有濮陽晁氏家族、安陽韓氏家族、莆陽方氏家族、趙州宋氏家族等。主要的藏書樓有青州歸來堂、李氏山房等。宋代文化高度發(fā)達,藏書讀書之風盛行,藏書在萬卷以上的就有近四百人[4],詩書傳家的文化世家林立,但給予專題研究的不過區(qū)區(qū)三五十人。學者可以擴大研究視野,對此多加拓展,尤其對那些不太知名的藏書家多加留意。
3.2宋代藏書概論成果分析
藏書概論又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的內容:①宋代藏書家收錄。兩宋藏書之風鼎盛,產(chǎn)生了數(shù)以千計的藏書家,今人根據(jù)各類史傳、方志、筆記等對私人藏書家進行收錄。吳晗《江浙藏書家史略》收宋代藏書家約50人[5];潘美月《宋代藏書家考》收錄宋代藏書家126人;方建新《宋代私家藏書補錄》補充收錄160位藏書家;劉漢忠《宋代私家藏書拾遺》一文又補錄宋代藏書家54人;林平《宋代私人藏書家補遺》另輯藏書家43人;劉漢忠《宋代私家藏書拾遺補》又輯出宋代藏書家23人;李曉花《宋代私家藏書再拾遺》輯出福建宋代藏書家47人。②藏書家藏書活動研究。這既包括對兩宋知名藏書家的總體概述,如郁鵬《宋代的藏書家》一一列舉了宋代著名藏書家宋綬父子、李淑、葉夢得、李清照等的藏書事跡,又包括對地區(qū)藏書業(yè)發(fā)展的研究。后者尤為突出,如四川、福建、湖州、江西、寧紹地區(qū)等的藏書業(yè)發(fā)展,均有專文介紹地區(qū)高度發(fā)展的藏書成就、文化貢獻,總結當?shù)夭貢攸c,并多方面探討藏書發(fā)展的社會歷史原因。③私家藏書總論。這類研究充分肯定了兩宋的藏書業(yè)績,認為宋代私人藏書家的圖書事業(y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此類研究還從宋代普遍的讀書之風、官方對典籍的重視以及士人著書立說以求不朽的人生志趣等眾多方面探究興盛原因,并從保存文獻典籍、擴大典籍實用價值及推動古代治書之學等方面探討了私家藏書做出的貢獻[6]。而私家藏書的興盛對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還具體論述了宋人的求書方法、抄書、藏書管理、藏書與讀書、藏書與刻書的相互促進以及宋人的善本觀等。
從年代分布來看,藏書家收錄主要集中于1988~1990年之間,總論類在近年,尤其2007年之后出現(xiàn)較多,藏書家藏書活動則屬于長線型的研究課題,在各個時期均有分布。
3.3目錄學研究
伴隨私人藏書輝煌成就而來的是宋代私家藏書目錄的高度發(fā)展。兩宋私人藏書目在我國目錄學發(fā)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有書名可考的私人藏書目不下三十多種,但流傳下來的頗為有限,其中成就最著者有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尤袤《遂初堂書目》、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此外,宋代還出現(xiàn)了我國第一部目錄學理論專著《校讎略》。故該類研究成果基本圍繞這幾種著述開展,《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尤為熱點??傉擃惤榻B宋代私家藏書目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探討形成原因,并對主要書目進行介紹。針對具體書目,則主要是就書目成就和特點開展研究,如《郡齋讀書志》的經(jīng)學思想、圖書分類、提要編寫、編纂特色、創(chuàng)新性等,《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的內容和價值、目錄學思想等均為學者的關注熱點。
3.4其他類研究
不便入上述類別的研究入其他類,如書評、私家藏書的??币约耙恍┨鰝鹘y(tǒng)的藏書樓研究套路,不就藏書而論藏書,而是從大文化視角審視私家藏書,賦予藏書研究以新的生命力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郭守運《北宋私家藏書與宋詩變革關系疏論》認為:卓絕一時的私家藏書活動,以及受其影響而蓬勃發(fā)展的文獻學、版本學和目錄學,推動了宋詩在主題、題材、風格、技巧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張建東《教育視域下的宋代私家藏書略探》認為:宋人利用藏書進行校勘研讀、延師教子、創(chuàng)辦民間私學等文化教育活動,私家藏書的教育功能得到空前彰顯?!端未率斯賳T的生活》指出:嗜書立著是宋代官員退休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端未幻袢谌胧咳松鐣耐緩健穭t指出:藏書是宋代富民階層與士人構建關系的方式之一。這類研究數(shù)量尚少,但預示著藏書樓研究的多維度發(fā)展,并為今后研究方向的拓展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4結語
筆者以“私人藏書”為主題進行檢索,得到檢索結果999條,再加以宋代為限定詞,得到數(shù)據(jù)77條。放寬檢索條件,以“藏書”為主題同時包含“宋代”,可獲得數(shù)據(jù)449條,但能夠進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仍然不足100條。其中必然有因檢索條件設置問題而導致疏漏的成果,但仍然可以得出“泛論歷代藏書者多,專注一代者少”這樣的結論。從文章統(tǒng)計來看,該研究核心作者偏少,研究機構、載體分布也比較分散,呈現(xiàn)出“走馬觀花式文章多,深入挖掘者少”的研究現(xiàn)狀,與兩宋藏書的輝煌成就頗不相稱。而且藏書研究基本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套路,容易影響研究者的發(fā)散性思維,也限制了藏書研究的成就。近年來,兩宋藏書研究有較為快速的發(fā)展,更需要研究者拓展思路,在研究深度和廣度上多加開拓。
參考文獻:
[1]靖繼鵬.情報科學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58.
[2]謝會昌.國內信息生態(tài)理論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0(4):4.
[3]劉婧.文獻作者分布規(guī)律研究[J].情報科學,2004(1):124.
[4]傅璇琮,謝灼華.中國藏書通史[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1:350.
[5]方建新.宋代私家藏書補錄上[J].文獻,1988(1):220.
[6]梅國宏.文化視野下的南宋私家藏書論略[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3):115.
(編校:嚴真)
endprint
2.4論文基金資助情況
從整體來看,宋代藏書研究爭取到的項目非常有限,僅僅有5篇論文受到基金項目支持,分別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藏書樓術語文獻記載考”(項目編號:11YJA870015);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麟臺故事》的歷史、文獻與文學價值研究”(項目編號:2011B250);河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宋代宮廷史研究》(項目編號:2011BLS00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19世紀‘富民與中國鄉(xiāng)村生活變遷研究”(項目編號:04BZS020);四川大學“985工程”文化遺產(chǎn)與文化互動創(chuàng)新基地研究成果。顯而易見,只有前2個項目與藏書研究緊密相關,其余3個項目均與藏書研究差距甚遠。
3論文主題及研究熱點
筆者依照CNKI提供的中圖分類號對論文主題進行分類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大部分為G25、K244類,分別入圖書館學、宋史,不具備區(qū)分價值。故筆者在此不以中圖分類號為參照,而是人工對文獻進行分類,大略可將其分為以下四類。
3.1藏書家、藏書世家及藏書樓研究成果分析
具體單一的藏書家、藏書世家及藏書樓研究入本類,泛論多人的入藏書概論。本類研究可稱私人藏書研究的經(jīng)典研究。學者對本類研究給予了持續(xù)關注,中間斷裂年代較少,同時成果的年代分布相對均勻。
從研究對象考察,藏書家主要有晁公武、劉恕、李清照、宋敏求、程俱、陳振孫、陸游、尤袤、歐陽修、王莘等人,書畫收藏家有米芾、向水等人。其中,對晁公武、李清照、宋敏求、陸游等人的研究成果較多,可視為研究熱點。主要的藏書世家有濮陽晁氏家族、安陽韓氏家族、莆陽方氏家族、趙州宋氏家族等。主要的藏書樓有青州歸來堂、李氏山房等。宋代文化高度發(fā)達,藏書讀書之風盛行,藏書在萬卷以上的就有近四百人[4],詩書傳家的文化世家林立,但給予專題研究的不過區(qū)區(qū)三五十人。學者可以擴大研究視野,對此多加拓展,尤其對那些不太知名的藏書家多加留意。
3.2宋代藏書概論成果分析
藏書概論又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的內容:①宋代藏書家收錄。兩宋藏書之風鼎盛,產(chǎn)生了數(shù)以千計的藏書家,今人根據(jù)各類史傳、方志、筆記等對私人藏書家進行收錄。吳晗《江浙藏書家史略》收宋代藏書家約50人[5];潘美月《宋代藏書家考》收錄宋代藏書家126人;方建新《宋代私家藏書補錄》補充收錄160位藏書家;劉漢忠《宋代私家藏書拾遺》一文又補錄宋代藏書家54人;林平《宋代私人藏書家補遺》另輯藏書家43人;劉漢忠《宋代私家藏書拾遺補》又輯出宋代藏書家23人;李曉花《宋代私家藏書再拾遺》輯出福建宋代藏書家47人。②藏書家藏書活動研究。這既包括對兩宋知名藏書家的總體概述,如郁鵬《宋代的藏書家》一一列舉了宋代著名藏書家宋綬父子、李淑、葉夢得、李清照等的藏書事跡,又包括對地區(qū)藏書業(yè)發(fā)展的研究。后者尤為突出,如四川、福建、湖州、江西、寧紹地區(qū)等的藏書業(yè)發(fā)展,均有專文介紹地區(qū)高度發(fā)展的藏書成就、文化貢獻,總結當?shù)夭貢攸c,并多方面探討藏書發(fā)展的社會歷史原因。③私家藏書總論。這類研究充分肯定了兩宋的藏書業(yè)績,認為宋代私人藏書家的圖書事業(y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此類研究還從宋代普遍的讀書之風、官方對典籍的重視以及士人著書立說以求不朽的人生志趣等眾多方面探究興盛原因,并從保存文獻典籍、擴大典籍實用價值及推動古代治書之學等方面探討了私家藏書做出的貢獻[6]。而私家藏書的興盛對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還具體論述了宋人的求書方法、抄書、藏書管理、藏書與讀書、藏書與刻書的相互促進以及宋人的善本觀等。
從年代分布來看,藏書家收錄主要集中于1988~1990年之間,總論類在近年,尤其2007年之后出現(xiàn)較多,藏書家藏書活動則屬于長線型的研究課題,在各個時期均有分布。
3.3目錄學研究
伴隨私人藏書輝煌成就而來的是宋代私家藏書目錄的高度發(fā)展。兩宋私人藏書目在我國目錄學發(fā)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有書名可考的私人藏書目不下三十多種,但流傳下來的頗為有限,其中成就最著者有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尤袤《遂初堂書目》、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此外,宋代還出現(xiàn)了我國第一部目錄學理論專著《校讎略》。故該類研究成果基本圍繞這幾種著述開展,《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尤為熱點。總論類介紹宋代私家藏書目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探討形成原因,并對主要書目進行介紹。針對具體書目,則主要是就書目成就和特點開展研究,如《郡齋讀書志》的經(jīng)學思想、圖書分類、提要編寫、編纂特色、創(chuàng)新性等,《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的內容和價值、目錄學思想等均為學者的關注熱點。
3.4其他類研究
不便入上述類別的研究入其他類,如書評、私家藏書的校勘以及一些跳出傳統(tǒng)的藏書樓研究套路,不就藏書而論藏書,而是從大文化視角審視私家藏書,賦予藏書研究以新的生命力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郭守運《北宋私家藏書與宋詩變革關系疏論》認為:卓絕一時的私家藏書活動,以及受其影響而蓬勃發(fā)展的文獻學、版本學和目錄學,推動了宋詩在主題、題材、風格、技巧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張建東《教育視域下的宋代私家藏書略探》認為:宋人利用藏書進行??毖凶x、延師教子、創(chuàng)辦民間私學等文化教育活動,私家藏書的教育功能得到空前彰顯?!端未率斯賳T的生活》指出:嗜書立著是宋代官員退休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端未幻袢谌胧咳松鐣耐緩健穭t指出:藏書是宋代富民階層與士人構建關系的方式之一。這類研究數(shù)量尚少,但預示著藏書樓研究的多維度發(fā)展,并為今后研究方向的拓展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4結語
筆者以“私人藏書”為主題進行檢索,得到檢索結果999條,再加以宋代為限定詞,得到數(shù)據(jù)77條。放寬檢索條件,以“藏書”為主題同時包含“宋代”,可獲得數(shù)據(jù)449條,但能夠進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仍然不足100條。其中必然有因檢索條件設置問題而導致疏漏的成果,但仍然可以得出“泛論歷代藏書者多,專注一代者少”這樣的結論。從文章統(tǒng)計來看,該研究核心作者偏少,研究機構、載體分布也比較分散,呈現(xiàn)出“走馬觀花式文章多,深入挖掘者少”的研究現(xiàn)狀,與兩宋藏書的輝煌成就頗不相稱。而且藏書研究基本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套路,容易影響研究者的發(fā)散性思維,也限制了藏書研究的成就。近年來,兩宋藏書研究有較為快速的發(fā)展,更需要研究者拓展思路,在研究深度和廣度上多加開拓。
參考文獻:
[1]靖繼鵬.情報科學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58.
[2]謝會昌.國內信息生態(tài)理論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0(4):4.
[3]劉婧.文獻作者分布規(guī)律研究[J].情報科學,2004(1):124.
[4]傅璇琮,謝灼華.中國藏書通史[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1:350.
[5]方建新.宋代私家藏書補錄上[J].文獻,1988(1):220.
[6]梅國宏.文化視野下的南宋私家藏書論略[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3):115.
(編校:嚴真)
endprint
2.4論文基金資助情況
從整體來看,宋代藏書研究爭取到的項目非常有限,僅僅有5篇論文受到基金項目支持,分別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藏書樓術語文獻記載考”(項目編號:11YJA870015);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麟臺故事》的歷史、文獻與文學價值研究”(項目編號:2011B250);河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宋代宮廷史研究》(項目編號:2011BLS00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19世紀‘富民與中國鄉(xiāng)村生活變遷研究”(項目編號:04BZS020);四川大學“985工程”文化遺產(chǎn)與文化互動創(chuàng)新基地研究成果。顯而易見,只有前2個項目與藏書研究緊密相關,其余3個項目均與藏書研究差距甚遠。
3論文主題及研究熱點
筆者依照CNKI提供的中圖分類號對論文主題進行分類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大部分為G25、K244類,分別入圖書館學、宋史,不具備區(qū)分價值。故筆者在此不以中圖分類號為參照,而是人工對文獻進行分類,大略可將其分為以下四類。
3.1藏書家、藏書世家及藏書樓研究成果分析
具體單一的藏書家、藏書世家及藏書樓研究入本類,泛論多人的入藏書概論。本類研究可稱私人藏書研究的經(jīng)典研究。學者對本類研究給予了持續(xù)關注,中間斷裂年代較少,同時成果的年代分布相對均勻。
從研究對象考察,藏書家主要有晁公武、劉恕、李清照、宋敏求、程俱、陳振孫、陸游、尤袤、歐陽修、王莘等人,書畫收藏家有米芾、向水等人。其中,對晁公武、李清照、宋敏求、陸游等人的研究成果較多,可視為研究熱點。主要的藏書世家有濮陽晁氏家族、安陽韓氏家族、莆陽方氏家族、趙州宋氏家族等。主要的藏書樓有青州歸來堂、李氏山房等。宋代文化高度發(fā)達,藏書讀書之風盛行,藏書在萬卷以上的就有近四百人[4],詩書傳家的文化世家林立,但給予專題研究的不過區(qū)區(qū)三五十人。學者可以擴大研究視野,對此多加拓展,尤其對那些不太知名的藏書家多加留意。
3.2宋代藏書概論成果分析
藏書概論又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的內容:①宋代藏書家收錄。兩宋藏書之風鼎盛,產(chǎn)生了數(shù)以千計的藏書家,今人根據(jù)各類史傳、方志、筆記等對私人藏書家進行收錄。吳晗《江浙藏書家史略》收宋代藏書家約50人[5];潘美月《宋代藏書家考》收錄宋代藏書家126人;方建新《宋代私家藏書補錄》補充收錄160位藏書家;劉漢忠《宋代私家藏書拾遺》一文又補錄宋代藏書家54人;林平《宋代私人藏書家補遺》另輯藏書家43人;劉漢忠《宋代私家藏書拾遺補》又輯出宋代藏書家23人;李曉花《宋代私家藏書再拾遺》輯出福建宋代藏書家47人。②藏書家藏書活動研究。這既包括對兩宋知名藏書家的總體概述,如郁鵬《宋代的藏書家》一一列舉了宋代著名藏書家宋綬父子、李淑、葉夢得、李清照等的藏書事跡,又包括對地區(qū)藏書業(yè)發(fā)展的研究。后者尤為突出,如四川、福建、湖州、江西、寧紹地區(qū)等的藏書業(yè)發(fā)展,均有專文介紹地區(qū)高度發(fā)展的藏書成就、文化貢獻,總結當?shù)夭貢攸c,并多方面探討藏書發(fā)展的社會歷史原因。③私家藏書總論。這類研究充分肯定了兩宋的藏書業(yè)績,認為宋代私人藏書家的圖書事業(y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此類研究還從宋代普遍的讀書之風、官方對典籍的重視以及士人著書立說以求不朽的人生志趣等眾多方面探究興盛原因,并從保存文獻典籍、擴大典籍實用價值及推動古代治書之學等方面探討了私家藏書做出的貢獻[6]。而私家藏書的興盛對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還具體論述了宋人的求書方法、抄書、藏書管理、藏書與讀書、藏書與刻書的相互促進以及宋人的善本觀等。
從年代分布來看,藏書家收錄主要集中于1988~1990年之間,總論類在近年,尤其2007年之后出現(xiàn)較多,藏書家藏書活動則屬于長線型的研究課題,在各個時期均有分布。
3.3目錄學研究
伴隨私人藏書輝煌成就而來的是宋代私家藏書目錄的高度發(fā)展。兩宋私人藏書目在我國目錄學發(fā)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有書名可考的私人藏書目不下三十多種,但流傳下來的頗為有限,其中成就最著者有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尤袤《遂初堂書目》、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此外,宋代還出現(xiàn)了我國第一部目錄學理論專著《校讎略》。故該類研究成果基本圍繞這幾種著述開展,《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尤為熱點。總論類介紹宋代私家藏書目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探討形成原因,并對主要書目進行介紹。針對具體書目,則主要是就書目成就和特點開展研究,如《郡齋讀書志》的經(jīng)學思想、圖書分類、提要編寫、編纂特色、創(chuàng)新性等,《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的內容和價值、目錄學思想等均為學者的關注熱點。
3.4其他類研究
不便入上述類別的研究入其他類,如書評、私家藏書的??币约耙恍┨鰝鹘y(tǒng)的藏書樓研究套路,不就藏書而論藏書,而是從大文化視角審視私家藏書,賦予藏書研究以新的生命力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郭守運《北宋私家藏書與宋詩變革關系疏論》認為:卓絕一時的私家藏書活動,以及受其影響而蓬勃發(fā)展的文獻學、版本學和目錄學,推動了宋詩在主題、題材、風格、技巧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張建東《教育視域下的宋代私家藏書略探》認為:宋人利用藏書進行??毖凶x、延師教子、創(chuàng)辦民間私學等文化教育活動,私家藏書的教育功能得到空前彰顯?!端未率斯賳T的生活》指出:嗜書立著是宋代官員退休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宋代富民融入士人社會的途徑》則指出:藏書是宋代富民階層與士人構建關系的方式之一。這類研究數(shù)量尚少,但預示著藏書樓研究的多維度發(fā)展,并為今后研究方向的拓展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4結語
筆者以“私人藏書”為主題進行檢索,得到檢索結果999條,再加以宋代為限定詞,得到數(shù)據(jù)77條。放寬檢索條件,以“藏書”為主題同時包含“宋代”,可獲得數(shù)據(jù)449條,但能夠進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仍然不足100條。其中必然有因檢索條件設置問題而導致疏漏的成果,但仍然可以得出“泛論歷代藏書者多,專注一代者少”這樣的結論。從文章統(tǒng)計來看,該研究核心作者偏少,研究機構、載體分布也比較分散,呈現(xiàn)出“走馬觀花式文章多,深入挖掘者少”的研究現(xiàn)狀,與兩宋藏書的輝煌成就頗不相稱。而且藏書研究基本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套路,容易影響研究者的發(fā)散性思維,也限制了藏書研究的成就。近年來,兩宋藏書研究有較為快速的發(fā)展,更需要研究者拓展思路,在研究深度和廣度上多加開拓。
參考文獻:
[1]靖繼鵬.情報科學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58.
[2]謝會昌.國內信息生態(tài)理論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0(4):4.
[3]劉婧.文獻作者分布規(guī)律研究[J].情報科學,2004(1):124.
[4]傅璇琮,謝灼華.中國藏書通史[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1:350.
[5]方建新.宋代私家藏書補錄上[J].文獻,1988(1):220.
[6]梅國宏.文化視野下的南宋私家藏書論略[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3):115.
(編校:嚴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