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晶
摘要:本文將結構主義文論的分析方法應用于音樂學文獻的解讀,分別分析了于潤洋先生的《關于西方音樂特征的歷史透視和反思》和劉德海先生的《鑿河篇》,從而分別看出了兩篇文章的隱性內部結構,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語篇的深意。
關鍵詞:結構主義 歷時性 語篇
結構主義作為一種影響廣闊、深遠的文化思潮,在西方60年代以磅礴的氣勢沖擊了幾乎所有的人文學科,它所確立的對文化各領域所采取的語言分析方法,已經深深滲透進了西方思想,并通過后結構主義影響了其后所有的文化思潮。
結構主義的先驅是瑞士的語言學家索緒爾(1857-1913)。他提出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tǒng),區(qū)分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語言中的組合關系和聯想關系、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他的學說對20世紀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建立有重要影響,被稱為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
結構主義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分支,但我們能夠從所有的結構主義里找到兩個共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一個要求具有內在固有的可理解性的理想或種種希望,這種理想或希望是建立在這樣的公設上的:即一個結構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個結構不需要求助于同它本性無關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是已經取得的一些成就,它達到這樣的程度:人們已經能夠在事實上得到某些結構,而且這些結構的使用表明結構具有普遍的、并且顯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幾種特性,盡管它們是有多樣性的。
關于第一個近似點,結構是一個由種種轉換規(guī)律組成的體系。這個轉換體系作為體系(相對于其各成分的性質而言)含有一些規(guī)律。正是由于有一整套轉換規(guī)律的作用,轉換體系才能保持自己的守恒或使自己本身得到充實。而且,這種種轉換并不是在這個體系的領域之外完成的,也不求助于外界的因素??偠灾粋€結構包括了三個特性: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整性。
關于第二個近似點,結構應該是可以形式化(或譯:公式化〕的。不過這可以是指在發(fā)現結構之后很久,或者是緊接著在發(fā)現結構的初期階段。需要說明的是,用形式化表示結構乃是理論家的任務,然而結構本身對于理論家而言是獨立的;這個形式化,可以直接用數理邏輯方程式表達出來,或者通過控制論模式作為中間階段。所以,形式化可能存在著不同的過渡階段,這要取決于理論家的決定。對于他所發(fā)現的結構的存在方式,要在每一個特定的研究領域里去加以說明。
而結構主義文論,則從語言學出發(fā)又超越語言學的限制,公開打出“反人本主義”的旗幟,要求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達到人文科學的科學化,歸根結蒂是要尋求思維的恒定結構。結構作為一個形式范疇,存在于一種超驗的關系模式之中,它既是擺脫了偶然性與隨意性的永恒之物,同時它又存在于共時的水平關系和歷時的垂直關系的對立之中,是事物背后看不見的“網”,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結構主義文論風靡了50-60年代的西方,盡管它的黃金時代猶如曇花一現,后來很快被后結構主義所取代,但它留下的遺產,即注意采取多角度和比較,注意作品與其他作品聯系,尋求普遍性的結論卻影響了其后眾多的人文學科。
結構主義批評作為一種文學批評理論,經常用于文學作品如詩歌,神話,戲劇等的評論,在學術論文的評論方面的應用還很少。下面,筆者擬使用結構主義批評常用的結構轉換性來分兩篇音樂學文章:于潤洋先生的《關于西方音樂特征的歷史透視和反思》(載于《人民音樂》1998年第八期,34~41頁), 和劉德海先生的《鑿河篇》(載于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第一期,16~22頁)。
于潤洋先生的《關于西方音樂特征的歷史透視和反思》分為透視和反思兩大部分,在透視部分中,以歷時性研究為主線,分析了古希臘音樂、早期基督教音樂、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和二十世紀音樂,對于每個時代的音樂,都從1、理性與感性的對比關系、2、矛盾沖突的內在張力和3、個性化程度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我們可以將透視部分的結構用以下表格來表示:
表一是作者的寫作邏輯的描述,著重體現了五個歷史時期(古希臘音樂及早期基督教音樂、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和二十世紀)的共時性音樂特征,而表二則是根據結構轉換原則把原作解構再建構得到的結構,體現了三個音樂特征(理性與感性的對比關系、矛盾沖突的內在張力、個性化程度)在五個歷史時期的歷時性變化。
這樣,經過二維轉換后,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在音樂特征方面,看到的將不再是音樂特征的斷代史,而是它們發(fā)展的整體脈絡,如理性與感性的對比關系,我們看到的是它在五個歷史時期變化的規(guī)律,即:
劉德海先生的《鑿河篇》洋洋灑灑數萬字,以29個小標題論述了自己的藝術觀,見地深刻,妙筆生花,體現出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然而,我們在閱讀時卻隱隱感到,文章的結構比較復雜,很多的閃光點散落于文章各處,不便于我們進行更系統(tǒng)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于是,筆者在此應用結構轉化的方法,將文章解析成以下的新結構:
這樣再看此文,其結構的清晰度就提高了。當然,這里筆者選擇演奏心得(技術類)、表演美學、音樂哲學、音樂教學法、傳統(tǒng)音樂繼承與發(fā)展、音樂創(chuàng)作原則六項作為總結的合并項有一定的主觀性,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總結此文,得到類似的結構。
結構主義分析方法是一種有效的理清文章語篇邏輯性結構的工具,將其應用于音樂學文獻的解讀,必將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語篇的深意。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結構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于潤洋.關于西方音樂特征的歷史透視和反思[J].人民音樂,1998,(08).
[3]劉德海.鑿河篇[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01).endprint
摘要:本文將結構主義文論的分析方法應用于音樂學文獻的解讀,分別分析了于潤洋先生的《關于西方音樂特征的歷史透視和反思》和劉德海先生的《鑿河篇》,從而分別看出了兩篇文章的隱性內部結構,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語篇的深意。
關鍵詞:結構主義 歷時性 語篇
結構主義作為一種影響廣闊、深遠的文化思潮,在西方60年代以磅礴的氣勢沖擊了幾乎所有的人文學科,它所確立的對文化各領域所采取的語言分析方法,已經深深滲透進了西方思想,并通過后結構主義影響了其后所有的文化思潮。
結構主義的先驅是瑞士的語言學家索緒爾(1857-1913)。他提出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tǒng),區(qū)分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語言中的組合關系和聯想關系、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他的學說對20世紀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建立有重要影響,被稱為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
結構主義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分支,但我們能夠從所有的結構主義里找到兩個共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一個要求具有內在固有的可理解性的理想或種種希望,這種理想或希望是建立在這樣的公設上的:即一個結構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個結構不需要求助于同它本性無關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是已經取得的一些成就,它達到這樣的程度:人們已經能夠在事實上得到某些結構,而且這些結構的使用表明結構具有普遍的、并且顯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幾種特性,盡管它們是有多樣性的。
關于第一個近似點,結構是一個由種種轉換規(guī)律組成的體系。這個轉換體系作為體系(相對于其各成分的性質而言)含有一些規(guī)律。正是由于有一整套轉換規(guī)律的作用,轉換體系才能保持自己的守恒或使自己本身得到充實。而且,這種種轉換并不是在這個體系的領域之外完成的,也不求助于外界的因素??偠灾?,一個結構包括了三個特性: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整性。
關于第二個近似點,結構應該是可以形式化(或譯:公式化〕的。不過這可以是指在發(fā)現結構之后很久,或者是緊接著在發(fā)現結構的初期階段。需要說明的是,用形式化表示結構乃是理論家的任務,然而結構本身對于理論家而言是獨立的;這個形式化,可以直接用數理邏輯方程式表達出來,或者通過控制論模式作為中間階段。所以,形式化可能存在著不同的過渡階段,這要取決于理論家的決定。對于他所發(fā)現的結構的存在方式,要在每一個特定的研究領域里去加以說明。
而結構主義文論,則從語言學出發(fā)又超越語言學的限制,公開打出“反人本主義”的旗幟,要求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達到人文科學的科學化,歸根結蒂是要尋求思維的恒定結構。結構作為一個形式范疇,存在于一種超驗的關系模式之中,它既是擺脫了偶然性與隨意性的永恒之物,同時它又存在于共時的水平關系和歷時的垂直關系的對立之中,是事物背后看不見的“網”,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結構主義文論風靡了50-60年代的西方,盡管它的黃金時代猶如曇花一現,后來很快被后結構主義所取代,但它留下的遺產,即注意采取多角度和比較,注意作品與其他作品聯系,尋求普遍性的結論卻影響了其后眾多的人文學科。
結構主義批評作為一種文學批評理論,經常用于文學作品如詩歌,神話,戲劇等的評論,在學術論文的評論方面的應用還很少。下面,筆者擬使用結構主義批評常用的結構轉換性來分兩篇音樂學文章:于潤洋先生的《關于西方音樂特征的歷史透視和反思》(載于《人民音樂》1998年第八期,34~41頁), 和劉德海先生的《鑿河篇》(載于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第一期,16~22頁)。
于潤洋先生的《關于西方音樂特征的歷史透視和反思》分為透視和反思兩大部分,在透視部分中,以歷時性研究為主線,分析了古希臘音樂、早期基督教音樂、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和二十世紀音樂,對于每個時代的音樂,都從1、理性與感性的對比關系、2、矛盾沖突的內在張力和3、個性化程度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我們可以將透視部分的結構用以下表格來表示:
表一是作者的寫作邏輯的描述,著重體現了五個歷史時期(古希臘音樂及早期基督教音樂、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和二十世紀)的共時性音樂特征,而表二則是根據結構轉換原則把原作解構再建構得到的結構,體現了三個音樂特征(理性與感性的對比關系、矛盾沖突的內在張力、個性化程度)在五個歷史時期的歷時性變化。
這樣,經過二維轉換后,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在音樂特征方面,看到的將不再是音樂特征的斷代史,而是它們發(fā)展的整體脈絡,如理性與感性的對比關系,我們看到的是它在五個歷史時期變化的規(guī)律,即:
劉德海先生的《鑿河篇》洋洋灑灑數萬字,以29個小標題論述了自己的藝術觀,見地深刻,妙筆生花,體現出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然而,我們在閱讀時卻隱隱感到,文章的結構比較復雜,很多的閃光點散落于文章各處,不便于我們進行更系統(tǒng)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于是,筆者在此應用結構轉化的方法,將文章解析成以下的新結構:
這樣再看此文,其結構的清晰度就提高了。當然,這里筆者選擇演奏心得(技術類)、表演美學、音樂哲學、音樂教學法、傳統(tǒng)音樂繼承與發(fā)展、音樂創(chuàng)作原則六項作為總結的合并項有一定的主觀性,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總結此文,得到類似的結構。
結構主義分析方法是一種有效的理清文章語篇邏輯性結構的工具,將其應用于音樂學文獻的解讀,必將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語篇的深意。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結構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于潤洋.關于西方音樂特征的歷史透視和反思[J].人民音樂,1998,(08).
[3]劉德海.鑿河篇[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01).endprint
摘要:本文將結構主義文論的分析方法應用于音樂學文獻的解讀,分別分析了于潤洋先生的《關于西方音樂特征的歷史透視和反思》和劉德海先生的《鑿河篇》,從而分別看出了兩篇文章的隱性內部結構,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語篇的深意。
關鍵詞:結構主義 歷時性 語篇
結構主義作為一種影響廣闊、深遠的文化思潮,在西方60年代以磅礴的氣勢沖擊了幾乎所有的人文學科,它所確立的對文化各領域所采取的語言分析方法,已經深深滲透進了西方思想,并通過后結構主義影響了其后所有的文化思潮。
結構主義的先驅是瑞士的語言學家索緒爾(1857-1913)。他提出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tǒng),區(qū)分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語言中的組合關系和聯想關系、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他的學說對20世紀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建立有重要影響,被稱為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
結構主義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分支,但我們能夠從所有的結構主義里找到兩個共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一個要求具有內在固有的可理解性的理想或種種希望,這種理想或希望是建立在這樣的公設上的:即一個結構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個結構不需要求助于同它本性無關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是已經取得的一些成就,它達到這樣的程度:人們已經能夠在事實上得到某些結構,而且這些結構的使用表明結構具有普遍的、并且顯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幾種特性,盡管它們是有多樣性的。
關于第一個近似點,結構是一個由種種轉換規(guī)律組成的體系。這個轉換體系作為體系(相對于其各成分的性質而言)含有一些規(guī)律。正是由于有一整套轉換規(guī)律的作用,轉換體系才能保持自己的守恒或使自己本身得到充實。而且,這種種轉換并不是在這個體系的領域之外完成的,也不求助于外界的因素??偠灾粋€結構包括了三個特性: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整性。
關于第二個近似點,結構應該是可以形式化(或譯:公式化〕的。不過這可以是指在發(fā)現結構之后很久,或者是緊接著在發(fā)現結構的初期階段。需要說明的是,用形式化表示結構乃是理論家的任務,然而結構本身對于理論家而言是獨立的;這個形式化,可以直接用數理邏輯方程式表達出來,或者通過控制論模式作為中間階段。所以,形式化可能存在著不同的過渡階段,這要取決于理論家的決定。對于他所發(fā)現的結構的存在方式,要在每一個特定的研究領域里去加以說明。
而結構主義文論,則從語言學出發(fā)又超越語言學的限制,公開打出“反人本主義”的旗幟,要求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達到人文科學的科學化,歸根結蒂是要尋求思維的恒定結構。結構作為一個形式范疇,存在于一種超驗的關系模式之中,它既是擺脫了偶然性與隨意性的永恒之物,同時它又存在于共時的水平關系和歷時的垂直關系的對立之中,是事物背后看不見的“網”,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結構主義文論風靡了50-60年代的西方,盡管它的黃金時代猶如曇花一現,后來很快被后結構主義所取代,但它留下的遺產,即注意采取多角度和比較,注意作品與其他作品聯系,尋求普遍性的結論卻影響了其后眾多的人文學科。
結構主義批評作為一種文學批評理論,經常用于文學作品如詩歌,神話,戲劇等的評論,在學術論文的評論方面的應用還很少。下面,筆者擬使用結構主義批評常用的結構轉換性來分兩篇音樂學文章:于潤洋先生的《關于西方音樂特征的歷史透視和反思》(載于《人民音樂》1998年第八期,34~41頁), 和劉德海先生的《鑿河篇》(載于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第一期,16~22頁)。
于潤洋先生的《關于西方音樂特征的歷史透視和反思》分為透視和反思兩大部分,在透視部分中,以歷時性研究為主線,分析了古希臘音樂、早期基督教音樂、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和二十世紀音樂,對于每個時代的音樂,都從1、理性與感性的對比關系、2、矛盾沖突的內在張力和3、個性化程度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我們可以將透視部分的結構用以下表格來表示:
表一是作者的寫作邏輯的描述,著重體現了五個歷史時期(古希臘音樂及早期基督教音樂、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和二十世紀)的共時性音樂特征,而表二則是根據結構轉換原則把原作解構再建構得到的結構,體現了三個音樂特征(理性與感性的對比關系、矛盾沖突的內在張力、個性化程度)在五個歷史時期的歷時性變化。
這樣,經過二維轉換后,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在音樂特征方面,看到的將不再是音樂特征的斷代史,而是它們發(fā)展的整體脈絡,如理性與感性的對比關系,我們看到的是它在五個歷史時期變化的規(guī)律,即:
劉德海先生的《鑿河篇》洋洋灑灑數萬字,以29個小標題論述了自己的藝術觀,見地深刻,妙筆生花,體現出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然而,我們在閱讀時卻隱隱感到,文章的結構比較復雜,很多的閃光點散落于文章各處,不便于我們進行更系統(tǒng)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于是,筆者在此應用結構轉化的方法,將文章解析成以下的新結構:
這樣再看此文,其結構的清晰度就提高了。當然,這里筆者選擇演奏心得(技術類)、表演美學、音樂哲學、音樂教學法、傳統(tǒng)音樂繼承與發(fā)展、音樂創(chuàng)作原則六項作為總結的合并項有一定的主觀性,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總結此文,得到類似的結構。
結構主義分析方法是一種有效的理清文章語篇邏輯性結構的工具,將其應用于音樂學文獻的解讀,必將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語篇的深意。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結構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于潤洋.關于西方音樂特征的歷史透視和反思[J].人民音樂,1998,(08).
[3]劉德海.鑿河篇[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01).endprint